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工作中的李桓英 中新社发 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摄
李桓英:“得到人民认可是我此生最大幸福”
文/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 爽
你或许没听过“李桓英”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麻风病”。
这个曾经比死神还可怕、比魔鬼还狰狞的病种,一度困扰了中国人3000多年,此间,与麻风病的斗争,人类几乎全是失败的记录。
就在2007年1月29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现症麻风病人数由建国初期的约52万人,减少到6300多人。这意味着中国在经过50多年的努力后,已走出麻风病时代!而在防治麻风病的医疗大军中,李桓英就是走在最前沿的勇士和功臣,她也是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位医学专家!
上世纪50年代初,李桓英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她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女性中最早、最年轻的联合国官员。但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1958年,37岁的李桓英瞒着同在美国生活的父母家人,舍弃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薪续约和国外优越条件,只身一人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她讲,“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在此后长达一个多甲子的岁月中,她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4次遇险,几近丧命,却依然忘我工作,硬生生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麻风寨”,变成了今日的幸福村。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比坚定地走下去。
李桓英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中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专程前往医院,将奖章和荣誉证书授予李桓英,李桓英动情地讲,“回国不是白跑了,我不觉得后悔,我觉得此生活得值得!”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蒋建国专程前往医院,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授予李桓英
此前,李桓英刚刚度过了100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为其举行了简朴的庆生仪式,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从学成报国,到抗击麻风,40多年7个州59个县,李桓英用脚步丈量云贵川边远地区,为麻风病患者解除病痛,带来新生。她真正用大爱消除了歧视,重塑了尊严,用坚韧不懈地追求展示了科学大家的风范。而她自己的一生,却是孑然一身,无儿无女。可以说,百岁人生中,她以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默默奉献,诠释了医生职业的真谛。
初心可鉴超凡风骨,热爱可抵岁月绵长,在此,我们向李桓英教授致敬!
“治愈患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不能取代的”
1970年,李桓英当时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被整体搬迁到江苏省泰州市,此间,李桓英被指派到长江北岸的一所医院,也正是在这里,她的人生因为一个求医的病人而彻底改变。
一天,一个小女孩拉着自己的母亲,慢慢蹭到李桓英面前,这位患者面部轻微塌陷,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根本闭不上,脚上溃烂,还留着脓,这就是传闻中的麻风病人。尽管此前,李桓英做过麻风病相关实验,但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还是给了她极大触动。从那时起,攻克麻风病的理想,便在李桓英心中扎根。
如今提起麻风病,总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在当年是“谈麻色变”的,麻风病曾与结核、梅毒并称“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得上这种病,患者的末梢神经会失去知觉,手脚和皮肤会溃烂萎缩,整个面部塌陷、五官扭曲,看起来极为恐怖。长期以来,这种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上麻风病,就意味着丧失了生而为人的权利与自由。在国外人们会把麻风病人投入大海或火烧、活埋,人道一点的,会被赶到远离人烟的荒山深谷,让他们自生自灭。
1978年3月17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正式落成,李桓英主动申请调入这里工作,从此,她的生涯真正和麻风病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年,她57岁。
1980年,英语流利的李桓英被派到世界卫生组织做访问学者,这时她得知,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缺乏大量的临床实验。
此前,很多国家治疗麻风病都采用终身服药的方法,中国也是如此,但这会导致病人产生耐药性,一旦停药,麻风病依然会复发,而“短程联合化疗”治疗时间仅仅需要两年,李桓英期待这些药品能够对麻风病的治愈有明显效果。
随后的1983年,她带着从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来的免费药品,来到了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这是一个连当地人都避之不及的地方,是由麻风病人及其家属过河开荒,在原始森林的脚下自我隔离而组成的一个村寨。
那个年代不仅是对麻风病人,对麻风病防治的人员,也会产生偏见和歧视。按照要求,到麻风村的工作人员都要穿隔离服,防治麻风病的医生即便给药,也是拿着一根棍子挑着药去给病人。可是李桓英去麻风寨,不戴口罩,不穿隔离服,主动和麻风病人握手,做完检查休息时,村民拿来芭蕉叶包裹一团饭团给她吃,她毫不犹豫接过来吃,没有丝毫嫌弃。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李桓英明白,跟麻风病人正常接触,感染的几率微乎其微,“但万一感染怎么办?” 北京友谊医院原党委副书记,原纪委书记张仲民曾问过李桓英这个问题,而她却讲,“子弹厉害吧,战士上战场时,不一样要勇往直前地向前冲。我甚至有时候想,如果我自己能感染上麻风病,那就更好了,我就让大家看看,我是怎么把麻风病治好的。”她在面对麻风病时的无所畏惧,和对麻风病人的满腔热忱,让张仲民至为感动。
李桓英的书桌上一直摆放着一张合影,是麻风寨村民刀建新和他的儿子岩糯。当年,李桓英从北京出发,花了足足五天时间,来到了麻风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时,唯一会说汉语的刀建新就是她遇到的第一个村民。
刀建新曾是勐腊县县委副书记,深受人民爱戴,在西双版纳知名度极高,但却因患上麻风病而选择离开工作岗位,并与妻子离婚。他四处求医问药,却看不到治愈的希望。
刀建新的遭遇,深深地刺痛了李桓英的心,她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为刀建新脱鞋,检查脚上的伤口。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麻风杆菌主要损害人体皮肤和外周神经,病人手脚麻木逐渐丧失知觉,哪怕石头磨破了脚,也没有任何感觉,因此,李桓英常常检查患者脚上是否出现了感觉不到的伤口。流血流脓的伤口,她也不怕脏,这让刀建新和村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怀,心底开始燃起希望。
李桓英在麻风村为病人检查身体
为了更好帮助病人,李桓英干脆将实验室搬到麻风村,给每个主楼写下门牌号编码登记,每天把药送到病人手上,看着他们服下。“我每年去,我说你治不好,我再给你找新药。” 她就是带着这样的真诚,为麻风病人诊疗。
按时服药的村民脓血少了,伤口好了,麻风病的症状在逐渐消退。经过27个月的治疗,服药的47名病人,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看到这些,李桓英的眼圈红了,她直言,“我这辈子没白做,这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1990年4月13日的泼水节,当地政府举行了麻风村摘帽大会,麻风村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曼喃醒村,也就是傣语中新生的意思。这一天,第一任村长刀建新,再一次紧紧握住了李桓英的手讲,“我已经在土里埋了21年,是李教授把我从土里拔出来的!”
