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潘天寿:根植传统 强骨静气

2023-02-21 11:38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潘天寿(1897年—1971年)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布局奇险,用笔劲挺洗练,境界雄奇壮阔。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他是学生眼里最不像艺术家的先生,他是中国画史论水平和创作水平俱佳的教育家,他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吴昌硕门下入室最晚却最受青睐的弟子,也是画坛中唯一比肩恩师吴昌硕,连同黄宾虹、齐白石并称“中国传统绘画四大家”的一代巨匠——潘天寿。

原文化部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蔡武题字

《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二部率先将视角对准了潘天寿,以三集90分钟的体量讲述了画家幼年、求学、从教的经历,出任国立艺专校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故事及其达到艺术顶峰的最后10年,探讨平凡生活、平凡人生如何造就不平凡的艺术大师的主题。

该片区别于传统人物传记片,侧重于以潘天寿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为主轴、载体,以画载人,通过画家笔下的一幅幅画作来讲述、透视和推理画作背后的人物故事、内心世界、文化碰撞以及那个非比寻常的时代,突破了以往此类纪录片以人为线索的叙事模式。

2013年10月28日,《百年巨匠——潘天寿》在杭州潘天寿纪念馆举行开机仪式

《百年巨匠——潘天寿》于2013年10月28日在杭州潘天寿纪念馆举行了开机仪式。中宣部原副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龚心瀚,中国美术学院时任院长许江等出席了活动,对《百年巨匠》已播出的第一部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对开机仪式进行了报道。

据《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回忆,《百年巨匠》制作组在美术篇第二部的拍摄前期和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听取领导、学者、家属对巨匠的社会及文化价值的认定,做出充分而丰富的学术准备。

《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潘天寿之子潘公凯、潘天寿弟子张立辰

潘天寿之子潘公凯,潘天寿的弟子吴山明、张立辰、朱颖人,潘天寿传记作者卢炘,原中国美院院长肖锋、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美术评论家王鲁湘等接受了制作组的采访,从多个维度对潘天寿的成长背景、艺术造诣、心路历程等做了剖析和解读。

潘天寿早期作品:《秃头僧》 94.8cm×172cm 1922年纸本设色

潘天寿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传统画的创作与发展,而他所引以为傲的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文人画。他坚持传统,强调“强骨”与“静气”并立,兼以世界文化艺术作为参照坐标。他就传统中国画所提出的“中西绘画应该拉开距离”“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等艺术主张及其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体系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促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由古典走向现代的艺术大师。

为何在西风渐盛的情况下,潘天寿却坚持于传统又致力于对传统的改造?或许潘公凯在接受《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时的一段话对此做出了解答:“他对传统的东西、对国学,研究得多,研究得深,研究得透,然后就知道这个里头的好处,他就不会有自卑感,他很自信。”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巨匠——潘天寿》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巨匠——潘天寿》(校园版)

作为一项持续的艺术创作活动,《百年巨匠》的摄制始终保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创新。相比第一部,美术篇的第二部既保持了影像语言基本风格,又在还原巨匠整体面貌的同时,力求在思辨方法和文化价值上有所提升,对巨匠的命运、人生、艺术的解读再上台阶;在细节上处理得更全面、完善;考虑到现代观众的口味,在镜头语言方面也有所创新。

总结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喜悦,该片总导演赵伟东提到这样一则故事。在开机前夕,赵伟东率摄制组专程采访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关于潘天寿的片子已经拍了很多,做来做去会有什么新意吗?”一见面潘公凯就对片子的新意表达了自己的顾虑。赵伟东提出制作组的总体构思:以“悲情英雄”作为全片基调,潘天寿是20世纪艺术家中一位“逆潮流”而动的人物,他明明看到艺术的时代潮流,但还是选择了中国立场,立志做一个中流砥柱。潘公凯对此表示认同,后来还亲自带着摄制组到父亲故居、墓地去拍摄。聚焦每一位巨匠,力求做到“还原”和“重塑”,这是《百年巨匠》的整体立意与拍摄意义。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