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DX202303 田开元 | 藏舞蹈学视野下的白马人探源

2024-01-10 10:39 来源:藏舞蹈学研究院
大字号

收录情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收录集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收录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作者简介

田开元,本名田波,男,四川旺苍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族学学会、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等机构会员。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课题“中国藏族舞蹈史”(编号:kbyj2022b016)的阶段性成果。

藏舞蹈学视野下的白马人探源

田开元

摘要:主要生活于甘川交界处的白马人,过年盛行跳舞,这些古老的舞蹈是傩舞的遗存,尽管距今久远,但仍然蕴藏着一些关于族源的珍贵信息。为此,本文尝试着从藏舞蹈学入手,探讨白马人的族属。结论是,将白马人划归“氐族”为妥。

关键词:白马人;傩舞;春节;氐羌;平周

The Exploration of Baima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betan Dance

Tian Kaiyuan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Abstract:Baima people, who mainly live at the junction of Gansu and Sichuan, are popular to danc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se ancient dances are the remnants of Nuo dance. Although they existed a long time ago, they still contain some precious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nationality.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genus of Baima people from Tibetan dance studie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classify the Baima people as " A Tribe of the Di".

Key words:Baima people;Nuo dance;Spring Festival;A Tribe of the Di-Qiang;The Country of Pingzhou

1980年,孙宏开在他的论文《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 白马人族属初探》中,首次提出了“白马人”的称谓,认为:“白马人就是历史上一支氐族的后裔,而最大的可能是白马氐的后裔。”1 据2019 年人口普查,白马人约18000 人。

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甘川两省交界处的岷山东端,即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主要聚居地是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1998 年之前,县名南坪)、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除此之外,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乡俄果村、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也有少量分布。这些地区地域是连成一片的,说明他们有聚族而居的传统,为集体性传统舞蹈的传承奠定了社会基础。

无论“池哥昼/跳曹盖”,还是“ 舞”,或者“圆圆舞”“熊猫舞”,都在借助过年过节、男娶女嫁来敦亲睦族、壮大部族、促进团结,这是地球村时代的统战工作最为难得的文化资源。当其他许多的部族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丧失自我时,人口稀少的白马人还能保持自己的舞蹈、语言、服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些濒危的文化事项承载着古老中华的优秀传统,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建设、国家治理,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我们将从那里获得无穷的启迪。

2006 年,四川省绵阳市九寨沟县“跳曹盖”“熊猫舞”“圆圆舞”入选第一批四川省绵阳市非遗名录。2006年,四川省绵阳市九寨沟县“㑇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池哥昼”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跳曹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 年,四川省绵阳市九寨沟县“登嘎甘㑇”(熊猫舞)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一、过年过节跳傩舞

(一)跳曹盖

“曹盖”是白马语,意为“仪式中戴的面具”,引申义为山神。跳曹盖,就是“带着面具跳舞”,是给山神跳的祭祀舞蹈,是流传于四川省平武县白马人的民间祭祀舞蹈,是平武县白马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仪式。白马人“跳曹盖”习俗,与伯格“神山”传说有关。据传在白马人先祖时期,有一人因患疟疾而向神山祈祷。祈祷时,遇到面目狰狞怪物的袭击。在惊恐万分逃跑之后,疟疾消失。跳曹盖祭祀仪式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前两年只祭拜本寨的山神,而第三年还要祭拜白马地区最高山神“白马老爷”。2

面具是似人似兽的“达纳尸界”(黑熊神)神灵形象,传说鬼怪最惧怕黑熊,故化装为黑熊神能驱邪避鬼。“跳曹盖是因为在很早以前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山里边有野人,这些野人到晚上就会跑出来作怪。他们会仿照白天人们做活的方式,收谷子、割荞麦、唱歌、跳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后来我们就想出一个办法,依照野人的样子,用木头做成面具,戴在头上,相互之间用木棍模仿打架,然后再模仿打枪。到了晚上,人们就把这些棍棒和枪放在野人会出没的地方。野人见到后也模仿人们打架打枪,这一打就把自己人打死了,从此也被消灭了。现在跳曹盖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事件。”3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初六,各个寨子要举行“跳曹盖”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这是平武县白马人一年中最重大的祭祀活动和娱乐活动。“曹盖”为一男一女,男相为“曹跑”,女相为“曹冒”。人物面具浓眉圆眼,张着的血盆大口里虎齿表露无遗,额上饰有盘绕着的、露出尖尖的毒牙的双蛇,或并列几个人头,或配有一对羊角,造型极具威慑力。除黑熊神面具,还有十二生肖等面具。

跳曹盖的活动程序包括:杀鸡祭祖、祭祀山神、逐户跳曹盖驱鬼、全寨人在戴面具的巫师“白莫”和曹盖的带领下,到河边祭神送鬼等。舞队人数必须是单数,沿逆时针方向围圈起舞。舞队中有不戴面具的巫师“白该”3 至5人,戴面具的“曹盖”4 至8人,另有饰“黑熊”与“野猪”者各一人在其中穿插舞蹈。群众可围观或随队起舞。跳曹盖的舞蹈动作粗犷威严,质朴单一,变化较少。4

(二)池哥昼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池哥昼”,又称“鬼面子”,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在白马语中,“池哥”即山神,“昼”即舞蹈。“池哥昼”即“跳池哥”,意为给山神跳舞。“池哥昼”面具分两类:一类是动物面具,即十二面相具,也称为“麻昼”,即把两种动物头像结合形成一个面具,共“六相”面具,为鼠和羊、牛和马、虎和狗、龙和猴、鸡和蛇、猪和兔六个面具造型,并不完全对应“ 十二生肖”;一类是神人合一的面具,有池哥、池姆和知玛。池哥的特点是三眼凸目,看上去凶狠凌厉。

