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为什么要向被人誉为“青海湖鸟王”的摄影艺术家葛玉修致敬?
因为葛玉修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大自然中青海湖鸟类的热爱,所以我要向他致敬。
葛玉修深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的美,讴歌大自然中的美,用镜头拍下大自然的美。他把青海湖漫天翻飞的鸟儿比作空中“盛开的花朵”,看成“飞行的影幻”,这些鸟类“因为美丽而存在”。他爱鸟,鸟也报以对他的依恋。当他离开鸟类生存的三块石孤岛时,“小雁们跟着小船追了很远”。
葛玉修不但热爱青海湖的各种鸟,其中有斑头雁,棕头鸥,大天鹅等以及青海湖蛋岛上遍地的鸟蛋。他还热爱青海湖的一切生灵,他敬畏这些生灵,他用镜头拍下这些生灵,以便让更多的人热爱这些生灵,保护这些生灵。他用镜头为高原精灵“代言”。他说“保护野生动物,没有终点”。他与野生动物共生共存,他认为自己“能与自然融合地相处,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说,“在拍摄鸟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它们在为我歌唱”。他不但用镜头宣传环保,而且他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制作成课件,深入学校、机关、牧民家里去宣讲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他公益演讲累计600余次,并被邀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不做侵略的摄影家”的演讲。
因为葛玉修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所以他值得我致敬。
葛玉修是一位成功之人。他因生态摄影而成名,各种荣誉加身,各路媒体采访,事迹见诸全国大小报端,频上电视。为什么?这些与他勤奋、刻苦和为人谦逊,永远保持一颗上进、纯真的心外,就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曰:“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葛玉修本是山东农村走出来的孩子,1970年,17岁到青海西宁当兵,在通信处的军营里第一次见到照相机,由此,他与相机结下了缘。他学习构图、光线运用和拍摄角度。当时部队里没有暗室,他就以储藏萝卜、白菜的菜窖当暗室,往往在菜窖里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战友们戏称他为“菜窖里的摄影家”。葛玉修在回顾他的艺术生涯时说:“我在部队、银行、银监局等多个单位干过,岗位在变,唯有摄影一直在坚持”。
葛玉修从事生态摄影27年,深入青海湖200多次、三江源25次、可可西里无人区15次。在摄影过程中,曾多次遇险,掉进冰窟窿、遭遇狼群、陷进沼泽地,历经艰险拍摄了近20万幅生态环保主题照片。现在虽已近古稀之年,但仍在坚持摄影。
所有摄影家都知道,许多照片,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照片是等出来的、熬出来的。雨后彩虹下的万鸟翔集、可可西里日月同辉背景中挺拔的藏羚羊、荒野中温顺敦厚的野牦牛、湿地草丛中悠悠漫步的黑颈鹤等等,都是葛玉修等出来、熬出来的精彩作品。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景象都是摄影家的孜孜以求的结果。
读了7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盛盛和吕雪莉两位报道,看了同日同版上葛玉修拍摄的野牦牛和藏羚羊的照片,我自然想到对摄影艺术执着追求、多次遇险:并摔伤的摄影艺术家罗红,想到罗红镜头下的东非大地纳纯湖面上的上万只火烈鸟。他的作品与葛玉修摄影的大自然的主题相同,对艺术追求相同,家国情怀的境界相同,而且都有二十多年的摄影历程。
北京中关村,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前,常常见到“向科学家致敬”的大型标语,这是当地居民对科学家们表达的敬意。文学艺术对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凡是为时代发声,给读者以美和爱的享受,并引导人们去创造、保护美和爱的文学艺术家都值得人们致敬。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0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