自那以后,李桓英又拿出整整10年时间,继续试验,继续探索,经过多年复查,“短程联合化疗”治愈的患者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国际组织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消除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实现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当年,刀建新8岁的儿子岩糯臀部有一块未定类麻风,有指甲盖大,扎他也没有感觉,这正是早期麻风病的特点。由于治疗及时,岩糯体内的麻风杆菌被彻底杀死,他也成了李桓英所提倡的早发现、早治疗的最大受益者。
2015年,94岁的李桓英最后一次去曼喃醒村,看到了每一个人脸上挂着的最幸福、最灿烂的笑容。百岁生日之际,村民们为她录下视频,大家双手合十,满眼泪水地喊着:“李医生、李妈妈、李奶奶……”声声饱含感激和想念地呼唤,正应了那句,“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永远把你记在心里!”
“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了云、贵、川,几乎每一个麻风村都有她匆匆的步履。94岁高龄时,她仍在云南一线奔走。98岁时,她还每天拎着包出入办公室,关注着麻风病防治的最新国际动态。
为了麻风病人,她太拼命。由北京去一趟麻风寨,即便年轻人也会累得几天爬不起床,但当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桓英,从未叫过苦,也从不认为苦。
李桓英的助手袁联潮清晰记得,1989年的一天,李桓英去麻风村,当时雪天路滑,李桓英正坐在副驾驶上,突然车滑到几十米深的山谷里,李桓英从挡风玻璃直接飞出十几米,当场昏迷过去。这次事故导致她左侧锁骨和三根肋骨骨折,头上缝了7针。她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可住院不到2周,就又带着在四川搜集的标本回到北京,她还讲“翻车有什么了不起的,按我坐车的频率,早该翻车了!”
有一些麻风村几乎没有路可走,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唯一的保护就是缠在大腿的吊带,很多人看照片都害怕,李桓英却很乐意坐。在偏远山区,李桓英出过两次车祸,两次翻船,几乎每一次都会要她的命,可她从未想过放弃。在她看来,人民的健康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一些麻风村几乎无路可走,李桓英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唯一的保护就是缠在大腿的吊带
从37岁到100岁,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李桓英奋斗了60余年,她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更优越的选择,可是她却义无反顾地回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要知道,李桓英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庆芳是清廷最后一批公派赴日留学生。父亲是第一批被选派到德国的留学生,李桓英八九岁时,便跟随父亲一起在柏林生活。
1939年,为解救30余名八路军战士,被日军囚禁40多天的祖父李庆芳悲愤而终。也是这一年,她听从祖父建议,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李桓英与同一时代的莘莘学子,在抗日的炮火纷飞中完成了大学课程。
1946年,一心想在学医道路上有所发展的她,考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导师将工作出色的李桓英,推荐到成立不久的世界卫生组织,年仅29岁的她,随之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7年间,她先后深入到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艰苦努力,她的工作也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
有一次,李桓英在办理美国入境签证时,同行的乘客都顺利通关,机场工作人员却唯独要求持中国护照的李桓英,印上指纹才肯放行,她的心像是被刀扎了一样,“人的归属很重要,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在海外,她看到过无数因为医疗落后而导致疾病肆虐的情景,而在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同样亟待发展,李桓英归国的心思愈发强烈。
当她从《时代》杂志看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的新闻时,震动极大,“我已经39岁了,时不我待”。就在此时,世界卫生组织向她抛来续聘5年的橄榄枝,年薪9000美元,是当时美国人均收入的3倍,已经定居美国的家人都希望她能够留在美国工作。而正在缅甸考察的李桓英却瞒着父母做出了回国的决定。“我是中国人,我出生在北京,我不能忘本,联合国再好,待遇再多,但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我向往的是人生能有价值!”
当时,李桓英住在缅甸,和中国只隔了一条河,可中美没有建交,回国比登天还难,但这都阻挡不了她归国的心。1958年,李桓英一路从伦敦到巴黎,再到罗马、雅典,再辗转布拉格、列宁格勒,几乎跑遍了整个欧洲,最终才从莫斯科返回祖国,“回国正当其时,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就是带着这样的志向,她将自己的毕生无私献给了深爱的祖国。
1964年,放心不下女儿的父母从美国来到香港看她,意图带走李桓英。只因为祖国正需要她,她便拒绝了父母的请求。她至今记得,父亲哭了。这也是李桓英和父母的最后一次见面。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成为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可是李桓英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她始终用忘我的工作,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对党一片赤诚的李桓英,迟迟没有申请入党,她总说:“还不行,我还不合格。”
2016年9月,第十九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了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当月,95岁高龄的李桓英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12月27日,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讲,“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去世后,身上如果不能覆盖上一面鲜红的党旗,那我会很遗憾的!”
2016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入党,她高举右拳,在党旗前庄严宣誓
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的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百岁的李桓英依然在奋力前行,她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1年第17期)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12-02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11-19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