文县铁楼白马人讲述:传说很久以前,白马氐人的祖先建立了仇池国,统治着秦陇一带广袤无垠的土地。后来,发生了战乱,战争持续十年之久。城池被围,十分危急。仇池国王有一个幼子名为武都,为了让年幼的儿子免于战乱,仇池王封他为武都王,让他带着家眷离开仇池国,避开战火,另找栖身之地。可是,武都王还没有动身,仇池国王就开始犯难了。武都王一行出走,山高水远,路途迢迢,加上连年征战,一路上到处都是敌人、流寇。如何才能让他安全地逃出仇池国,找一处栖身之地呢?仇池国王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出个万全之策。宫中的文武百官纷纷向仇池国王献计献策,有人建议武都王一行化装成做生意的商队,有人建议化装成逃荒要饭的乞丐,有人建议化装成举家外迁的老百姓…… 谁知,这些建议被仇池国王一一否定了。正当仇池国王一筹莫展之时,有位大臣向他提议,让护送武都王的侍卫头戴狰狞面具,装扮成野人,一路上就没有人敢阻挡了。仇池国王再三权衡,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便采纳了这个提议。他命令将士,人人头戴狰狞面具,装扮成凶悍的野人,护送武都王一行。武都王在侍卫的保护下连夜潜逃出了仇池国,一路上历经艰险,奔石峡,跨深涧,日闯险关,夜走栈道。一路上,这队头戴狰狞面具的队伍,恐怖怪异,令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谁也不敢靠近。后来,武都王一行流落到阶州(今武都)境内,为了掩人耳目,武都王改名换姓,在当地安居乐业。后来,为了纪念白马先祖生存的艰辛,便有了最早的面具舞“池哥昼”,每年岁末年初,白马人头戴面具,载歌载舞,这一传统在阴平国(文县)境内的氐民中普遍流传,一直沿袭到现在。5

从腊月初八开始到第二年正月十七,文县的每个白马人寨子都要凑柴,在固定地点烤街火,跳火圈舞。正月十五日晚上,每个寨子的人都要从固定地点,往寨子里迎接点燃的火把。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在文县白马人的观念里,正月十五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正月初一,所以最重要的集体活动“池哥昼”都是在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举行。

“池哥昼”舞队一般由九人组成,其中四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舞蹈动作主要为模仿白马男子杀野猪、打老虎、剥猴皮等野外活动;两人扮成菩萨,称为“池姆”,舞蹈动作主要为模仿白马妇女种庄稼、做家务;两人扮成夫妻,称为“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四个“池哥”和两个“池姆”均戴面具,两个“池玛”一般装束,猴娃子脸抹锅黑。每年春节期间,各村的池歌昼传人“乐佰”都要组织祭祀活动,从东向西逐村逐户地为村民除恶驱邪、祈福迎祥。正月十三从铁楼乡的麦贡山村开始,逐村挨户欢跳,大村寨两天,小村寨一天,正月十八在李子坝、迭堡寨村结束。6

“池哥昼”在申遗之前,一直作为当地白马人最重要的傩祭仪式,每年跳的时候全村上下都要参与其中。在周边的汉人看来,宗教仪式是神圣的、私密的、不可亵渎的,一般不会参与其中,更不会把仪式当作“热闹”去看,当作“表演”去看,生怕不懂规矩,得罪神灵,引来灾祸。这种情况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发生了变化,铁楼乡距离汶川较近,也成为地震受灾区。媒体的报道、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救助,开启了由封闭通往开放的大门。7

(三)㑇舞

㑇舞,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跳十二相”,白马话称“麻昼”。九寨沟传说, 舞最初是为了纪念白马人的首领祖先杨戬而创,杨戬是天神。唐宋以来巴蜀、甘南民间信仰势力最大的灌口二郎神杨戬,是文县、武都白马氐族的狩猎神。舞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跳舞时需祭祀祖神、自然诸神。

“十二相”为十余动物神面具,即狮头、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鸡头、俩小鬼、俩大鬼。跳舞时,会因为地区的不同而选择狮头或凤头来开路。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阿里尕”,汉语俗称跳小鬼,它是双人舞,代表一公一母,其中“母”的这一方为男扮女装。整个舞蹈展演了白马人男欢女爱的情景。舞的舞蹈组合以圈舞的点踏步、穿花的踮跳步为基本表现形式,舞蹈的基本动律以蹉步、小腿划圈蹲步、左右跳转圈为主,结合粗犷、神秘的上肢动作。8 “十二相”的舞蹈动作,主要以腿部为主,成屈腿半蹲状。

(四)圆圆舞

圆圆舞,又叫“火圈舞”,指手拉手围着篝火转圈起舞,是白马人最常跳的集体舞蹈,在喜庆的节日、男娶女嫁的日子里跳。据说,白马人以前的生存条件恶劣,周边部族对他们虎视眈眈,经常发动战争,白马人为了警戒,就在山上生起篝火守夜,到后来演变为火圈舞。

(五)熊猫舞

九寨沟县白马人的传统舞蹈熊猫舞,又称“登嘎甘”,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旨在祈祷祝福,一般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戴着熊猫面具跳驱邪的舞蹈或者舞步模仿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打滚、站立等。平武县的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号称“天下大熊猫第一县”。

二、族属的两种看法

(一)西学背景下的民族识别

白马人,自称“贝”或“达布”,与自称为“博”的藏族有较大的区别。20世纪50年展开的民族识别工作,把白马人识别为藏族,称作“白马藏族”。后来,白马人要求重新进行民族识别,根据名从其主的原则,最后将其归入待识别民族。1979年,随着我国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的确立,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白马人与云南的“毕苏人”等人一样被划入56 个民族之外的待识别民族。

1964 年10 月1日,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尼苏受邀到天安门参加建国十五周年观礼,大型纪录片《光辉的节日》记录下她两个特写镜头。10 月6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少数民族代表团,头戴沙嘎帽、身穿五彩衣,站在第二排的尼苏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问她是什么民族,尼苏太过激动,言语哽咽,于是代表团团长代答:“我们四川北部平武县有个藏族聚居区,她是白马藏族。”毛主席高兴地说:“哦,白马藏族。”然后和代表团合影留念,欢欣鼓舞之余,白马人对自己的族别产生了怀疑,因为从祖辈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现实情境都说明,他们既不同于藏族,又有别于羌族。

