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冬至论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 陈广忠 2021-09-12 11:37

【摘要】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气是“冬至”。它是根据太阳、月亮交会计时,北斗斗柄运行定时,月亮运行和闰月,日晷观测,二十八宿度数,十二音律与节气的测定,四时十二月的规定等内容,而研究、观测、计算来确定的。本文从天文、历法、音律的角度,确认:“冬至”主掌23个节气。


【关键词】冬至;《淮南子·天文训》;科学依据;正误

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席泽宗院士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把太阳在冬至点的时刻固定在十一月份,从冬至到冬至,再分为二十四节气。”(席泽宗著,《科学史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122、158页。)

其一,先秦、西汉初期的所有传世文献,当今所见到的所有出土的金石、缣帛、竹简等资料,以及古代黄河流域的所有地域,还没有看到完整的、科学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这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全部完成,是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淮南王刘安献上《淮南子》给汉武帝,至今已经2160年。

其二,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定在“冬至”,除了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以外,《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等内容,还记载了天文、律历、音律、四时等多方面的根据。可以知道,这个科学的结论,极其严谨,至今还无法超越。

一、北斗斗柄运行定“冬至”

北斗七星在古代的天文观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们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面四颗称作斗魁,组成方形。后面三颗,形成斗柄,叫作斗杓(biào)。把天枢和天璇连成一线,并且延长五倍,就是北极星。北斗斗柄围绕北天极旋转,走完一圈,就是3651/4度。对于北斗斗柄的运行规律,《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说:“正月,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这是夏历正、六、七月斗柄的位置。《鹖冠子·环流》中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里记载的是四季斗柄的指向。

《淮南子·天文训》继承了古代北斗观测的悠久传统,更加科学准确,成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依据。北宋本《淮南子》的记载是: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也)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

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

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

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

加十五日指午,则陽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

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

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

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陈广忠校点,《国学典藏·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63-64页。)

二十四节气,北斗指向,从起点“冬至”开始,到终点“冬至”结束,也是3651/4度。其中包括时间、干支、四维、绳、节气名称、四季、天文、气象、动植物、阴阳、十二音律等内容,这就是原创的二十四节气,完整而科学。

二、太阳运行定“冬至”

《淮南子·天文训》中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确定“冬至”和二十四节气。主要有两种方法:

其一,圭表测量法。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表”,是直立的标竿。“圭”,是平卧于子午方向的尺子。可以用来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天文训》中记载的是树立8尺高的“表”:

  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

     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

圭表测日影,历史悠久。《后汉书·律历志下》:“二十四气,冬至,晷景,丈三尺。夏至,尺五寸。”与《天文训》的记载完全相同。古代数学、天文名著《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说:“冬至晷长丈三尺五寸。夏至尺五寸。”唐代著名文学家李淳风做了解释:“冬至之日最近南,居于外衡,日最近下,故日影一丈三尺。”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日影最长,是1丈3尺5寸。夏至最短,只有1尺五寸。《周髀算经》“冬至”的测量长度,比《天文训》多出五寸,更加准确。

其二,利用太阳与二十八宿的关系。二十八宿指古代对天际星空的区域划分。《天文训》按照“九野”来划分:中央钧天:、亢、氐。东方苍天:房、心、尾。东北变天:箕、斗、牵牛。北方玄天:须女、虚、危、营室。西北幽天:东壁、奎、娄。西方昊天:、卯、。西南方朱天:觜(zī)嶲(xī)、参、东井。南方天:舆鬼、柳、七星。东南方阳天:张、翼、轸。东汉高注中按东、北、西、南四方分类,每方各辖7宿。

《天文训》中按照从正月到十二月的顺序排列:太阳正月处在二十八宿中的“营室”的位置,十一月份处在“牵牛”的位置。比如:“营室”,正月中,雨水。“牵牛”,十一月中,冬至。


三、月亮运行定“冬至”

二十四节气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根据阳历,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回归年是365.2422日。根据阴历,月亮十二个朔望月的长度是354.3672日。两者相减,一年就会相差10.88日,所以就有“十九年七闰”的规定。设置闰年的原因之一,同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密切相关。

