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傅抱石:从棚户区走出的 新金陵画派 旗手

2023-02-21 11:57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傅抱石(1904年—1965年)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1949年后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1960年9月率“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擅画山水、仕女,创“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代表作有《观瀑图》《待细把江山图画》《屈原》《江山如此多娇》等。著有《国画源流述概》《摹印学》《石涛上人年谱》《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美术史》等。


 2013年12月18日,南京。室外寒风料峭,而在傅抱石纪念馆内,则洋溢着擘画未来的热烈氛围。这是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傅抱石》在此举行开机仪式。出席活动的有中宣部原副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龚心瀚,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勇,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秦基春等领导、嘉宾,以及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傅抱石之女傅益瑶、傅益玉及女婿叶宗镐。

《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嘉宾傅二石(左六)、傅益瑶(左五)

2013年12月18日,《百年巨匠——傅抱石》开机仪式在南京傅抱石纪念馆举行

诚然,在来自直系亲属的大力支持和多重佐证下,《百年巨匠——傅抱石》篇在恪守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平添几多耐读性、趣味性和亲切感。

1904年,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贫民区,别说受教育,就是日常温饱都是摆在他整个家庭的最大问题。然而,在他一生中,似乎总有“贵人”适时出现。早年间,没钱读书的傅抱石痴迷于立在街头刻字铺观摩师傅刻字,或就此瞥见了带着神秘面纱的艺术之神。学龄阶段,负责所在街区的警察出于恻隐之心,主动教傅抱石认字,为他日后接受正规教育做了积极铺垫。在中学美术教员的岗位上缓步发展之际,竟凭借一本《摹印学》手稿,与时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结为莫逆之交,并听从徐的建议,开启了留日之旅。在日本不足3年的留学生涯中,又结识了后半生一直给予帮助和支持的郭沫若……这些机缘和贵人的共同作用下,不仅成就了一代中国画巨匠,也彻底改写了傅家世代贫民的命运。对此,同样走上专业绘画之路的傅益瑶在采访中表示,傅抱石与徐悲鸿、郭沫若之间的友情以及对后两者的感恩之情,成了傅家常常提起的佳话。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龚心瀚题字

沿袭美术篇上、中、下三集90分钟的结构,《百年巨匠——傅抱石》以“方寸乾坤”“其命维新”“往往醉后”三大篇章,逐层展开傅抱石的生活画卷,通过追寻其近乎传奇的人生经历去探究其内心世界和艺术天地。

据总导演赵伟东介绍,为了构建立体的叙事语境,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该片借鉴了推理影片的手法,对同一个事件推理出不同的结局,最后再还原真正属于傅抱石的结局,以此增加影片的丰富性和悬念性。该片还采用追溯历史、挖掘历史史实的方式,以观察者的客观视角,于大开大阖的叙事中,将时代背景与傅抱石的个人生活、创作细节巧妙地揉捏在一起,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呈现出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的贡献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进而升华主题。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百年巨匠——傅抱石》(校园版)

傅抱石的艺术人生始于自学篆刻,合于理论研究,终于绘画创作。他搞学问时严谨理性,创作时则无酒不成画。影片中,《傅抱石传》的作者胡志亮对此做出了合理解释:全面抗战期间,时局莫测,生活潦倒,傅抱石无意间开始了借酒浇愁,最后竟养成了日日喝酒,并且借酒兴肆意挥毫的习惯。

傅抱石代表作:《屈原》

傅抱石虽一生多以教书先生、艺术理论家、画家形象示人,却也有过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涯,于时代风浪中随国运浮沉。著名美术评论家王鲁湘如是形容傅抱石的性格: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非常拘谨,把自己包裹得非常严密。文化学者文怀沙回忆投笔从戎期间的傅抱石时则这样形容:他跟军人熟悉,他这个人非常热情。

颠沛流离的际遇固然会加重生活的沉重感,却不能抹杀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力。在西迁重庆的若干年里,傅抱石一面奔波几所学校忙于生计,一面往返于烟笼雾锁的巴山蜀水之间。造化的神奇不仅感动着他的心,也被他日后借酒力的催化,连同一腔豪情幻化成独特的画风,最终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上前无古人的“抱石皴”。在他晚期的房间里挂着这样一幅对联,颇能反映他的心境和状态: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日后被称为“酒仙”的傅抱石,在建国十周年来临之际,顶着时间紧任务急的巨大压力,与关山月一起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画一幅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为文学蓝本的巨幅山水的任务。也就是在周恩来总理特批每日一瓶茅台的情况下,他将一世的才情、一以贯之的改革创新主张连同家国情怀一起诉诸笔端,最终圆满完成了集艺术性和政治意义于一体的《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横幅纸本设色 650cm×900cm  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藏

“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带着这样的信念,傅抱石在人生的最后6年中,通过广泛的游历、写生,积极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国画作品,将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新高潮,他也因此被推为1960年代“新金陵画派”的旗手。

而驱动傅抱石改革创新的动力或许早就藏匿在“抱石”这一独特名字里。早在少年时期,傅抱石就受屈原抱石投江的故事触动,感怀于屈原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随即自号“抱石斋主人”以自勉,终以“抱石”立世且享誉世界。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