(二)华学背景下的自我认知

1. 白马老爷

白马人崇拜山神,每个寨子祭祀的山神是小山梁子。在白马人看来,白马老爷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众神之中最具权威的一个。白马十八寨的总山神“白马老爷”,白马语叫“叶西纳蒙”。叶西纳蒙神山,是白马人信仰的部族圣地,每三年祭祀一次。一个村寨是不是白马人的村寨,就看其是否祭祀山神叶西纳蒙。比如,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的白马人,每年不“跳曹盖”,也不祭祀叶西纳蒙神山,他们的身份证写着藏族,当地人并不认可他们是白马人。

四川省绵阳市九寨沟县郭元乡的白马人认为,白马人没有唯一、明确的英雄祖先,祭祀舞蹈都是对历史真人的纪念,例如有一位白马人,用自己的命拯救了整个寨子,在他死后,所有族人都将他奉为神灵,称其为白马老爷,为他塑像。由此,可见“由人成神”的造神思路,这一点在华夏典籍里被反复强调,于国于民有巨大贡献者会被奉祀为神。因此,白马人的山神崇拜、祖先崇拜,通过白马老爷这个形象给融为一体,山神就是祖神,祭山便是祭祖。这种思路,正是中华大道的体现,中华道统一直就在强调此事,从而形成了古老的社稷崇拜,而社稷崇拜是华学的根与魂,捍卫社稷就是捍卫中华。

白马老爷的传说有段异文:最早见到阳光的山是雪宝顶,最受人们尊敬的神是白马老爷。白马河同羊洞河汇流的地方,中间夹着一座大山,方圆百里的人们都要敬他拜他,这就是最高的山神—— 白马老爷。很久很久以前,白马老爷行色匆匆,要赶赴四川峨眉山参加一个神仙会。神仙不同于凡人,他们都是昼伏夜出,披星戴月赶路。到了第七天晚上,白马老爷走呀走呀,当他路过罗通坝时,刮风了,打雷了,下雨了;天在崩,地在抖,山在塌,水在涨;庄稼眼看要被淹没,牛羊眼看要被冲走,房屋眼看就要倒塌…… 白马人美丽的家园,眼看就要毁于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白马人惊恐万分、大声哭喊、跪地祈祷,白马老爷看到此情此景,不免心生怜悯,停下来作法降妖除魔。于是,风停了,雨住了,雷哑了,水退了;庄稼保住了,牛羊保住了,房屋保住了。月亮出来了,星星出来了,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颂扬白马老爷的恩德,白马姑娘们向白马老爷唱起了赞歌:“洪水来了,白马人的灾难来了;白马老爷来了,天大的灾难没有了。灾难和邪恶都消失了,白马山寨到处都是安宁太平。吃馍要吃火烧馍,唱歌要唱敬酒歌,敬神要敬心中的神,心中的神就是白马老爷。献上一碗香甜的青稞美酒,白马老爷保佑着我们的幸福安康…… ”正当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歌唱,感恩白马老爷时,忽然传来三声雄鸡报晓。这下,正要上路的白马老爷再也走不动了。眨眼间,一座雄伟的石山,耸立在人们面前。从此,白马老爷化身为叶西纳蒙,护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9

2. 白翎传说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文县志》:“文番即氐羌遗种,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帽如盖,以鸡翎插之。”

纱嘎帽,是白马人的服饰标志,因帽子形如餐盘,又叫“盘盘帽”,用羊毛手工擀制而成,帽顶上插有白色鸡翎,即雄鸡的尾羽。通常,男子的鸡毛是一根,女子是三根或两根。沙嘎帽上的白翎,有两种传说讲其来源:

传说一: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的扒昔加是亚者造祖村最有特色的古寨之一,这里家家屋顶上都塑有高高站立的白公鸡。当地传说,白马人的祖先本是氐族,因长期受欺压而奋起反抗。交战之初,他们打了胜仗。后来,朝廷与头人谈判,设下圈套,使很多氐人惨遭杀害。当时,有个名叫戒鲁的氐人半夜挣脱枷锁,杀死看守后逃跑。戒鲁又饥又渴,昏倒在路边。一只白公鸡引颈长鸣,惊醒了昏睡中的戒鲁。他闻声后连忙爬起,趁着星夜赶回家乡,给同胞们报了信,才使得这个民族免遭灭绝。白马人认为报警的白公鸡是神灵的化身,拯救了他们全族。为了铭记救命之恩,白马人把白公鸡高高地敬塑在屋顶,把白鸡的羽毛插在沙尕帽上,奉为部族的守护神、吉祥神。

传说二: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交战时,一群锦鸡(传说由凤鸟化身)霎时间发出如警钟般的长鸣响彻黑夜,瞬间将藏兵警醒,继而减少伤亡,使其幸免于唐兵的突袭。至此以后,白马人为报答锦鸡救命之恩,祖祖辈辈们都将洁白的锦鸡翎插在毡帽(沙噶)上,任其随风飘扬,谨记先人。

显然,传说一比传说二的更为久远,传说二是对传说一的“白翎崇拜-白鸡崇拜”的传承和强化,突出了他们的族源记忆——“白马人的祖先本是氐族”。

3. 不与外族通婚

白马人谚语:“亲戚三代,宗族万年。”不与外族通婚,是白马人的祖训,他们的家庭成员有清晰的血缘和姻亲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连成从古至今未曾紊乱的亲属网。白马人有相互通婚的传统,但不与外族通婚。每年跳“池哥昼/跳曹盖”或“ 舞”的时候也就是过年时,两省三县的白马人要赶场似的走亲戚拜年。

