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我国民间和中小学流传“春雨惊春清谷天”的“二十四节气歌”;2022年2月4日晚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有“在中国农历中,一年有24个节气,立春居首”的解说词,请问:你觉得这样的说法合适吗?为什么?
陈广忠答:2月5日早上6:55分,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就在《辛德勇自述》中发表了《昨晚的错谬:二十四节气并非始于立春》的文章。流行的民谣,如果指明是按照四“立”,即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是对的。如果认为这就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那是误解。当今流行四种独立的纪年法:公历、农历(夏历)、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民谣中把二十四节气和公历(“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混在一起,识别困难。所以,创作科普类民谣,应该科学性、艺术性兼顾,不能产生歧义或误读。
记者:那么,这个歌谣最早产生在什么时候?
陈答:根据部分资料,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废除旧历,强推公历。官方编印的《国历之认识》,有从事农学研究的张心一所作《新历二十四节气歌》,开始把二十四节气同公历混在一起。1971年以后编写的《新华字典》,篇末附录收有《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歌》,标明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是正确的。但是,潜移默化,似是而非,除了少数专家,一般人都据此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所以,《新华字典》的编者们,应该依据《淮南子·天文训》《汉书·律历志》《后汉书·律历志》《唐书·律历志》《周髀算经》等的记载,拨乱反正,恢复科学的二十四节气。
记者: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是谁?最早见于哪部著作?
陈答: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前179年—前122年)的《淮南子》第三卷《天文训》。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献书给皇帝,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走向亚洲。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项目完成,至今已经2160年。它的名称、顺序、内涵,同今天完全相同。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席泽宗院士也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席泽宗著,《科学史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122页。)
记者:有人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是观察太阳周年视运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我国先民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包括从立春到大寒共计24个节气”。这样的流行说法,对不对?
陈答:“我国先民”,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先民”?“划分”一词的内涵不准确,可以改成“科学测算”。就是说,它是经过天文仪器观测、复杂的数学计算、试验设备的验证等过程,长期研制出来的,不是像切西瓜那样“划分”的。“观察太阳周年视运动”,说的没错。但是,光凭这一条腿“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还不能同另一条腿“月亮”等的运行,完美结合。《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6条(包括7项)腿,提供了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全部依据:
其一,北斗法。《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北斗斗柄运行、干支(子位)、二十四节气(冬至为首)、十二音律(黄钟为首)等,成为北斗法的主要内容。2021年12月21日21时59分“冬至”,与《天文训》的记载完全吻合。“冬至”就像24小时计时制的0点0分0秒一样。
其二,月亮法。二十四节气不是“太阳历”,而是阴阳合历。根据阳历,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回归年是365.2422日。根据阴历,月亮十二个朔望月的长度是354.3672日。两者一年就会相差10.88日,所以就有“十九年七闰”的规定。《天文训》中说: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馀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意思是说,月亮每天运行13 28/76度,29 499/940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岁。每年尚差10 827/940日,不够365 1/4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比如: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
其三,太阳法。《天文训》中还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其中有两种测定方法:
圭表测量法。《天文训》中记载树立8尺高的“表”:“日冬至,八尺之脩,日中而景丈三尺。”“ 日夏至,八尺之景,脩径尺五寸。”圭表测日影,历史悠久。《后汉书·律历志下》:“二十四气,冬至,晷景,丈三尺。夏至,尺五寸。”与《天文训》的记载完全相同。
利用太阳与二十八宿的关系。《天文训》中按照从正月到十二月的顺序排列:太阳正月处在二十八宿中的“营室”的位置,十一月份处在“牵牛”的位置。比如:“营室”,正月中,雨水。“牵牛”,十一月中,冬至。
其四,二十八宿法。《天文训》中说: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夹角,可以分为不同的度数: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氐宿十五度,房宿五度,......七星、张宿、翼宿各十八度,轸宿十七度,总共二十八宿365 1/4 度。与北斗斗柄、太阳运行度数相同。比如,冬至,在“牵牛八度”。立春,在“危十七度”。春分,在“娄十二度”。
其五,四时(四季)、十二月令法。《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立春之日,......”“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
这里的“招摇”,指的是北斗第七星。《时则训》按照春、夏、秋、冬(即四“立”)四时和12个月排列,包含8个节气、12个月。“立春”排在春季第一位,主管春季6个节气,规定在夏历正月。“冬至”排在夏历11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其六,十二音律法。《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冬至”“夏至”和十二律的主音“黄钟”相对应。其余依此类推。二十四节气对应十二律的管长是:冬至→黄钟,81。小寒→应钟,42。大寒→无射,45。立春→南吕,48。......
“从立春到大寒”,排序错了。
记者:请问错在哪里?
陈答:《天文训》的科学排序是:从“冬至”再到“冬至”。席泽宗院士说:“把太阳在冬至点的时刻固定在十一月份,从冬至到冬至,再分为二十四节气。”(同上,158页)就是说,只有“冬至”,才能成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气。这是因为,太阳和月亮在“子”时交会,时间就是“朔旦冬至”,二十四节气的计时正式开始。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意思是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前104 年),太阳和月亮“合朔”,节令就是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在明堂里宣布,并且遍告诸神,尊用夏正(农历以一月为正月)。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下》中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O宋祁曰:‘建星在斗后十三度,在牵牛前十一度,当云在斗、牛之间。’......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这里的记载告诉我们,“朔旦冬至”,日、月交会点在“建星”,具体位置在“斗”宿的后面 13°,“牵牛”宿的前面 11°,就是在二十八宿的“斗”宿、“牛”宿之间。当然,这是宋朝初期的天象。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按照第一节气“冬至”往下排列,其中“冬至”日影的长度是:“冬至晷(ɡuǐ)长丈三尺五寸。”“冬至”的日影最长,竟有 1.35 丈。
《淮南子》中二十四节的排列,有北斗法、干支(子位为首)、十二律法(黄钟为首)、太阳法(冬至为首)、二十八宿法、四时(十二月)法(立春为首),不论哪种排列,“冬至”都是班长,它主管其它23个节气,因为其它节气都不具备日、月合朔计时的条件,所以首席的位子,没有争议地让“冬至”来承担。
记者:请再补充一下,“立春”为什么不能成为节气“之首”。
陈答:原因之一,“立春”缺少太阳、月亮合朔,即“朔旦”交会的先决条件,就是说,“立春”不能作为二十四节气计时的开始。
原因之二,“立春”还有寡年、双春年等规定,它是根据闰年来决定的。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北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根据“十九年七闰”的规定,在19个年头里面,7年没有立春(寡春年),7年是双立春(双春年),5年是单立春。比如,2020年是双春年,第一个立春时间是,202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第二个立春时间是,2021年2月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所以,“立春”的先天条件,决定不可能成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只是小组长,分管春季的6个节气。
记者:请简要谈谈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和意义。
陈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吸引了无数学子,探索古代天文、历法、音律、文献等文化精华,致力科学研究,重视科技创新,探讨“绝学”“天书”,已经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只要北斗存在、太阳存在、月亮存在、二十八宿存在,就会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它会永世长存。
(作者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 李玮】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0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