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风:童心犹在文不老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

2021-01-04 17:49 作者:徐忠友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有的人还没到中年,可他的心已经老了;有的人年事已高,但却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这是笔者在浙江师范大学采访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师大原校长蒋风先生时的切身感受。采访中这位年已九旬的老作家脸上始终流露着儿童般欢快的微笑,话语里有时还带着儿童般的天真,而滋润着他那颗不老童心的也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儿童文学。前不久,在韩国昌源市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组委会向他授予一枚“功劳牌”,以表彰他在亚洲儿童文学交流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这是他继2011年12月11日,在日本获得国际儿童文学“格林奖”后的又一殊荣。

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

1925年10月21日,蒋寿康(蒋风)出生在浙江金华婺城区文明巷21号的一个书香之家。

1942年,他中学毕业后先流浪到福建建阳县,幷考上了暨南大学中文系,但因家里无力承担学费,于次年改考以同盟会元老陈英士名字命名的且为公费的国立英士大学,因抗战先后随校辗转于丽水、温州、金华就学。1943年,他讽刺汉奸的儿童文学处女作《落水的鸭子》,就在台州的《青年日报》上发表了。

1947年,蒋寿康从《申报》上看到一篇报道称:3个小学生看了一本荒唐的连环画,便结伴出家到四川峨眉山修仙学道,最后相继跳崖自杀身亡。这一惨剧重重震撼了他的心,他深感儿童文学对塑造儿童的人格和心灵及其重要,当时心里就想:“我应该写一点东西让少年儿童们看,让他们从中受到好的影响。”于是,他便开始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慢慢地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有儿童文学作品问世。

随着儿童文学作品和报道发表数量的不断增加,蒋寿康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蒋风”,他希望自己每创作完一个作品,都好像一阵风吹过,接下去从头再来。这个笔名一直延用至今,而他的真名“蒋寿康”却让人慢慢忘记掉了。

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和创研

解放后,蒋风经同学介绍,他先到金华婺江职校当教导主任,后来又到浙江省立金华人民文化馆工作。1952年因教师缺乏,他便调到金华师范学校当老师,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由于在报刊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较多,他后来还当选金华文学协会的主席。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部分师范院校开始设立儿童文学课程,1956年浙江省教育厅便邀请蒋风与任明耀先生合作在浙师院(即后来的杭州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他因此成为我国第一批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拓荒者。因当时学校里只有稀少的苏联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数据,他就从图书馆的图书和一些报刊上搜集古今中外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创作研究儿童文学方面的经验,编写成一套讲义在教学中运用。经过3年的努力,他将自己的讲义汇编成一本《中国儿童文学讲话》,1959年送交出版社出版后,很快被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等师范学校列为儿童文学参考书目。在短短的两年内,这本儿童文学的理论书籍被两次再版,发行量高达4万余册。不久,他又与人合编了一本《儿童文学参考数据》,在内部教学中使用。

正当蒋风在儿童文学园地里要大干一场时,由于我国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各行各业开始“精兵简政”,高校也推行“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方针,使刚刚起步的儿童文学课程受到精简,他只得忍痛与儿童文学告别,改做现代文学教学。但课余时间他仍坚持儿童文学研究,在“文革”前还出版了《鲁迅论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一书。不料,更残酷的现实在“文革”开始后降临在他的头上,一夜之间他就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白专道路的典型”,受到了“红卫兵”的批判,还被“造反派”关进了“牛棚”。在“牛棚”里不让写作,他在劳动之余,仍在脑子里构思了《儿歌浅谈》一书,结果在“文革”结束后就出版了。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浩劫度过阴霾消散,但重返教坛的蒋凤却敏锐地发现:我国数亿少年儿童正在成长,却少有儿童文学可读,精神营养不良导致“大脑贫血”。1978年深秋,他应邀出席了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全国文联等部委联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全国首届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内心焦虑的他与一些代表在会上大声疾呼:针对当时儿童文学在大学里仍属“小儿科”,我国儿童读物严重不足的状况,必须尽快改变!高校必须尽快恢复儿童文学课,高校应尽快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

会议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人民文学》主编、会议主席团成员严文井先生主持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请陈伯吹、贺宜、金近、包蕾、鲁兵、蒋凤等七八位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权威,共同商议编写《儿童文学概论》一事。最后经过协商,这一重要任务交到了蒋风的手上。

从江西开会回来后,蒋风就及时向浙江师范学院领导汇报了会议的精神,幷立即开始落实会议下达的相关任务。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恢复儿童文学课,首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室,招收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吴其南,幷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专业数据室。1980年,他花了多年时间编着的新中国第一本《儿童文学概论》出版后,受到了专家、教师、学生的好评,幷荣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着一等奖、全国首届儿童文学理论优秀专着奖。与此同时,他牵头组织浙师大、北师大、华中师大等高校合作幷主编了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的系列教材:《儿童文学教程》《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外国儿童文学史概述》等陆续出版,有些教材至今还在运用。此外,他还编着了“五四”以来第一部最系统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

在蒋风多年的不懈耕耘下,处地偏僻的浙江师范学院成为我国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声名远播的高校之一,他本人也成为我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1984年,他被上级任命为浙江师范学院院长。

培育儿童文学创研桃李

1988年,蒋凤校长届满,他便卸下肩上重任,重新投入到心爱的儿童文学研究事业中。6年后,年近七旬他根据相关规定, 办理了离休手续,幷停止招收研究生。按常理已是古稀老者的他功成名就,理应放下一切工作安度晚年了。然而,他童心不老,无法放下心爱的儿童文学研究工作。公职不能干了,他就通过自身的努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幷创造性地开始免费招收非学历研究生,为国家培养儿童文学创研桃李。

