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非遗 > 正文

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安济圣王酒的非遗传承密码

2025-06-17 16:04

中国非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DNA,其特质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韧性。然而,其传承困境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的普遍挑战。破解困局,需要政府、学界、传承人、社区、企业、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原真性与创新性、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点,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智慧、耐心和持续的行动。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镶嵌于岭南文化宝冠上的明珠,特点鲜明而鲜活,既保留中原古韵,又融合侨乡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青龙庙会”,是海内外潮人的民俗文化盛会。潮州人对“安济圣王”(王伉公)的英雄崇拜是其核心精神纽带,寄托着潮人对平安顺遂、家业兴旺的祈愿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府城营老爷”(青龙庙会巡游)非遗文化活动,将潮州大锣鼓、英歌舞、舞龙、舞狮、潮剧、花灯、潮绣、嵌瓷、木雕等数十项非遗项目串联展演,承载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是非遗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的重要场景。

潮州大锣鼓的铿锵声隐隐传来,木雕匠人刀下的精微细节仍在诉说过往,潮绣上的金线银丝依然映照着时光的华彩。潮州非遗文化,就是这样一座珍贵的宝藏。它扎根于市井烟火,是日常节庆的底色;它精工细作,雕琢出潮州人骨子里的审美与信仰;它更是地域的灵魂名片——在英歌舞的跳跃、潮剧的婉转中,传递着这片土地独有的脉动。

然而,这些瑰丽的传统正面临严峻挑战。许多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年轻人宁愿去都市追逐新潮,也不愿在幽暗作坊中磨炼十年光阴。潮州木雕的复杂工艺、潮绣的漫长工时,在快节奏的今天显得格外沉重。更令人忧心的是,不少非遗项目渐渐与日常脱节,被束之高阁,成为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虽有庙会锣鼓喧嚣,但传统表演形式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日渐稀薄,传播路径狭窄,难以抵达更广阔的人群。

新华社记者在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潮州展馆了解到,陶瓷工艺美术师丁志勇,正是在承载神明信仰(安济圣王)、应对世俗市场(酒类产品)与解决传承难题(数字化传播)的多重挑战中,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青龙庙会”的传承密码,镌刻于“青龙赐福”酒瓶之上。他将瓶身设计为葫芦造型,取“福禄”谐音,寓意福气与财富;盘旋的青龙复刻了庙会游神的图腾,韩江波纹则暗喻安济圣王大老爷镇水护城的典故。为了让釉下彩的青龙鳞片折射出香火缭绕的灵韵,丁志勇带领团队历经37次胎釉配方调整、113次烧制测试。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更接近成功,每一次尝试都加深着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理解。

《青龙赐福》酒瓶能在“大地杯”陶瓷大赛斩获国家级金奖,实至名归。瓶上盘踞的青龙浮雕,鳞片层叠如潮州木雕的多层镂空,龙睛描以金线,在光线流转下似欲冲九霄。这不仅是对图腾的复刻,更是一场神俗交融的再现。它以独特姿态,为潮州非遗的活态传承推开了一扇新窗。这不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部立体的潮州民俗志,本身就是非遗文化的精心再造。

安济圣王酒典藏版《青龙赐福》的酿造,是一场与时间的庄重对话。六位酱酒专家倾注心血于封窖的酒醅。当木雕艺术大师卢庆合亲手扣合金漆木雕盒的刹那,这份静待发酵的虔诚,与潮州木雕大师雕刀下百万次的雕凿所蕴含的岁月修行,彻底交融;端午制曲时,黔北高原的小红粱与潮州匠人雕刀下的紫光檀木产生了奇妙共振——小红粱在九次蒸煮中萃取天地精华,而紫光檀木则在百万次凿刻间复刻了“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纹样。这种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共振,赋予了安济圣王酒独特的韵味。

《青龙赐福》融合了中国陶瓷工艺、贵州酱香工艺、潮州金漆木雕等多项非遗技艺。它诠释了潮州非遗文化的活路:不在博物馆的展示柜里,亦不在旅游舞台的射灯下,而在于融入日常的神圣感——当每个普通人在举杯时,都能与千年前的浪涛、香火和凿刀声重逢。酒瓶被收藏于博古架,便如微型神龛立于红尘,提醒着神性本就栖居于茶米油盐之中。

另一款匠心之作《安济圣王•福酒》,将六位酱酒专家的姓名印章熔铸于包装之上,恰如古庙门环上的兽首,开启的不仅是时光封存的琼浆,更是跨越山海的潮人精神契约。它以六位酿酒大师的匠心为魂,将非遗文化与酱香佳酿交融,呈献一杯承载信仰、传承与祝福的“文化之酒”。

在数字化时代,《安济圣王•福酒》的传承方式别具新意,深谙非遗传承的根本在于文化内涵的延续与认同。它用商业产品反哺文化传承:酒瓶上的非遗图腾元素是物质载体,扫码观看非遗表演则是对精神的唤醒。无形的文化信仰被凝练为有形的视觉符号,非遗的厚重感在掌中得以触摸。更令人称道的是瓶身上的二维码——轻扫之间,潮州大锣鼓的雄浑瞬间穿透时空壁垒、庙会游神队伍仿佛踏在时空交错的千年古城的光影中前行,舞龙舞狮的热烈跃然屏上,噼啪的鞭炮声从悠远岁月的长河中奔涌而来,仿佛与杯中轻晃的酒液同频震颤,共奏一曲跨越时空的乡愁共鸣。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附加,而是用最普及的数字语言,为古老非遗搭建起通往现代生活的桥梁。

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非遗基因注入具有广泛消费基础的酒类产品,是极具智慧的“场景革命”。《安济圣王•福酒》不再只是庙会的附属品,而是成为商务宴请、佳节馈赠、文化收藏的新选择。非遗借此跳出了传统狭窄的生存空间,真正进入当代流通与消费的主流渠道。二维码如同开启宝库的现代钥匙,将静态的“物”(酒瓶)与动态的“艺”(表演)无缝链接,极大地拓展了非遗的展示维度和传播半径。年轻人乐于扫码,在便捷中感受传统魅力,枯燥的宣教变成了生动的沉浸式体验,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仪式感。

《安济圣王酒》的智慧实践,点亮了一条路径: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之魂,以开放之姿拥抱时代之变。当传统手艺遇见新思维,当古老图腾搭载新技术,潮州非遗便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生——在每一瓶传递的酒香里,在每一次点亮的手机屏幕中,唱响属于这个时代的、永不落幕的文化乐章。它打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将潮州传统文化置于全球化视野之中,让世界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证明:非遗的“古”与“今”并非对立。传统的精神内核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和现代的语言,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举杯畅饮间、在扫码互动时,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形神互补”才是破局关键。唯有持续探索创新,让非遗真正融入时代脉搏、滋养现代生活,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才能永葆生机,奔涌不息。这杯“福酒”所承载的,不仅是酱香的醇厚,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智慧与希望,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责编 李鹏】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韵传承非遗民族音乐会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22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