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贻刚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2020年连续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奖,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赴塞拉利昂第三批)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专班工作组咨询专家,WHO-China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动物与环境”组组长。
国之所需,吾志所向。
作为与病毒正面交锋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卫士,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童贻刚以科学家精神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淬炼守护“万家灯火璀璨”的劲草真金。
为师,教书育人,为医,救死扶伤;一个言传身教、医身医心,一个授业解惑、塑造灵魂。在岁月中成长,在光阴中沉淀,在工作中历练,在生活中磨砺,童贻刚以杏林春暖、桃李芬芳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师者匠心。
心怀大我,在苦旅中探寻生命坐标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面对完全未知的病毒、骤然袭来的疫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童贻刚挺身应战。2020年1月22日,科技部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牵头的病毒溯源攻关项目中,童贻刚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在国内首先发现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穿山甲冠状病毒,为新冠病毒的溯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荣获2020年“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积极咨政建言,为决策提供参考,童贻刚把科研写在了疫情防控一线。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早期,童贻刚多次应邀参加海关总署组织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判会,向海关总署提出多项建议并被采纳,为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童贻刚在第一时间向科技部领导作关于新冠肺炎的汇报,为科技部快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专项发挥了重要作用。童贻刚还受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以医者的专业和担当传递信心。
最是风雨见初心,最是危难显担当。2020年6月11日,北京市发生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童贻刚主动请缨肩负起繁重的校园环境监测任务,加班加点拟制工作方案,力排万难采购器材物资,不惧盛夏酷暑仍坚守在最急需的岗位上持续奋战。即使汗水浸透了身体、口罩长时间勒紧鼻梁呼吸困难,童贻刚仍是打起百分百的精神,带领团队仅用15天就完成了对北京市81所高校、129个校区近万份样本的检测任务,为广大师生筑起一道抗击疫情、佑护健康的强有力屏障。2020年9月,童贻刚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2021年初,受国家科技部委派,童贻刚作为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中方动物与环境组组长,与世卫组织国际专家组在武汉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冠病毒溯源的中国部分的联合调查,交流分析了大量溯源相关的研究数据资料,走访了多个疫情早期参与单位和相关人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后,童贻刚又与世卫专家密切沟通,反复修改并最终形成联合研究报告。童贻刚被科技部邀请作为国家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专班工作组咨询专家,以专家组成员身份与来华世卫组织专家进行交流,介绍现阶段对于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中间宿主等问题所取得的研究结果。
战疫无国界,治病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童贻刚深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大道担当。他作为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病毒的动物来源和环境来源”工作组中方专家,积极参与世卫组织召集的新冠病毒溯源国际合作,全程参与制定“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国际合作工作计划(中国部分)”文件,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中国方案”,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直面病毒,疫线奋战,对于童贻刚而言早已是工作常态。2014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肆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童贻刚作为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第三批医疗队首席专家,远赴西非塞拉利昂参与埃博拉疫情防控工作。不管疫情多危险情况多紧急,童贻刚总是冲在最前面,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与死神搏斗,驻扎的两个月间,他对检测技术进行总体把关,对检测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筑牢隔断病毒的铜墙铁壁,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授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
逆行和坚守,只因家国情怀。“古读书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国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正是童贻刚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时的心声。
深耕数载,激荡敢为天下先的豪情
以护佑生命为己任,童贻刚一路执着科研勇攀医学高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病毒的防治迫切需要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如何快速筛选能够抑制该病毒复制的药物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由于该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如何安全地进行药物筛选等相关研究、保护研究人员不受感染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攻关就是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没有寻常路,更无捷径走。在万家欢度春节的时刻,童贻刚依然坚守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对病毒发起一轮又一轮不同策略的狙击,在国内首先发现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穿山甲冠状病毒GX_P2V,其与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达85.4%,S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2.2%,并且该冠状病毒对人无致病性。鉴于该病毒与新冠病毒的高同源性且不会对人造成感染,童贻刚团队利用该病毒建立了安全高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平台,利用该平台筛选现有药物近2500种后认为,目前利用替代的新冠病毒模型、筛选的药物中,中药千金藤素极具潜力,可望进一步研发出抗新冠病毒特效药,相关成果于2020年2月16日申请了千金藤素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专利保护。
