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民法田园的播种者、耕耘者、奉献者

东方法学名家
2022-10-05 20:25 作者:本刊记者 梁 钧 陈添添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杨立新教授

人物简介

杨立新,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参与《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十余部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2015年以来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参加了总则编和分则各编的起草工作。研究领域为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人格权法、物权法、债法、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著作有民法专著、民法教材、其他民法读物10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东方法学》等刊物发表民法论文500余篇。

播种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谈及教授,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此人非凡的学术成就。然而,教授的天职,其实是字面含义所表示的那样,对学生进行“教”与“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立新堪称典范。

就教学而言,杨立新一直将重心放置在民法教材的撰写方面,尤其是近两年依据最新的《民法典》开始撰写、修订系列民法教科书。包括但不限于《民法》《民法案例分析教程》《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家庭和继承法》《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原理与案例教程》等。上述这些教材,覆盖了《民法典》的全部内容,对民法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于此之中,依照《民法典》修订的高职高专统编教材的《民法(第八版)》,还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这一荣誉是对杨立新撰写民法教材的高度认可。

就授业而言,杨立新的课堂可谓是“信手拈来”。只要一手握着粉笔,一手拿着法条,就可以对每一个规范文本进行展开。既会对规范所蕴含的法理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也会对规范背后的案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侵权责任法条文背后的故事与难题》《民法总则条文背后的故事与难题》两部书籍正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当然,还有许多功夫在“课堂”之外。杨立新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为了培养两岸民商法后备研究人才,发起并连续举办了十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民商法硕博论坛,鼓励各地的硕士生、博士生参与。通过这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与会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表达能力也大幅提高。

让同学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杨立新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会逐个考察学生的初始学术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可取之处以及可改进之处,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学术训练计划,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时至今日,他仍旧活跃在民法学领域,笔耕不辍,不断撰写新的文章、新的书稿,以此激励、带动学生更好的成长,堪称播种者的最佳典范。2016年北京市教委授予杨立新教授“师德先锋”荣誉称号,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耕耘者: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民法牛,乃民法之耕牛也,非民法牛人矣。几十年如一日耕耘民法田园,非牛者外,尚有他乎?故而,辛勤耕耘之牛的民法牛杨立新公众号应运而生。”这是民法牛杨立新公众号的介绍,也是对杨立新本人最为精准的概括。

从1975年至今,杨立新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民法这一领域。这中间横跨了实务界与理论界两个维度,角色也从法官、检察官变为教授。这一传奇的经历,不但未使得其学术道路窒碍难行,反而促使其形成了独到的学术研究风格。

一是涉猎广泛。早期,杨立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侵权责任法。法律出版社“天下·原论”系列出版的《侵权责任法》就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近年来,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人格权法。同时,物权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都有所涉猎。集数十年之功,经过深入的思考与细致的梳理,杨立新先后出版了合计400万字的《民法总则》《人格权法》《物权法》《债与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家事法》等六部代表性作品。《中国侵权责任法研究》《中国民法总则研究》《中国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格权法研究》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

二是眼光敏锐。在网络交易如火如荼之际,杨立新敏锐注意到网络交易的复杂性问题,并对此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网络交易法律关系构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之后,杨立新陆续发表了十余篇研究论文,形成了网络交易平台法律关系和责任承担的理论体系。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多次的加工,杨立新撰写的《网络交易民法规制》一书得以面世。其中,不仅有民法视野下对网络交易的宏大叙事,也不乏对网络交易民法规则的细致观察。

三是务实为本。在理论研究领域,杨立新也常常像“法官一样思考”,坚持服务于司法实践。这一务实的研究范式,使得其科研成果总是带有实务色彩。在这一方面,杨立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法思维与司法对策》一书极具有代表性。该书收录了他自1990年以来发表的215篇论文。这些论文坚持从裁判案例出发,借助民法理论,为实务中的问题寻找合理的解释路径,以解决各种重大疑难纠纷。

总体而言,杨立新作为具有复合背景的法学研究者,其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服务于理论的精进,也能够助益于司法实践的长足发展。

奉献者: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民法是权利法,保障着人民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作为立法专家,杨立新在参与《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等十余部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时,始终坚持为保障人民权益发声。比如,在编纂《民法典》期间,杨立新就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的法律安排撰写内参,建议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续期的改革与房地产税法的制定结合在一起,配套进行。如此一来,不仅能解决好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续期中的未决问题,也能够制定好房地产税法,保护好人民的财产权、人身权和人格权,使我国城镇居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实现相互平衡。此外,杨立新作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继承法分编的负责人,也先后提供了多项立法建议,得到中国法学会的高度评价。

民法从来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科学,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形而下的层面。如何让人民群众都能够了解民法的内在机理,运用民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私法的精义所在。为此,杨立新多次参加公益讲座,就民法的具体规则适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多次撰写普法系列书籍,帮助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读者更好、更容易地理解民法的内涵。比如他牵头发起编写的《民法典百问百答》,选取了120个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在民法层面作解答。与此同时,针对热点事件,他总是第一时间理性发声,用专业为人民的权益“鼓与呼”。比如,江歌案一审裁判宣布后,他就该案的定性、请求权基础、法律适用等作了全面细致的点评。

一言以蔽之,杨立新作为民法领域的播种者,始终站在教授的岗位,服务于广大学子;作为民法领域的耕耘者,始终站在学者的角度,服务于理论精进与司法实践;作为民法领域的奉献者,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服务于私权的保障。

(2022年第18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