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雪峰山转过身去
向阳的山坡渐渐远离
在夕阳斜晖映亮的一瞬
雪峰山少见地露出了它的背影
在雪峰山宽阔的背影里
放牧的少年得以清晰地重现
含情的岁月冬去又春来
……
初春时节,读到王行水的新诗《初春》,不由心生感慨:还是那个熟悉的诗人,还是那种熟悉的味道。古往今来,书写春天的诗篇多如牛毛,我们信手拈来都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类的千古名句,虽然王行水笔下的春天诗句无法比拟千古名句,但他笔下的春天能让人一下触摸到湘西的春天。他用自己的诗篇明确地告诉你:这样的春天就是诗人王行水笔下湘西特有的春天。
湘西,是王行水一辈子放不下、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王行水,笔名三都河,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业余诗歌创作,迄今已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数百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十年》、《中国当代实力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并获得多项全国性文学艺术作品大赛奖,已出版《泛舟长河》、《梦幻夜郎》《伴雪起舞》等多部诗集。2021年3月27日,湖南省诗歌学会第二届第一次会长(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王行水为常务理事。
认识王行水不是一天两天了。二十年来,自己几乎读遍他所有的诗歌作品,从第一次读到他的诗,就被他诗歌中的特质所吸引,那样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他的诗歌写作中,抬头仰望时是湘西的天空,低头俯看时是湘西的大地,始终弥漫着湘西独特的韵味与情致;二是他能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任何东西都纳入自己诗歌写作的范围,在一般人看来很枯燥的事物在他笔下都能散发出诗意的光芒。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能力,让人羡慕不已。
曾经,在他的诗集《梦幻夜郎》中,从夜郎的传说、秘史、轶闻、奇山、奇树、奇水、奇桥、古城、古堡、古寨、特产、民俗、民风中间,他信手拈来便是诗。可以说,他把“时时处处物物皆可为诗”的诗歌创作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对他而言,诗歌不在别处,它就在自己生活与工作的这片土地中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物到人都是他的诗歌关注的对象,都能在他笔下幻化成一首首有情有味的诗篇。
他用事实告诉我:诗对他而言就是终生的信仰,永远不会有休止符。近段时间,他像是在沉睡中突然苏醒,激情如江水般奔涌而出,不管不顾地推出一组又一组诗歌作品,发表在中国审计报、中国食品报、重庆晚报、西南商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科技报等多家报刊上,让人有些目不睱接。
是的,“生活即诗”、“万物皆可为诗”的写作信念,在王行水这里从未改变,依然那么执着,那么从容淡定。读他的《乡味乡愁》(组诗)时,更有一种味觉大开之感,从雪峰食品到麻阳小籽花生、靖州山核桃、果冻橙、芷江白蜡、青钱柳、通道藤茶、沙湾香柚、黔阳金秋梨、通道香酸腌鱼、新晃凉伞豆腐、洪江杂辣椒、芷江酸辣红烧羊肉、新晃泥鳅穿豆腐、溆浦野葱炒鸭蛋、溆浦酸辣椒小干鱼、怀化鸭子粉、枞菌炒肉、麻阳绿豆面、猪血丸子等等,在别人看来这些东西跟诗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在王行水看来这些东西怎么就不可以跟诗产生关系呢?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富有诗意的“大厨”,把浓浓的诗意当调料,精心把这些东西烹饪出极富地方风味特色的“美食”。
风中的马尾松在摇动着马尾巴
似乎在寻找机会跑下山去
树下的小枞菌踮起脚尖眺望远方
远方的人间烟火发出难以抵挡的诱惑
山里人家的一只家猪望着雪峰山发呆
它心里装着一个返璞归真的小秘密
当家猪与枞菌对望的眼光穿过黑森森的丛林碰撞在一起
枞菌和家猪都流出了惊喜的热泪
人们架出一口大铁锅考验它们的感情
碎片化了的家猪与枞菌喊出了一万个声音
感动得追随它们的小青椒由外到内地辣中添甜
怀化枞菌炒肉真的炒出了天地绝响
如果没有读过这首《枞菌炒肉》的诗作,我们能想到的“枞菌炒肉”能成为诗吗?我们想到的“枞菌炒肉”无非就是桌上的一盘枞菌加上猪肉的炒菜,能佐酒,能拌饭,仅此而已。但王行水却以诗意的笔触,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枞菌和家猪写活了,“当家猪与枞菌对望的眼光穿过黑森森的丛林碰撞在一起/枞菌和家猪都流出了惊喜的热泪”,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生动,并充满喜感。很难想象,能够把一盘家常炒菜写成一首诗的人,到底是厨子还是诗人。也许,我们真的可以称他为“厨房诗人”。
其实,与其说王行水在用诗句写湘西美食美味,勿宁说他在用诗句写生活、写人生、写乡情、写乡味、写乡土。“这一尾腌鱼尝尽了生活的百味/最后为生活下了香与酸的结论/五味杂陈经过了岁月的腌制和沉淀/生活就回归到了香与酸的原味”(《通道香酸腌鱼》),这难道仅仅只是在写一种腌鱼吗?还有,“风风火火的辣妹子突发奇想/要与糯米粉这个白面书生上演一场生死恋/她想邀约他回到古代去/回到菜谱历史上的至暗时刻生死相依”(《洪江杂辣椒》);“出了名的凉伞豆腐决定远行/挤掉了一些水分轻装上阵/凉伞干豆腐又与干杯的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凉伞豆腐是鲜是干都抱着一颗永不变的美丽中国心”(《新晃凉伞豆腐》)……低下头来打量湘西,在王行水笔下,通过“拟人化”加“诗性化”,一道道地方美物就此演变成一首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篇。
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厨房诗人’三都河(王行水)的‘烹饪诗’,道道都是一盘好菜!他的诗不是笼统的接地气,而是直接人间烟火。湘西大地,乡味浓浓,串联起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乡情……”中国十大新锐诗歌评论家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在其《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写作的艺术“增长点”》一文中把三都河(王行水)的诗歌列入地域性写作或地方主义写作的湖南代表。
说实话,所谓地域性写作或地方主义写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行水眼里心里有湘西,不管是写湘西的美食还是湘西的特产,不管是写湘洒的山还是湘西的水,他都始终饱含深情,而且乐此不疲。想想看,他能一口气写出几十首有关湘西美食、特产的诗,这种执念实在让人佩服。也许有人会问,写上那么一两首应该没问题,但连续写上几十首相似题材的诗,他的激情和灵感到底从何而来?这样的激情怎么可能持续?其实,笔者也不知道,只能想当然地猜想:他的激情源自他始终深爱眷恋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爱就有诗,有爱就有激情,只要有爱一块石头也能发光。
一块菜地收藏乡村的记忆
重新把我儿时的童趣唤醒
翻阅着这部发黄的植物图典
淡淡的喜悦开满绿叶花间
……
当读到王行水的《母亲的菜地》一诗时,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从“母亲的菜地”出发,王行水收藏着关于湘西的所有记忆,那些记忆中的人、事、物,记忆中的农事、庄稼、特产、美食,记忆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是在他抬头眺望时涌上心头,在他低头俯看时流淌出来……这涌出来的就是诗,这流淌出来的也是诗。这样的诗只跟王行水有关,只跟湘西有关。
【责编 李林涵】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0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