于四下基层中感悟人民至上的真理智慧

2023-12-01 12:17 作者:胡庆毅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其中蕴含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真抓实干的责任担当,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一以贯之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厚植为民情怀、迈稳实干步伐,从“四下基层”中汲取“人民至上”的真理智慧,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政策宣讲接地气,口口相传“聚民心”。“知之愈深,信之愈坚,行之愈笃。”再好的惠民之策、利民之举不打破老百姓不知晓这层“壁垒”,最终也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难以起到惠之于民的效用。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根据群众年龄结构、政策需求和受众特点,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如案例介绍、“故事式”交流、上门做客等,变“声边”为“身边”“台上”为“台下”,多说一些接地气的“方言土语”,少讲一些照本宣科的“官话套话”,让人民群众能听懂、记得住、用得好,真正让党的好政策换来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系列决策部署上来,让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与党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调查研究沾泥味,下沉一线“悉民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自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到当时的闽东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深入、系统掌握宁德地区的“一手资料”后,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经济大合唱”等理念,最终使闽东人民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境地。党员干部要将调查研究作为干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坚实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鞋上沾泥、身上沾土的务实作风沉到基层一线听民声、查不足、寻盲点、找症疾,继而多角度、多层次深研细判,制定出符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不断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让调查研究中的所见、所思上升为理念、行动。要虚怀若谷,保持“甘当小学生”的谦恭姿态,向人民学习,真正沉下身子来搞明白基层治理的难点在哪?民生改善的痛点该咋办?如此,才能真正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决策、推动发展的工作成效。

信访接待重清源,主动出诊“纾民困”。“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维担当。”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不仅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更是检验党政机关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试金石”,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问访”,确保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合理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对待信访工作要发扬好、实践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保持赤子之心,消除畏难情绪,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念“拖”字诀、不踢气皮球,耐心做好政策法规解释、记录好群众诉求、安抚好群众情绪,努力把将问题化解在基层一线、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信访。

现场办公提质效,精准解题“暖民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了“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的生动事迹,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端坐会场”为“直插基层”,聚焦就医、就学、就业等系列民生实事,设身处地看看群众还有哪些困难?需要些什么?实打实拿出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记录问题,一拖再拖,最终让现场办公演变为“现场作秀”。要秉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担当精神、“马上就办”“小步快跑”的工作效率,有质有量的处理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以及群众心心念念的“关键小事”,进而让一件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一张张笑脸在感动和幸福中尽情绽放。

(供稿单位: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