“池哥昼”队伍的由来:很久以前,白马河旁边住着一户白马人家,有四个儿子、两个媳妇和一个女儿。他们在大山里出生、长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山。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商量一起出去游历天下,见见世面。第二天便收拾好行囊上路了,他们七人走啊走啊,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寨,来到了兰州。在黄河边,找了一户人家投宿,主人热情地招待他们,为了表示感谢,他们送给主人一首动听的歌曲:“花儿吆,花儿吆,花儿开到兰州了,兰州的瓜果飘香了,兰州水车转开了,兰州的黄河变清了…… ”离开了兰州,他们七人一路向南,继续前行,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了四川。一天夜晚,他们走到筋疲力尽才找到一户人家投宿,白马妹妹上前敲门,一开门,一个身穿白色大褂、黑色马甲的英俊少年出现在眼前。少年看见眼前这位美若天仙的白马妹妹便心生怜爱,并赶紧招呼他们进屋,好酒好肉招待。第二天,少年再三挽留,白马兄妹因盛情难却,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好几天。四川少年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美丽善良的白马姑娘,可是苦于没有机会表白心意。眼看自己的心上人就要随哥哥们离开,他心急如焚。一天傍晚,白马姑娘在厨房收拾碗筷,少年急中生智,伸手摸了一把锅底,将黑色的锅墨抹了姑娘一脸,然后转身朝门外跑去。白马姑娘又羞又恼,追了出去,看见皎洁的月光如水,小河边杨柳依依,少年站在那里一袭白衣,微笑着向她诉说了爱慕之情。在小河边,他们互诉衷肠,情定终身。第二天,他们手拉着手去跟哥哥、嫂子表明心意,请求得到家里长辈的认可,不料却遭到了反对。原来,在白马人的祖训里有一条,严禁跟外族人通婚,否则逐出家门,不得入族谱。面对哥哥、嫂子的强烈反对,白马妹妹跪地祈求成全,但却无济于事。哥嫂愤然离去,以为妹妹会随后跟来,没想到白马妹妹留在了四川。后来,白马姑娘和四川少年相亲相爱,结了婚生了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白马姑娘的思乡之情开始萌生,并日复一日,愈演愈烈。有一年,白马姑娘带着丈夫和儿子回家过年,为了不被人出,装扮成乞丐模样,脸上涂满了锅墨。到了家里,看见哥哥嫂子忍不住放声大哭,泪水冲去了脸上的锅墨,这才与家人相认。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后悔当初太过固执,使兄妹离散几年。后来,为了纪念这一家人的事迹,人们便雕刻了四个男相面代表四兄弟,两个池姆面具代表两个嫂子,一对知玛代表白马娘子和四川少年,一个猴娃子代表他们的儿子。10

4. 藏胞

九寨沟,又称“和药九寨”,指景区内九个藏族寨子,即树正寨、则查洼寨、黑角寨、荷叶寨、盘亚寨、亚拉寨、尖盘寨、热西寨、郭都寨。包括九寨沟在内的嘉陵江、岷江上游地区,史称“氐羌之地”。九寨沟内藏族的祖先,本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后被吐蕃臣服。七世纪中叶,唐初吐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其为先锋,占领松州(今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后,将其留住当地,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白马人)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八世纪,赤德松赞又东征,据说在甘川两省又留下类似的藏胞。

三、傩祭主神是羲娲

(一)傩舞改革

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村的《班启明振兴面具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白马人就跳面具舞,但是每个寨子跳的都不一样,入贡山出了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叫班启明,他把几个寨子的长处和优点都学了过来,请了手艺高超的匠人雕刻面具,雕了四个男相,两个女相。因为入贡山有四个亲族,每一个男相代表一个亲族。这样,跳“池哥昼”的人数和角色基本确定下来,接下来就是召集村民,定规矩。经过大家商议之后,定下了七条规矩。第一,凑柴,每年从腊月初八开始凑柴,每家每户都要凑,给村子里的人烤街火用,直到正月十五为止。第二,保护森林,保护神庙。林子里的树不能砍,神庙附近的树不能砍。第三,会首制的确立,会首由村民推选产生,每年“池哥昼”结束后,全体村民聚在一起选会首,一般一个亲族推选一位担任会首,采取轮流制。选出来之后,就要进行交接。每年的“池哥昼”由会首统一统筹安排,包括角色的人选、道具的筹备等。第四,会首负责面具、服装、道具的保存,不能损坏更不能外借。第五,炮手不能接近女人,不能跟女人开玩笑,更不能把火药给别人。第六,跳“池哥昼”的时候,扮演池哥、池姆的人不能把面具摘下来,不能让别人看见脸。第七,“池哥昼”从东向西,挨家挨户地跳,每到一户,主人要准备好酒肉、凉菜招待。11

从此以后,跳“池哥昼”的规矩和禁忌确立下来了,一年又一年传承至今。入贡山的“池哥昼”也因为班启明的改革变成了一个范例,成为其他山寨效仿的对象。池哥,意为变化男相;四个池哥是四兄弟,代表着四个亲族的祖先;池姆,意为变化女相,代表俩媳妇;知玛代表一对夫妻;猴娃子代表孩子,意为小丑。这个传说表明,白马人的傩舞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上之所以定型,是因为出现了“班启明”这个宗教改革者。那么,在他改革之前,白马人早期的傩舞,又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山海经》关于氐族源于炎帝的记载,可以推测作为氐族的白马人是从“炎帝-三皇五帝”那里继承了傩舞。

(二)春节神话

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分布最多。在中华通史上,影响如此广泛、如此深远的傩舞到底起源何时?解答这个问题,得从傩祭的主神“傩公傩母”说起。

伏羲女娲,是中华共祖,俗称“人祖爷、人祖婆”、社公社母、傩公傩母、皇天后土、春节老人,位列三皇五帝之首。古代春节,盛行傩祭,把傩坛主神伏羲女娲叫作傩公傩母,当代的四川阆中则把他们称作“春节老人”,把伏羲称作“年爷爷”。所以,傩文化是“鬼文化-祖先崇拜”的产物。社祭祈年,傩祭驱鬼。社祭、傩祭是一文一武的配套祭礼,体现着春节文化的两大主题—— 针对阳间的祈年祈福(社祭)、针对阴间的驱鬼消灾(傩祭)。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春节文化,在对待亡灵上形成了两种传统,社祭善鬼,傩祭恶鬼。社祭,祈年祷福,祈神佑生;傩祭,驱鬼逐邪,逐鬼救生。