日、月交会定“冬至”。根据太阳、月亮的运行,处在同宫、同度,黄经差为0度,在“冬至”点开始交会,二十四节气计时,就从“冬至”点开始。《汉书·律历志上》中记载:“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交会地点的“建星”在哪里?宋代学者宋祁说:“建星在斗后十三度,在牵牛前十一度,当云在斗、牛之间。”(《汉书·律历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汉书》,1986年12月,462页)所以,“冬至”乃至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完全取决于太阳、月亮在“夜半朔旦”“建星”的交会。而其它的23个节气,都不具备交会的条件。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馀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意思是说,月亮每天进行13 28/76度,29 499/940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岁。每年尚差10 827/940日,不够365 1/4 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比如: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

东汉以后的《周易》“后天太极图”图案,用“坎”卦来表示,方位处于正北方,时令为农历十一月,节气是冬至,这时阴气最盛,也就是阴阳鱼头部最尖端的部分。

四、二十八宿度数定“冬至”

《天文训》中说: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夹角,可以分为不同的度数: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氐宿十五度,房宿五度,......七星、张宿、翼宿各十八度,轸宿十七度。

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其中东方苍龙七宿751/4度,北方玄武七宿98度,西方白虎七宿80度,南方朱雀七宿112度,总共二十八宿365 1/4 度。与北斗斗柄、太阳运行度数相同。比如,冬至,“牵牛八度”。立春,在“危十七度”。春分,“娄十二度”。而《前汉书·律历志下》记载:“中牵牛初,冬至。”《清史稿·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日缠初宫,丑,星纪。初度为冬至,十五度为小寒。”(《二十五史·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二五二页。)历代都沿袭这样的科学规定,只是度数稍有变化。

五、十二音律定“冬至”

《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冬至”和十二律的主音“黄钟”相对应。其余依此类推。

《天文训》中记载了十二律相生法:黄钟处在十二地支子位,它的长度数是八十一分,主管十一月之气,下生林钟。......仲吕的管长六十,主管四月之气,这样十二律的相生便结束了。

二十四节气对应十二律的管长是:冬至—黄钟,81。小寒—应钟,42。大寒—无射,45。立春—南吕,48。雨水—夷则,51。惊蛰—林钟,54。春分—蕤宾,57。清明—仲吕,60。谷雨—姑洗,64。立夏—夹钟,68。小满—太蔟,72。芒种—大吕,76。

按照上面的记载,可以制成下面的示意图。

这里的横线表示十二月及二十四节气,虚线表示与十二律之关系,数字是十二律的管长。

可以知道,十二律与二十四节气的组合,对表示一年中的季节、气候、风向、气温等的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冬至即十二律的黄钟开始,到夏至黄钟结束,在这一个周期中,十二律的管长是逐渐增加的,这个增加的级数,大约等于3。除去冬至黄钟之外,律管长排列分别是42、45、48、51、54、57、60、64、68、72、76、81。如果从季节上说,由阴气最盛的冬天冬至开始,到阳气最盛的夏天夏至。从风向上来说,可以看出其变化规律是:从北方季风极盛的冬至开始,尔后逐渐减弱,到南方季风吹来,直至完全控制,经过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与律管的逐级增加相吻合。这是一个周期,可以称之为顺行。尔后接着便是逆行。其律管长度由夏至(黄钟81)开始,分别是76、72、68、64、60、57、54、51、48、45、42。气候由盛夏到严冬,风向由南方季风最盛到北方季风最盛。这是第二周期,与第一周期恰好相反。这就清楚地说明,十二律的管长,是受季节中的温度、风向等诸因素的影响而确定的。气温低时律管短,而冬至最短。以后随着气温的增加,则逐渐加长,夏至最长。也就是说,十二律的变化经过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十二律的管长由少到多以及音的由高到低的级数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周期成正比。这应该就是古代确定十二律管长的根据之一。

