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本刊专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泰美宝法肿瘤医院院长 留美学者 肿瘤专家于保法教授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张强 姜丹 2022-09-09 07:21

心系人民健康 以病人为中心

打造中国肿瘤治疗的“缓释库”世界品牌

创建精准医疗国际化一流肿瘤医院

于保法

留美学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泰美宝法肿瘤医院院长,济南西城医院(济南保法肿瘤医院乔迁新址前),北京保法肿瘤医院院长,山东保法肿瘤治疗股份公司董事长。

这个医生有点执著。不为名利,只为攻克癌症,即便被不理解、被质疑也从未想过放弃。似乎总有用不完的勇气让他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熟识的人知道那是心底的痛,同时也成为他“所向披靡”的“铠甲”。“医痴”成为他最贴切的“标签”——无论成功、失败、欢乐、痛苦,他的人生就和一个“医”字紧密相连。

而作为医者又决定了他的本性——仁爱。这个从山东东平县走出的知名肿瘤专家又将激情洒向了广大农村地区。1998年,留学归国的他首先在家乡东平县农村创办了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办医院的第一人。2003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又将目光“锁定”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等偏远农村的医疗卫生难题上,“农民的健康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总用“长征精神”来鼓励自己和医护工作者来解决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2004年他倡议并主办中国医疗扶贫万里长征。

他说,作为医生,本质就是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做受人尊敬的医院,给患者有尊严的治疗。所以,其发明的肿瘤“缓释库疗法”具备以自身肿瘤为抗原来源和自体疫苗优点,也符合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趋势,被赞誉为癌症治疗的中国方案。

作为“缓释库疗法”的发明人——于保法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就是这样低调的一位医生,30余年埋头研究肿瘤治疗,整合了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优点,让肿瘤患者在治疗中有了可以选择的“第5种疗法”。多年来,他和团队获得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25项抗癌发明专利,治疗肿瘤病人7万多人,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济南西城医院(济南保法肿瘤医院乔迁新址前,今年7月中旬搬入),北京保法肿瘤医院及东平保法综合医院院长,于保法现在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复方抗癌药物的组合和新药申报,面对各方赞誉,低调又谦逊的他只有“感恩”,而这也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态——常怀感恩:他感谢母亲赐予生命,感谢大地哺育生灵,感谢祖国照亮前程,感谢人民期盼厚望——他感谢这所有的拥有。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现代人认为:医学是人类的“免疫系统”。“救死扶伤、敬佑生命这本就是医生应该追求的信仰。”或许,对于保法而言,经受艰苦而不放弃,孤勇地突破着医学观念的束缚、为患者带来崭新的治疗技术,这就是不竭力量的来源。越是困难越向前,(肿瘤)患者、理念与技术,从0到1的突破总是最艰难也是最动人的,可能永不被人理解。

不懈的执著:为了那一束穿透癌症“黑洞”的阳光

“应该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梦想,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诉求与期待。一般人的梦想,大多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而我却与往事关联。我的梦想,起源于母亲的两次癌症,因为癌症夺走了我母亲的生命。从那时起,我就感觉癌症是人类未解密的黑洞。”

对于立志学医,起初的愿望是迫切且“功利”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于保法的青少年时期,无疑是“坎坷”的。因为一些历史因素,吃不饱、穿不暖几乎占据了整个童年。即便如此困顿,母亲对他的关爱一丝都没少过。所以,当12岁的他得知母亲患上宫颈癌时,无异于晴天霹雳,“从那时起,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

对出生于1958年的于保法来说似乎每段经历都带有浓浓的时代烙印。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如愿考入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此时距离母亲查出癌症已经7年。医学院学习的四年中,他是比较用功的学生之一,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太迫切了。”毕业后,于保法被分配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现山东省肿瘤医院)工作,不久,又被派往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进修。

然而,一个噩耗在他研修最忙时又传来了——母亲的癌症转移复发,转移到食道。“这对我来说打击太大了,母亲是精神上的依靠,我不能失去她。”于是,积极努力的他,用尽所有知识和办法去医治,可遗憾的是,即便化疗放疗都做了,还是没能挽留住母亲的性命。