傩公傩母、社公社母,是中华共祖的象征,指伏羲女娲。不论社神、傩神,伏羲都与女娲并列,且跟春节有关,这是为何?原来,伏羲是社祭、傩祭的主创者。《宋史》:“高禖。配以伏羲、帝喾,伏羲本始,喾著祥也。”《路史》:“皋禖,古祀女娲。”皋禖,即高禖。高禖被泛化后,也指伏羲等功德卓著的祖先。由“伏羲本始”可知,“高禖祭-社祭”创自伏羲。

白马人的过年与汉族的春节同时,大年三十晚上称为过“元”;每年农历腊月初八,火把节时起跳傩舞,一直到正月十七,整整持续四十天左右。其中,四川省平武县厄哩寨的跳曹盖是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六,四川省九寨沟县的舞是正月初二至十六,甘肃省文县入贡山的池哥昼是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五,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的池哥昼是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八。

甘肃文县的白马人,终年劳苦,惟正月十四、十五祭祖祭火大典时,才得以松懈并略为放肆。自十四午时起,开始跳傩,汉话叫“跳鬼面子”。在鼓、钹、火铳的伴奏下,一队戴着三眼木面,头插雉翎,反穿羊皮袄,扎着一个大羊尾的天神,手执牦牛尾狂舞驱邪。其后有一对俗称“美”的、头戴木面、身着古装的女神,是白马人的先妣形象。每户燃火将扮演先祖先妣的傩神们虔诚地接入家中,在房前堂上驱邪除祟一周,再待以酒食。在大院或寨中空地上,三眼天神们还演出武士厮杀、羊相斗等内容。“美”女神则跳着表现白马妇女日常劳作的舞蹈:砍柴、挑水、纺线、织布、锄地、做饭…… 在傩舞队之后,跟着一对脸上抹满锅烟的“公母猴”及一个“小猴子”。公猴与小猴各身披一块破毡,头从毡中所挖的孔内伸出;母猴则穿白马妇人的便装,他们是最受欢迎的角色。在傩队进入室内后,公母猴便在追随的人群中肆意嬉闹,说着各种鄙俗的有关生殖的笑话,逗得围观的大姑娘、小媳妇前仰后合、乐不可支。随即,在院中跳起傩舞《人与部落的由来》。初时,公母猴相互嬉戏挑逗,公猴做出种种可笑的姿态显示自身的雄强,以博故作傲慢的母猴之青睐。终于,母猴动情了,亲昵、交配,生下了小猴。人与部落,就是这么来的。于是,人群欢呼、鼓钹铳齐鸣,母猴带着公猴、小猴砍山种地,打猎分肉。

驱邪的队伍从一家串一家,走遍全寨要两天的时间。十五的下午,追随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些酒后的妇女丢开平日的矜持,在傩队后伴唱祭神的颂歌:“耶…… 也…… 麻麻迷沙连夺…… ”夜色初降之时,傩队终于从寨尾最后一家走了出来,绕寨驱邪的仪式开始了。全寨人几乎都跟随着神灵的队伍行进,大多数妇女加入了合唱,祭祀进入高潮。队伍边跳边走,绕寨而进,路过寨中神树时,人们抬起一支燃着香火、满载祭献给先祖们的馍之草船,举寨若狂,人潮汹涌,直跳过一堆堆熊熊圣火,在三眼天王的率领下,将邪魔直驱入寨外的深壑。入夜之时,当寨后高山上的小小土主庙内燃起圣火之时,祭司已在念颂先祖、山神、猎神、火神的经卷。每户有一二人手执丈余长的火把,在等候点火的号令。十五的月亮藏在云后,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庙前的圣火发出一团炽烈的光。在一阵惊天动地的枪铳声后,人们争先恐后地燃起火炬,列着长队开始绕行田野庐舍,声嘶力竭地吼着、唱着颂扬火神与先祖的歌:“罗也罗斯罗罗…… ”各寨的火队相继出行,在漆黑的山麓上有如一条条蜿蜒游动的火龙。高亢的祭歌划破夜色,震撼着寒谷山林。当火龙回到寨首时,寨内接火人群齐声高唱着同样的颂歌,与火龙遥相应和。寨内的空地上早已垒起小山般的柴堆,执火的人群纷纷将未燃完的火炬投入其中,瞬间烟火冲天而起。人们围着火堆跳之舞之,鬓发苍苍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儿童也纷纷加入舞圈。人们用对唱的方式,述颂先民艰辛的历史、火神的由来及其伟绩。你唱我答,前唱后和,直到东方既白。12

白马人对于“人与部落,就是这么来的”的神圣叙事,在中华创世神话里并非孤例,比如,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也是古傩的遗留,同样在讲这种神圣叙事。“撮”意即人,“泰”意为变化,“吉”是游戏、玩耍的意思,合在一起便是“人类刚刚变成时的戏”,简称“变人戏”。演出《撮泰吉》,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传说:古老时候有一年农历六月初二降了大霜,庄稼冻死,又无重新播种的种子,幸而有几位撮泰老人将种子带了来,人们重新翻地播种,当年仍获丰收。后来,再碰上天灾人祸、年景不佳时,人们便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晚间,化妆演出《撮泰吉》,并作狮子舞,当年即可获丰收。—— 这种舞蹈,不正是华夏文化里的社祭吗?而社祭的主神,正是伏羲女娲这样的人类始祖神。

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的春节古谚《女娲当妈》,专讲女娲化育了人间最初的生灵(即“初灵”,以区别“生肖”),即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诞生一个,而以“十二初灵”(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的猫儿、十二的耗子)最著名13 ;所以,春节时,轮到谁,谁“过年”。比如,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即人日,俗称“人过年”。这则古谚,体现了对女娲缔造人间的感恩、纪念、庆祝,宣告了春节是人类(包括华人)的诞生礼。广元市,自古以来就是氐人的聚居地,属于“氐羌之地”;甚至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是氐人所建的第一个方国—— 平周古国的都城所在地。