东汉正史还保留着珍贵的“候气法”的资料,记载了从“冬至”—“黄钟”等二十四节气和十二律的完整测试过程。《后汉书·律历志》说:“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后汉书·律历上》,中华书局,1965年5月,三0一六页。)

六、十二月令定“冬至”

《淮南子·时则训》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生活准则,其中“冬至”规定在“仲冬”,即夏历十一月: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立春之日。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其位东方。是月也,日夜分。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立夏之日。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立秋之日。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立冬之日。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陈广忠校点,《国学典藏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2-126页)这里的“招摇”,指的是北斗第七星。《时则训》的记载,不是《淮南子》的独创,当源于《吕氏春秋·十二纪》,参照《礼记·月令》等文献。

对于《时则训》的宗旨,高诱注中说:“则,法也。四时、寒暑、十二月之常法,故曰时则。”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和十二个月的法规。

《时则训》的编排顺序,按照春(孟春、仲春、季春)、夏(孟夏、仲夏、季夏)、秋(孟秋、仲秋、季秋)、冬(孟冬、仲冬、季冬),包含十二个月、招摇、二十八宿、五方、八个节气、农事、政事、物候、气象、祭祀、军事、干支、音律、五行等内容,并且加入了8个节气。

应当指出,《吕氏春秋》成书距离《淮南子》大约100年。就是说,在秦代兴盛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理论架构、观测计算的结果,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吕氏春秋》的思想倾向和《淮南子》大致相同,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同归于“杂家”,《淮南子》应该从中吸取了有益的思想财富和科研成果,为以后的研究、观测二十四节气,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孟春,夏历正月,立春。高诱注:“冬至后四十六日而立春。”这里的“立春”同“正月”、“孟春”相配,有人误以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气,这是不科学的。四“立”,只是四季的开始,各自分管春、夏、秋、冬的6个节气。

仲春,夏历二月,“日夜分”,就是《淮南子》中的“春分”。高诱注:“昼夜钧也。”即白天、黑夜时间平分。

孟夏,夏历四月,立夏,高诱注:“春分后四十六日立夏。”

孟秋,夏历七月,立秋。

孟冬,夏历十月,立冬。高诱注:“秋分四十六日立冬。”

仲冬,夏历十一月,“日短至”,即《淮南子》的“冬至”。高诱注中说:“冬至之日,昼漏水上刻四十五,夜水上刻五十五,故曰日短至。”这是用“漏刻”来计时。

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是独立的、亘古不变的历法,只要太阳存在、月亮存在、北斗存在、二十八宿存在,它就会永远存在。除了“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以外,《淮南子》中还保留了其它的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十二月纪年法、四时(孟春、仲春、季春,孟夏......)纪年法、王公纪年法、阴历+闰月纪年法、太阳纪年法(日晷)等。如果二十四节气同夏历(农历)十二月相结合,“冬至”规定在十一月中。如果同四时纪年法相结合,“冬至”在“仲冬之月”。如果同干支纪年法相结合,“冬至”在第一“子”位。如果同当今公历相结合,“冬至”在12月21、22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指挥长,管理着23个节气。比如,《旧唐书·历志二》“检律候气日术”中首列:“中气,冬至。律名,黄钟。日中影,一丈二尺七寸五分。”《宋史·律历志一》:“求二十四节气加辰时刻:常气,冬至,十一月中,坎初六。”下面都是按照小寒、大寒、立春等次序,依次排列。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著有传世之作《农政全书》。在第十卷列有圆图《授时之图》。第一层为北斗七星,与《淮南子·天文训》北斗斗柄运行定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第五层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首进行排列。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颁行《钦定授时通考》,为清代指导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前面载有《授时之图》、《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皆以“冬至”为中心。

坊间流传半个多世纪的二十四节气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排序,便于民间流传和农业生产。但是世人和学者要明白,根据天文、历法、音律的科学规定,“这种说法并不严格,”(李勇,《中国古代节气概念的演变》,《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农业出版社,2019年4月,168页)。因为,“立春”主管的只是春季的节气,与其它节气无关,更不是二十四节气的指挥者。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的教研工作。)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