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几位乡镇干部聊天,在谈及基层减负时,在场的大多数基层干部表示倍感欣慰,认为基层减负彰显了中央对基层干部的关怀。也有基层同志认为,“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只言片语既反映了人们对基层工作的印象,也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负担较重的现实问题。
基层减负作为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所涉及的各级机关与领导干部数量多,亟待解决的各类形式主义问题颇多。倘若对于基层减负不能自上而下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合力,再锋利的剑也会刺偏,再有力的政策也难以落地转化为实际效果。因此,上与下之间的勠力同心、同频共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突破基层减负问题发力点绝不是上与下之间如何“甩锅”,而是在各级干部同心同德、形成合力的大前提下,理顺思路、消融矛盾、纾解痛点。
要找准“上”的问题。基层负担,追根溯源,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上”。如安排部署工作时,有的部门贪多求快,层层加码抬高标准,让基层小脚穿大鞋;有的盲目下任务,脱离实情实际,使得基层无可执行;有的不注重整合,让基层重复报表,要求事事留痕……上级部门的文山会海,让干部不是埋头在文件、表格之中,就是在开会的路上或者在会场,再有上级的层层压责变成“层层甩锅”,让基层干部只能被动地承受。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是减负成效的关键,必须发挥“头雁效应”,要以解决好“减什么、怎样减、减得怎么样”等问题为目标,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矛盾最多的地方去,做到“以下看上查找根源,以上率下解决问题”。
要找准“下”的障碍。减负不是“减质”,更不是“减责”,要注重“量的减少”与“质的提升”有机结合。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其工作关系到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社会稳定。基层工作繁重,但是自身能力不足、作风不实,也会让基层干部觉得负担很重。甚至,一些人在思想上存在应付心态,不能把工作做实,都会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让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减负不减质、减责,基层干部要以基层减负为契机,沉下心来练“内功”,做好自我提升的“加法”。要在强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充电补钙”。要在强化实践锻炼上做文章,下沉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一线,在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提升本领、增长才干,通过能力和效率的双提升实现干部自身减负。
要上下“同向发力”。同心才能同向,同向才能同力。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顽疾与弊病,增的是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的士气与决心。战胜基层负担,需要上级崇尚实干“真减负”,下级担当作为“不减责”。要上下同向共振,减负才能落到实处、减在关键节点。不能只喊口号、只提要求置身事外,任由基层唱“独角戏”。上级部门对于安排部署的工作,不能停留在会开了、文发了,只等限期一到,向基层要结果,要围绕基层如何落实,跟进做好培训指导、答疑解惑,坚持同题共答,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合作、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对于名目繁多、频率过高、交叉重合的督查考核,要合并压缩,努力做到“综合督一次”,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基层不再困于考核接待中,实现减形式之虚、加民生之实的成效。下级要敢于争先,杜绝平庸和退而求其次,警惕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大家都能够求真务实,压实工作责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自然能够确保基层工作落到实处。如此,上下同心同力,找准“减”和“加”的平衡点,方能以“减”促“加”,推动基层减负见行见效。
(供稿单位:云南省巧家县大寨镇人民政府)
【责编 李媛】
新华社2024-06-12
人民日报2024-06-11
人民日报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