显然,这则古谚指导下的春节,是在纪念和庆祝人类的诞生,让参与过年的人都可以上溯到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是“女娲子孙”。因此,年复一年的过年,培养了“同源共祖”的族源意识。过年是一个推己及人、万流归宗的教化过程,是一个神话认同突破血缘、地缘、政缘、财缘等的局限,实现族属认同最大化(女娲子孙→羲娲子孙)的熏陶过程,是民族形成史的剪影。经过千万年的洗礼,祖先崇拜被沉淀在春节这个中国最大的非遗里,把华人凝聚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14

㑇舞、池哥昼/跳曹盖、圆圆舞、熊猫舞,在用于祭祀时,都属于傩祭范畴的傩舞,其最初的主神当是伏羲女娲这二位人类始祖神,他俩被汉族称作“傩公傩母”—— 傩祭的主神。舞(即“十二相舞”没有唱腔和剧目,只有手舞足蹈,族人头戴木雕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面具除了狮、龙、虎、熊、牛、豹、蛇、凤凰等动物外,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义与十二生肖并不相同。那么,这种“十二相舞”到底在表达什么神圣叙事呢?结合当地的春节神话,可知这种舞蹈的本意是在庆祝人类的诞生,在表达对伏羲女娲这样的人类始祖神的感恩。因此, 舞是图腾舞蹈,它以十二生肖囊括了天下的芸芸众生,它背后的神圣叙事当属春节神话,即造物主女娲正月初七造人之后才有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他们被赋予各种生肖,来区别各自的天赋与身份。

四、氐族建国号平周

(一)氐族简史

《诗经》:“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竹书纪年》:“成汤十九年,氐羌来贡。”又云:“武丁三十四年,氐羌来宾。”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人,是能上下于天。”又《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郝懿行笺疏:“互人,即《海内南经》氐人国也。”《山海经·海内经》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始生氐羌,氐羌乞姓。”袁珂校注:“郭璞云:‘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氐羌鸾鸟。”孔晃注云:“氐地之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伯夷父,为炎帝之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士箸(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东汉班固《汉书》:“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唐代李泰《括地志》:“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至今白马人跳“池哥昼”时,吟唱的请神词中还保留着“仇池哥”和“仇池姆”的称呼。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 武都郡有氐傁,多羌戎之民;阴平郡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虏风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说白马氐者,(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

唐代杜佑《通典》:“氐者,西戎之别种,在冉肋东北,广汉之西,君长数十,而白马最大。”唐代李延寿《北史》:“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元代脱脱《宋史》:“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坟州,盖羌类也。”清代吴鹏翱《武阶备志》:“在周以后,庐落耗散,其种人留居正式都者,有苻氏、杨氏、窦氏、强氏、苟氏、毛氏诸巨姓。”又说:“自是以后,(氐人)户落耗散,惟杨氏窃据爵土三百余年,西魏灭武兴,其子孙流移叠、宕、沙、岷等州者,仍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绝。”

(二)隐族埋名

很久以前,白马人在其建立的政权被推翻之后,仍被人追杀,他们一路窜逃,逃到深山老林之中以求自保。后来,龙安土司掌管了这片土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白马人不堪重负,心生一计,计划在过年进贡的时候刺杀土司,摆脱土司的欺凌。于是,在正月初五晚上进城进贡的时候,两个年轻的白马小伙子扮成美女,由四个彪形大汉护送进城。贪婪好色的龙安土司,看见白马人进贡的不仅有兽皮、猪肉、药材、美酒等土特产,还有两个美女,喜出望外,一一笑纳。土司见白马美女和彪形大汉都戴着面具,想让他们摘掉面具,看看“庐山真面目”。白马人向土司解释,戴着面具是要给土司献上精心准备的面具舞,六个白人戴着面具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土司边喝酒边欣赏舞蹈,很尽兴,却不知是美人计,几杯蜂蜜酒喝下,就眼神迷离,白马人趁机掏出藏在身上的匕首,趁其不备,一刀将其毙命。六个白马人完成刺杀土司的任务后,返回白马山寨时,消息早已传遍了白马十八寨。乡亲们听说作恶多端的土司死了,便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放炮迎接英雄胜利归来。自此以后,为了歌颂这六个白马人英勇无畏、为民除害的壮举,白马人每年都会“跳曹”纪念他们。15

公元296年,白马氐人杨茂搜占据仇池山一带,创立仇池国,定都清水(今甘肃清水县)。领土大致在今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成县、文县一带,史称前仇池国。370年,白马氐人杨统与侄子杨纂争夺王位,前秦世祖苻坚趁机出兵攻城。371 年,杨统开城投降前秦,致使秦军攻陷清水,仇池公杨纂(白马氐人)被移居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清道光《龙安府志》记载:薛严,祖籍山东历城,后徙临邛郡。宋景定三年登进士,官龙州。进士陈文龙送行诗有“闻道邛人说,龙州地脉深”之句。度宗咸淳元年,守城有功,赐世袭。土司政治在这片土地上盛行七百多年,一直到1956 年才结束。

“白马人解放前受当地番官、土司、头人的奴役。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该地;尔后,惨遭国民党的屠杀,仅存五百余口隐族埋名,依附于松潘藏族大部落,和附近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西番’。”16

(三)平周之国

史载,周武王姬发元年,即公元前1046年,氐人先民在今广元一带建立“平周”“ ”两个氐族侯国,和一个羌族侯国“奉”。当时的国都,分别位于今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广元市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广元市苍溪县歧坪镇。公元前370年,奉国被巴国所灭。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派大军灭“ ”、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辖管原“ ”、平周二国领地,宣布蜀族领导的苴国成立。公元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秦惠王嬴驷收了苴、蜀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灭蜀吞苴,顺道亡巴。17 蜀、苴二国灭亡后,不堪秦法的羌人南下逃亡,氐人则往西北迁移。

