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李可染:以 可贵之胆 所要之魂 为祖国河山立传

2023-02-21 14:26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李可染(1907年—1989年)

江苏徐州人。13岁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年以优异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以“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将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作品凝重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原文化部副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王文章题字

 李可染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承前启后的中国山水画宗师。但其回环婉转的艺术人生最早却是始于音乐。李可染出生于目不识丁的家庭,但家乡徐州浓郁的文化氛围无声地滋养着这个懵懂少年,特别是独特的地方小戏“拉魂腔”和胡琴触发了他追求美、创造美的心弦,并伴随其一生,在其绘画创作中扮演着催化激情、慰藉心灵的重要作用。或许是出于生命天然的表达欲和情感抒发的需要,少年李可染同时也爱上了绘画,并于13岁那年拜在乡贤钱食芝的门下,就此踏上了一条艺术改变命运的道路。

这是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李可染》上集“风云机会”篇向观众揭示的主要内容。该片通过对画家人生际遇的铺陈,还原其成长、成才和成名的轨迹,从而自然地呈现出其取得极高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成就之必然性。

李可染代表作品:《归牧》 35cm×46cm

李可染早期先后求学于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和林风眠担任首任校长的杭州艺专。尤其是在杭州艺专求学期间,从未接触过油画的他,置身于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深得校长林风眠厚爱,师从法国教授克罗多,专攻油画与素描,兼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就此打下了扎实的素描造型、色彩基础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为他日后在全面抗战期间以宣传画施展抱负、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山水画寻求中国画创新埋下了伏笔。

《百年巨匠——李可染》又用“革故鼎新”“桑榆壮怀”为中、下集的主题,分别交代出李可染由客居重庆到北上定居北京的人生转折。受徐悲鸿的力邀和推荐,他不仅跻身前身是北平艺专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行列,还拜年长40多岁的齐白石为师,成为齐门最出色的入室弟子之一。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文艺界也迎来了“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契合”的首要问题。李可染不仅撰写了题为《谈中国画的改造》的文章,还开启了山水写生的新篇章。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魄力突破了传统程式,还鲜明而响亮地提出“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主张,最终以独树一帜的“李家山水”,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升华,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

李可染代表作品:《万山红遍》

李可染虽以擅画山水画著称,但实际上过往的人生经历终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反作用于画家的创作。客居重庆的贫寒岁月里让他养成了以牛为模特的绘画意趣,并延续到晚年。或许是受牛的“不问收获,只管耕耘”精神的感染和鼓舞,李可染晚年更是以过人的勤奋与时间展开较量,志在“为祖国河山立传”。他曾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而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和冶炼的双重艰辛与勤奋。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采访中指出,他在艺术上这种埋头苦干,学习牛的精神,在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上是少有的。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李可染晚年的山水画更是博大沉雄、静谧幽邃,尤其是逆光山水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是他对唱衰中国画论调的有力回应,同时他还刻了一枚“东方既白”闲章,以表达对东方艺术美学的深沉自信。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生前对此解释说:“他认为中国画将光明于世。东方蒙尘的明珠,东方既白。”

2013年12月5日,《百年巨匠——李可染》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开机仪式

当时间来到新世纪的2013年12月5日,即李可染逝世24周年之际,一场特别的纪念活动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当日,这里举办了“金铁烟云——李可染的世界(书法篇)”展暨“纪录片《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国学大家文怀沙,时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李可染先生遗孀、著名雕塑家邹佩珠,著名学者王鲁湘,《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等出席了活动。此举表明,艺术家的身影固然渐行渐远,但艺术家不灭的精神和灼灼思想将永远光耀于中国艺术发展史。

9年的时光又过去了。回看过往,《百年巨匠》摄制组十数年的努力是值得的。《百年巨匠》系列一经推出,中央电视台、各省级卫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新华社等158家平台予以播出,不仅开创了同类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受到了广泛好评,还荣获了15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彰,15项纪录片奖项。而由《百年巨匠》所引发的文化聚焦、文化回望的探索仍在继续。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