这如同当头一棒,让于保法悲痛欲绝,同时也让他对医学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单纯靠手术和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法,很难在癌症治疗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想挽救千千万万的癌症患者,必须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出现。

于是,1985年他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之后,为了继续寻求攻克癌症的方法,1990年又申请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在美期间,于保法主要从事癌症药物载体给药的研究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基础上,他发现癌基因P16与肿瘤之间的转移存在关系,之后他就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医坛被称为“化疗用药方法的一次革命”的抗癌新疗法——缓释库疗法:利用肿瘤自身作为抗癌药物“缓释库”,1994年他获得美国16万美金的科研经费,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圣地亚哥医学院副教授。

于保法将之称为化疗诱导免疫治疗。打个形象的比方,这种方法是希望让化疗和免疫治疗各自发挥所长:化疗在前面“冲锋陷阵”,免疫治疗紧随其后,取长补短,“智取”肿瘤。

这是一个非手术靶向治疗的新思维。于保法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假如肿瘤是头大象,用免疫的办法把他扳倒,很难;要用一个摧毁的办法,比如化疗,把大象扳倒,然后免疫治疗就像踏上一只脚把大象踩住,让它老实一会儿,免疫治疗就干这个。”于保法称,再采取得当的措施,使机体产生自体免疫,就能“像蚂蚁一样把大象啃噬”。

同时,他也深信,“肿瘤本身而来的抗原就是最好的抗原”,而且在局部化疗中,肿瘤坏死会引起许多T 淋巴细胞的反应,“达到一个急性炎症的程度”。如果能把肿瘤坏死产生的弱抗原经过半抗原的修饰可变成强抗原,在机体内就有树突状传呈抗原,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及抗体,均已得到实验及数据的证明。

不过,即便理论再“美好”,也始终就像“纸上谈兵”,只有让理论真正得到技术的验证,才是让理想“照进”现实。让一组化学药物能够在肿瘤内部停留,这本就是一个大课题,通常要很多专家及团队为此奋斗,但执著又极具天赋的于保法几乎以一人之力获得突破,并已发表文章,遗憾的是专家们不看,因此也就谈不上“理解和不理解”。

他成功地实现让化疗药在肿瘤内长期停留,打破传统药物载体的模式。“常规载体是将药物与载体在实验室内合成,然后用于瘤体自行缓释,药物常常失去控制,要么不释放,要么释放过快。”但于保法突破常规,用肿瘤组织自身作为载体,实现长期缓释药物,局部杀死肿瘤的效率提高几十倍。

时代的洪流滚滚,在于保法的身上我们依旧能清晰地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我们那个年代好哲学,最喜欢看和学习毛泽东思想,利用敌人打敌人,不能让肿瘤白白死去,一定让他变为更有用的东西——肿瘤疫苗。”针对肿瘤易复发、转移的特性,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另辟蹊径找到相关的肿瘤半抗原,利用药物与肿瘤组织相互作用,使肿瘤抗原释放,同时,半抗原修饰肿瘤抗原,使其变为更强的抗原,即是肿瘤疫苗;传统概念,只有用肿瘤做成疫苗打针才算疫苗,让肿瘤死亡变成疫苗的创新,一些医生不理解,科学家也有些茫然。

据悉,这些理念都被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数据证明,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出版专著。尤其最近发表在lung cancer杂志上的英文文章,更是引起业界共鸣。“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治疗后病人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下降,意味着这种自体免疫作用可以独立的杀伤循环肿瘤细胞。”而这也完整地解释了1953年Mole发现的远端效应机理:杀死一侧的肿瘤,另一侧的肿瘤也有反应。“今年还有很多英文文章要发表,就是诱导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及肿瘤自身抗体。”于保法如是说。缓释库疗法,已经从药物的缓释,变成中国肿瘤疫苗制作的过程,升级为免疫缓释库。

如果癌症是人类未解的黑洞,那么三十多年来于保法为了这个抗癌中国梦,为了那一束穿透癌症“黑洞”的阳光,“投入了我全部的精力,夜以继日地与癌症抗争,执著地一路走来。”或许,正如同“摇滚乐界拜伦”莱昂纳德·科恩所唱的那样——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即便是黑洞,也终有光亮透进时。