(四)来自广元

甘肃文县入贡山的班保林讲述“《班家四兄弟打虎的传说》”:我们四个村的祖先是兄弟,最早为了躲避兵荒从广元那边迁徙到这里。一开始,我们的祖先想在白马河边的坝子居住,可是其他人也看中了这块地盘,于是便约定说,我们打赌吧,谁能先打到老虎谁就住在河边。农历正月十三,班家四兄弟上山打老虎了。老虎最先躲在麦贡山那边,老大从麦贡山往东面撵,第二天撵到了立志山,老二接着撵,到第三天老虎被撵到了中岭山,老三接着撵,最后到第四天的时候撵到了入贡山,四兄弟联手把老虎打死了,那天正好是正月十六。这个时候对方赶了过来,把虎皮给扒了,拿着虎皮说老虎是他们打死的。班家四兄弟口说无凭,没有证据,就没有和他们争,最后住到了山上,而对方占了河坝。四兄弟按照打虎的顺序,老大住在麦贡山,老二住在立志山,老三住在中岭山,老四住在入贡山。我们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的时候跳“池哥昼”就是为了纪念打虎活动,追忆我们先祖迁徙的历史。18

类似的传说还有一个,由当地村民杨建国讲述:我们四个村的先民最早为了躲兵荒从广元的碧口迁到这里。刚来到这里时,我们想在白马河边上占(住)就和汉族争地盘。汉族说,我们以打虎来打赌吧,如果你们藏族打到虎就住山脚下,如果我们汉族打到虎你们就到山上住。于是班家的四兄弟就开始打虎。这山上的老虎最先是躲在麦贡山那边,老大在正月十三的时候就开始从那边撵过来,第二天撵到日资山,老二又接着撵,到第三天的时候老虎被撵到了中岭山,最后在第三、第四天的时候撵到了入贡山,在正月十六那天在入贡山脚下把老虎打死了。这时汉族赶了过来,把虎皮给拨了,说老虎是他们打死的。我们藏族人比较老实,没有和他们争,所以就住在了山上,而汉族人占了河坝。四兄弟就这样分,老大占着麦贡山,老二占着日资山,老三占着中岭山,老四占着入贡山。我们现在跳曹盖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打虎活动。19

由以上两个传说,是否可以推测:如今的白马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平周国劫后幸存者的后代?他们为了躲避战乱和迫害,不得已搬迁到如今的深山老林。白马人生活的山区,仍有三国时代诸葛亮“杀氐坎”的传说和遗存,足见其惨烈。因此,深挖“平周”这个古国的历史,就成了白马人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笔者虽然生于长于平周古国的地界上,甚至身上还流淌着氐羌的血液,但对那段模糊的历史知之甚少,并且是人到中年时才知道自己的故乡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存续近700年的方国。每当念及此事,无不为之喟叹,泱泱中华,何其博大,何其精深,一些事关族源的国之大事,岂是舶来的西学所能阐释到位的!

202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探寻东亚最古老的部族》,这是以基因测序来推论白马人的族源的。这种貌似高科技的说法,似是而非,极不严谨,与遭过不少质疑、闹过不少笑话的某些“民族识别”一样,说白马人是氐族后裔则可取,而说白马人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则不足为据。20因此,以白马人为例,探索中华儿女的族源,应当跳出这种西学的误导,回归华学的正道,而不是继续在“西释”的死胡同里绕圈圈。

五、中华儿女出昆仑

氐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主源,也是藏族的主源,这是学界共识。汉族的远祖,主要是大西北的氐羌,游牧业是其主业。伏羲女娲造人于昆仑山。伏羲被奉为渔牧业的祖师爷,被汉族称作“人祖爷”“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出生于昆仑山余脉,东迁到黄土高原,定鼎于中原大地,成为华夏族的始祖。所以,中华先民来自昆仑山,既是古传的神话,也是正史的开端。所以,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早已你来我往,在融为一体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白马人在不同区域的傩祭各有异同,但统一的名称叫‘曹盖’。四川南坪白马人傩祭为跳‘十二相’,有的部落跳二十四相或三十六相。舞者手执牦牛尾,头戴木雕的以龙为首的各种鸟、兽面具,另有两位戴黑色三眼面具的大小鬼(先祖)和一位戴白马女面具的人。在十二相肃穆的祭舞空隙间,大小鬼执牦牛尾和短棍舞斗以争夺女像舞者,后生下一对小鬼儿子。这是早年兄弟部落争婚历史的遗痕。如今黄帝、伯鲧的嫡派孑遗白马人仅万余口,分布在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以及甘肃文县三县紧相邻接的深谷中与大熊猫为伍。孔子说:‘华夏失礼,求诸四夷。’在当今白马人的生活中,五六千年前黄帝时代的火祭、傩祭等一系列先华夏文明被保存着。其中,九寨沟白马人的十二相,正是华夏各族各部十二生肖的源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白马人傩舞‘十二相’,借以驱除瘟疫。”21这个引文的作者,关于白马人是“黄帝、伯鲧的嫡派孑遗”的观点,很接近历史的真相;因为,《山海经》讲氐人出自炎帝,而《国语》讲炎帝、黄帝是兄弟,《史记》讲伯鲧作为大禹之父是黄帝世系的。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白马人的白盖(祭司)从很远很远的寺院求得一本经书,在回来的途中,由于太累了便躺在草地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经书被一只白色的绵羊啃着吃进肚子里了。白盖非常悲痛,失声大哭,对着绵羊说:“羊儿啊,你吃了我拯救族人的经书啊!我回去可怎么交代啊?”这个时候,绵羊居然开口说话了:“你把我吃了吧,把我的皮扒下来做成鼓,每当你敲鼓的时候,经文就会出现在羊皮鼓上,但是只有你才能看见。”白盖按照绵羊的方法,吃了所有的羊肉,用羊皮做成了羊皮鼓,每次敲羊皮鼓的时候,经文就出现在他的眼前。22