随后,童贻刚团队将相关研究论文投递到科技部新冠疫情指定发布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论文于2020年3月1日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发表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发表后,童贻刚团队又联合国内其他团队对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效果进行了验证,确认了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效果。
童贻刚教授(中)指导团队抗击新冠科技攻关
守得云开终见月明。2022年5月10日,童贻刚团队申请的专利《穿山甲冠状病毒xCoV及其应用和药物抗冠状病毒感染的应用》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授权公告号:CN 113046327 B)。该专利阐述了千金藤素用于制备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新用途,提供了一种对人非常安全的穿山甲冠状病毒(后更名为GX_P2V),该病毒可用于抗新冠病毒的活性药物、疫苗的筛选,还可用于制备抗新冠病毒的减毒疫苗或灭活疫苗。
国外多项研究实践也证实了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活性。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所长Wakita Takaji团队于2020年4月14日在预印版网站bioRxiv发文证实并引用了童贻刚团队的相关成果,实验结果表明千金藤素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其研究结果于2021年5月正式发表在iScience上。此后,多个研究团队相继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工作。
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活性的发现及开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童贻刚分析认为,第一,千金藤素对目前流行的新冠突变株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疫情防控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千金藤素作为传统中药,其原料药材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对于中医走出国门、弘扬中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三,自主开发千金藤素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千金藤素等相关药物的自主研发是应对相关生物安全问题的一种战略储备,该药物研发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安全发展的重大事项。“总的来说,千金藤素的发现和开发对于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希望中国科学家发现的抗新冠药物千金藤素会像屠呦呦教授发现的青蒿素那样,载入人类抗击感染性疾病的史册。”
从青葱年少到意气风发,童贻刚30余年来全身心倾注于生物安全及病毒学研究,牵头承担“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10余项,勇挑千钧重担成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及国家“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专项”首席专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童贻刚创新建立了新的基因克隆技术(“基因组DNA剪接”技术)和简便的基因定点突变技术(DREAM突变技术),创建了利用高通量测序确定病毒基因组末端和发现功能性前噬菌体的方法,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噬菌体学等方面的研究处在国内领先地位,发现大量动物来源的新病毒种类,为传染病防控窗口前移做出了较大贡献。
苦心躬行,硕果荣赏。童贻刚先后在PNAS、柳叶刀传染病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7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9000次,3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有关埃博拉病毒进化的研究获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微光致远,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
坚守一份教书育人的初心,童贻刚躬耕讲台已数十载。多年来,童贻刚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甘为人梯,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潜心培养生物安全及病毒学领域的青年人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他的精心教育和全力扶持下,多名学生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获得正高级职称,出国深造后回国服务,成长为我国生物安全及病毒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童贻刚作为多年追踪新冠病毒源头的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及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研究经历,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回应学生关注问题,使学生及时掌握前沿知识,科学理性认识新冠病毒,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欲、探索欲。
“目前,全球疫情还比较严重,我们在科研、防治上都要做更多的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更大的力量。”为使全校学生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做好科学防护,童贻刚主动申请将所授课程设为全校素质教育课,面向全校学生授课,该课程一时间炙手可热。有学生表示,“童老师的课不仅闪烁着科学理性的光辉,更增强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坚定以身许国之志,童贻刚深谙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带出更多奋发有为的年轻人,才能有更好的将来和发展。童贻刚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以来,紧紧围绕“强基础、创特色、求突破”的思路,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技术突破,倡导并推动学院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促进学术交流,推进成果运用,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上升到2020年的781名,稳居1%以内,成功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带领全院专家教授凝练了生物绿色制造、合成生物学、生物安全等5个学科方向,生物安全学科列入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
在童贻刚身上,我们看到了“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看到了“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正因教学表现突出,童贻刚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奖,被评为北京化工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获评“2021-2022年度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并于2021年获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童贻刚始终坚守让初心住进内心,让使命融入生命。
(2022.07.16 2022年第13-14期)
【责编 李鹏】
人民网2024-10-1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26
新华网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