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探究万年气候环境演化历史揭示人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历史本源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张强 田丁超 2021-01-05 16:03

WechatIMG4

近年来,世界许多地区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厄尔尼诺、暴雨、干旱、台风频繁发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对气候与环境变化有明显的感知,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地冻土消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同样让科学家们忧心忡忡。事实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简单体现在“变”这一描述,它同时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阻碍社会发展,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存条件。因此,建立和谐、可持续的人地关系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构建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探究历史 揭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与创造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敬畏自然,人与环境相生相敬,追溯探明历史的变迁,模拟与预测未来的变化,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这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兰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点负责人黄小忠教授致力研究此领域,他多年来以亚洲内陆地区的多个湖泊岩芯及黄土沉积为材料,以古湖沼及孢粉分析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展了大量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以孢粉反演的古植被演变为基础,探究其自然和人类活动变化的驱动因素;从人地关系角度研究了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演变历史过程和相互影响机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自然地理学科研究需要艰苦的野外作业。黄小忠教授在过去几年中,在西北黄土高原、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区域开展工作,研究材料来自于近20个地点,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湖泊沉积物,如对博斯腾湖、喀纳斯湖多次进行野外采样,对蒙古国、我国内蒙古、山西等地的湖泊钻探。从湖泊沉积物中寻找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证据,探究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小忠教授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一手数据。他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揭示了末次冰期、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对于黄土高原、中原地区以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区的人类活动、古城废弃的影响,用不同生态环境指标发现人类活动在全新世晚期对湖泊生态、草原生态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开放研究 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自然地理环境研究是世界性的,是紧迫性的,是当今研究热点。黄小忠教授2005年获伦敦大学的硕士学位,2006年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博士学位,曾在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学习、工作、访问各一年,3年以上的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的研究思路更具国际视野。近年来,他参加了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特邀参加2016年分别在丹麦和英国举办的“早期人类世”、“丝绸之路沿线的瘟疫和气候变化”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作口头报告。2019年在兰州大学作为共同主席主办“欧亚大陆中高纬和高海拔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学术沙龙”、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年会“土地覆被与人类活动”分会场。近5年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巴西、俄罗斯、蒙古国、印度等国的科研人员交流和访问,并受邀承担多个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工作以及国外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

WechatIMG3

黄小忠教授共发表文章60余篇,含被SCI收录文章34篇,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arth-Science Review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科学通报》及《第四纪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1篇;他提出的我国不同区域内不同植被类型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方式、青藏高原东北缘早期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影响的时限和机理,以及湖泊沉积物粒度测量的基本规范建议等,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追本探源 方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渐进、加速的过程,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甚至更早的时间,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索取和破坏愈来愈严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可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从古生态、气候环境演化的角度,科学解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厘清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作用、揭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反馈机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关乎人类未来福祉的重要课题。

我国北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牧业活动历史悠久,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夏季风边缘,区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敏感;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促成人类活动强度、生业模式的变迁,进而使得人类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变化复杂,急需深入开展系统的研究。未来,黄小忠教授将持续深耕孢粉学与古生态、过去人地关系研究,为开展探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早期人类生业模式发展过程及变迁的驱动因素,不懈努力,追溯探明历史的变迁,模拟预测未来的变化。

【 人物简介 】

黄小忠,1977年生,四川南充人。兰州大学教授,博导,兰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点负责人。

主要从事孢粉学与古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面上、青年基金项目等3项,主持国家外专局外国青年人才引进项目1项,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科学院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用1900余次。近5年发表论文37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1篇。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贡献奖(2016)、部分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承担多个国际、国内期刊以及国外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

(2020.06.01 第11期)


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著作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26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