很有意思的是,在与白马人比邻而居的羌族村寨,流传着几乎一模一样的传说故事:巫师前往寻求一本经书。在归程的途中,他昏昏入睡了,一只白绵羊便开始啃吃书本。当巫师醒来发现这一切之后,便悲恸地哭了。一只金丝猴劝他买下这只绵羊,并且一个人把所有的羊肉都吃掉,用其皮制成一面鼓。每次当他擂鼓时,他便会回忆起经书中的一句话。巫师依法行事,确实是又思忆起来经文。23

结语

据九寨沟县文史工作者的研究,白马人系氐、羌、藏的后裔,兼有氐、羌、藏的血统,有类似于藏语又不完全等同于藏族的语言(他们自称为白马语),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藏族和羌族,信仰万物有灵。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也认为他们是氐族。24 因此,如今的白马人,早已不是单纯的氐人,而是氐、羌、藏的融合体,但主根和正脉仍然是氐人,这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基础。了解这一点,就不会陷入极端且简单又粗暴的“民族识别”思维,而不利于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据此,白马人可遵从“名从其主”的传统,划入“氐人”这个族属,更为合理。

20世纪50年代,白马人虽然被错误地划归为藏族,但并没有藏化。白马人同汉姓,绝无藏族人的“扎西”“卓玛”“嘉措”之类的姓名。白马语,与藏族的区别也很大,譬如,藏语说吉祥如意是“扎西德勒”,白马人却说“曲呆木意”;藏语说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是“扎西德勒彭松措”,白马人却说“呆木拉孕意”。藏族不认同白马人是藏族,或藏族的一个分支。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白马人更多的是肢体语言,如以“池哥昼/跳曹盖”以及“ 㑇舞”为代表的傩舞,这是他们独有的,具有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族属认同的三重价值。这是一种以创世神话为基础的“神话认同”,这是关于古老族源的神圣叙事。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他还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才成其为民族。”25

大多数中华创世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在讲咱们中国人是同源共祖的。26 其中,伏羲女娲神话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而由伏羲女娲神话派生出来的傩祭傩舞同样积淀着这样的族源信息。因此,在国界越来越脆弱的全球化时代,为何不舍弃无助于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民族识别”而采用有助于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神话认同”,依照古老的传统,把白马人的族属定为“氐人”,促进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呢?


参考文献


1.孙宏开.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 白马人族属初探[J].民族研究,1980(3)33-43.

2.任跃章.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26.

3.王越平. 敬 神 与 狂 欢—— 白马藏族三个村落“跳曹盖”仪式的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7-18.

4.跳曹盖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102/

5.讲述人:余流源;采录人:王艳;采录时间:2009 年1 月13日;采录地点: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强曲村。

6.傩舞(文县池哥昼)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2897

7.王艳.面具之舞—— 白马人的神话历史与文化表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82.

8.参阅: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978/

9.讲述人:旭仕修;采录人:王艳;采录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扒昔加旭仕修家;采录时间:2015 年4 月24 日。

10.访谈对象:余石东;访谈人:王艳;记录人:郝宇;访谈时间:2017 年2 月10 日;访谈地点: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村。笔者根据访谈录音、故事的概重新书写而成。

11.访谈对象:杨富成;访谈人:王艳;记录人:郝宇;访谈时间:2009 年1 月 22 日;访谈地点: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村。

12.俄洛·扎嘎·蜀西岷山—— 寻访华夏之根[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3.“女娲当妈”这个名称,是笔者所拟,本名待考。老鼠,耗损财物,四川方言称之为耗子。

14.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15.讲述人:旭仕修;采录人:王艳;整理人:王艳;采录时间:2015 年4 月25 日;采录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扒昔加旭仕修家。

16.费孝通.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157.

17.蔡勇 ‖ 广元米仓道溯源 _史料之窗_文化纵横_四川省情网 http://www.scsqw.cn/whzh/slzc1/content_47113;作者:蔡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7

18.王艳.面具之舞—— 白马人的神话历史与文化表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83-84.

访谈对象:班保林(52岁,文县入贡山村民);访谈人:王艳;访谈地点: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村;访谈时间:2017 年1 月10 日。

19.王越平.敬神与狂欢—— 白马藏族三个村落“跳曹盖”仪式的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7-18.

报道人:杨建国,男,60 岁,甘肃文县麦贡山人,白马藏族。

20.该项目的负责人杨亚军博士介绍:《探寻东亚最古老的部族》这部纪录片里面的旁白都是我们提供的,但是节目组根据片子的长短、效果进行了删减,它有一种导向性和暗指性,使看完纪录片的观众都得出一个结论:白马人是东亚大陆上最古老的部族,是古代神秘的氐族后裔。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拥有Y染色体STR标志是D型的人群不仅仅是白马人,与他比邻而居的羌族、嘉绒藏族,昌都地区的藏族此人群比例都很高。比如嘉绒的藏族是百分之四十多,昌都的藏族达到百分之五十,其中白马人是比例最高的族群,高达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找一百个男性,中间就有六十个男性携带的Y染色体是D型。在整个东亚大陆上,我们所做过DNA研究的七十五个人群中,总体来看白马人的比例是最高的。我们的每一项研究都需要大量的、科学的数据作支撑,推断是不成立的。【被访谈人:杨亚军(50岁,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访谈人:王艳;访谈时间:2015 年4 月20日;访谈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

王艳.面具之舞—— 白马人的神话历史与文化表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42-43.

21.俄洛·扎嘠. 蜀西岷山[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7-91+128.

22.访谈对象;塔汝;访谈人:王艳;访谈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哩寨;访谈时间:2015 年4 月23 日。

23.[ 法] 石泰安. 汉藏走廊古部落[M]. 耿昇,译.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140.

24.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南坪曲子、白马“ 舞” https://mp.weixin.qq.com/s/XSrrKAVP82QePDgsnvsGfg;九寨文旅 2022-06-16,21:47 发表于四川。

25.缪勒. 宗教学导论[M]. 陈观胜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6.陶阳,牟钟秀.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