深厚的仁爱:多为癌症病人做有益的事

“中国是我的家,我血脉里流动的是中国人的血液,只有回到这片土地,我周身的血液才会温热而畅通。集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和美国深造于一身的我,梦想办个自己的医院,以展示我治疗癌症的概念、理论、方式和方法,在临床上治疗癌症的疗效。疗效对病人至关重要,治疗效果如何,病人最有体会,能感觉出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治疗。”

在美国留学期间,于保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他的心里,“美国纵然再好,终究不是故土,从飞机着陆的时候,心中就没有在美国着陆。我是中国人,一个农民的孩子,只有回到祖国的土地上,自己心里才会感到一种踏实和安宁。”

1998年,他带着在美国的发明专利归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山东东平,在这个贫瘠之地建起现代化的肿瘤专科医院。作为新生事物,此举在山东见了报,不过,这在很多人看来不是个明智之举。于保法说曾经一个朋友看了报道还特意写信提醒他,在落后的农村建专科医院,投资不知何时才能收回来,而且基础设施是带不走的。“所以在他眼里,我不是个疯子就是个傻子。”他说不理解这个大胆举动的不仅有他的同学朋友,甚至还有至亲,“都极力劝阻。”可执著的他却从不后悔做这个决定,“这是对母亲的爱和对家乡父老的情,是我最大的力量与财富,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在不用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于保法在东平建起了山东省第一家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肿瘤医院,虽然整个过程充满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怯懦和退缩。因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他撑起最初的信心,时至今日,他仍心存感激,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

于保法说最先来医院就医的,都是附近的农民。他们平日缺医少药,患上癌症后辗转多家医院,有的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家人是带着送终的衣服找到于保法的,大都抱着能治就治,治不了就听天由命的想法来试试的。但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些病人在医院治疗20多天之后,竟能走着回家!泪水滚动在那一张张憨厚、质朴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感激之言,也没有客套,有的只是一双双紧紧握着于保法的手,传达着那份朴素的真情,他真切感受到了做医生的幸福。

而最为传奇的还是他为一位美国男孩争得治病的自由。美国男孩安德雷斯患有睾丸癌,他的父母在得知于保法的“缓释库疗法”效果显著后想要到中国来医治,不料却遭到起诉,美国当地指责他们到中国看病是虐待儿童,等于“送死”。于保法得知后义无反顾越洋来到美国出庭作证,说服法官,才让安德雷斯一家人如愿来到中国治疗,而小男孩最终也重获健康。这一传奇故事后来也被中央电视台栏目报道,引起很大反响。

据悉,20多年来,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7万余名患者慕名而来,求助于保法和他的“缓释库疗法”,而他也在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巡回讲授“缓释库疗法”以惠及更多人,这也证明了,当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顾方舟2008年去东平参观与他的学生创办的医院时,于保法开创了民营医院搞肿瘤研究的先河,并且走在了治癌的前列,敢于晒缓释库疗效,晚期癌症的5年生存到达20%。

“虽然这个治疗方法针对肿瘤等恶性疾病,但这套疗法其实就是中国需要的适宜治癌技术,应该在全国或基层医院推广并不难。”从农村走出的于保法其实最想回馈的还是广大农民兄弟。他介绍道,缓释库疗法属经皮穿刺肿瘤内注射药物治疗,在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2]87号)规定中属一级综合介入治疗,仅需要基层医院有医学影像科和经过培训的相关医生即可开展,适合在基础医院推广。而他最想看到的也是这个疗法能在中国基层医院得到普及。

越是困难越向前,同时拥有倔强性格的于保法也总是在不断挑战“不可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指南、更新指南、改写指南,让90%以上的癌症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这些本应是中国高等医学研究机构的职能,总不能天天照搬美国的,永远跟在美国人的后面而且疗效有限。科研的本质是创新,要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于保法亦是如此,他将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理念,围绕“优势聚集、协作俱进、资源共享、整体提升”的创新战略,致力于打造中国肿瘤治疗的“缓释库”世界品牌,创建精准国际化一流肿瘤医院,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重要力量,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发现于保法,为中国于保法世界的缓释库喝彩,铺路,为癌症治疗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助力。

【责编 李媛】

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著作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26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