消息传开后,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儿童文学作者和研究人员慕名前来报名。1996年,他经过认真筛选,招收了39人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首届研究生。他招收的非学历研究生坚持宽进严出的规定,教学采用函授为主的方式,在每年暑假面授一次。学员们把这看作极为珍贵的进修机会,不远千里从各地自费来到这里。上世纪90年代新疆到金华要乘五天五夜火车,而他招收的第二届学员、新疆幼儿师范学校的黄锡忠老师,每次都像“朝圣”般不辞辛劳地赶来参加。

学员必须在两年时间里学完6门课程,每月做一次作业,每学年完成一篇论文,合格者才发给结业证书。办学19年来,他共招收了近500名学员,其中有来自港台、东南亚国家的就有30多人。但发出去的结业证书却只有50多个。青岛幼儿师范学校一个老师,用了8年时间方才达到导师的3个条件,才拿到结业证书。

在这些学员中,现已培养出一批在我国儿童文学界的佼佼者:香港中文大学教师、作家孙慧玲,湖州师院的应玲素以及儿童文学作家韦娅、袁银波、冶军、吕丽娜、谢然子、谭小乔、谢乐军、安武林等。

在培养非学历研究生一开始,蒋风就发现几十名学员经常来电来信向他求教,他实在没有精力每信必复。于是当过记者的他便决定自费办一份报纸,把学员需要解答的问题在报纸上公布,以节约时间和精力。1995年6月,蒋风创办的《儿童文学信息》面世了。这是一份四开小报,报头由著名诗人藏克家题写,第一版是国内外有关儿童文学的重要信息,第二版选登优秀学员的作业;第三版每期介绍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第四版是小学生的作品。报纸风风火火办起来了,从组稿、选稿、编辑、设计版面、送印、校对、清样到邮寄,样样都干,幷将每期3500份全部免费赠送给学员和有关单位,其中有500份是寄到国外和港台地区,已成为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蒋风在耄耋之年还完成了多年的夙愿——中国国际儿童文学馆在他的奔走下于2005年成立。这个念头源于1986年的一次国际儿童文学会议。当时来自17个国家的20位代表在日本参加儿童文学国际研究会议,举办地正是位于大阪的国际儿童文学馆。该馆地处大阪千里万博纪念公园中,旁边就是“梦之池”,他进去后便被震撼了。会议期间,有些国家代表纷纷问他:“你们中国是否也有这样的儿童文学馆?”他回国了解后还没有,便想在国内建一个,幷着手做建馆的筹备工作。他的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响应——苏州、扬州等十多个城市很快就向他发出邀请,表示可以商量设立这样的机构。不过,奔波于这些城市之间后他却犹豫了,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都表示儿童文学馆需设立在儿童图书馆里,这与蒋风的设想存在着差距,他认为儿童文学馆主要作用是收藏儿童文学的文献,对象以儿童文学研究工作者为主,虽然也有部分可以对孩子开放,但与图书馆明显有区别。就这样,儿童文学馆的建立暂时耽搁了下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协商,时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梅新林等领导给予重视和支持,决定腾出学校那幢红楼,开设国际儿童文学馆,终于助蒋风夙愿得偿。2005年,中国第一个高校儿童文化研究院终于剪彩了,幷由他担任首任馆长。

收获儿童文学研究硕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蒋凤先生的努力拼搏下,在曾当过浙师大附小老师的妻子卢尔德芳多方配合支持下,他在儿童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近70年,收获了累累硕果。在国内,他获得了包括国家图书奖、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等儿童文学奖项;在国际上,他也多次获奖。

2007年3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暨第八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蒋风获得了大会授予的唯一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大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蒋风先生把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提升到世界级的水平,得到亚洲儿童文学界的肯定,特此给予奖励。

2011年12月11日,蒋风成为第十三届国际儿童文学“格林奖”的获得者。国际“格林奖”与国际“安徒生奖”一起被誉为两大世界性的儿童文学最高奖项。与重在鼓励儿童文学创作的“安徒生奖”不同,“格林奖”侧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推广。设立于1987年的“格林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全世界范围内一人获选。此前先后评选出12位为世界儿童文学事业做过特殊贡献的个人,其中10名欧美人,两名日本人。蒋风是获得这一国际奖项的首位华人。

这一届“格林奖”事先从经全球400多名儿童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推荐了全世界500多名提名者,幷从中挑出的6位候选人,中国蒋风和加拿来大的桑德拉·贝尔特、英国的金伯利·凯·雷诺兹,韩国的李在彻,加拿大的朱迪斯·斯特曼和美国的罗伯塔·特瑞兹名列其中。经评委会最终投票,选出蒋风为第十三届“格林奖”的获得者。设立在日本大阪的国际“格林奖”组委会为他在大阪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了颁奖庆典,蒋风在颁奖仪式上作了题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讲。作为国际儿童文学学会第一名中国籍会员、国际“格林奖”唯一华人评委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共同会长、世界华文文学会名誉顾问,蒋风在获奖时就表示:“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而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们共同的荣誉。”他回校后就捐出全额奖金,幷希望设立“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

2014年2月下旬,“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如愿在在浙师大设立了。该奖从2014年起开展评选,每两年评一次,以奖励全国范围内幷在儿童文学学术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儿童文学理论家,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面向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设立的奖项。“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参照“格林奖”的评奖办法,在全国范围内邀请30位有一定知名度的儿童文学研究学者、作家及出版人组成通讯评委专家库进行评议,每次推选出1名学者,幷于当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颁奖。5月,由他主编的《新世纪的足迹》一书,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事业依旧在,童心永不老。

(2015.04.16 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