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面对面聆听航天英雄王亚平的分享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俞乃思 2025-09-15 08:51

前段时间,我有机会出席了中国首位太空授课教师王亚平在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开讲的第6期“花津大讲堂”报告会。王亚平以《与时代同频,和梦想共舞》为题,讲述自己筑梦摘星的奋斗之路。我凭着一名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注意到,在航天女英雄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有十余次节点被暴烈的掌声所打断。归纳如下:高三那年,王亚平正好赶上招女飞行员的机会。全班20名女生,只有她不戴眼镜,同学们都鼓励她去试试。没想到,她一路过关斩将,幸运地走到了最后,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王亚平老师当时的选择,在报考空军和师范学校的选择中,她毅然决然的选择去报考空军,做了自己的决定;虽然在飞行员学校,除了日常训练,王亚平老师的学业课程也很重,但她能同时兼顾两样,并且保持学科成绩都在90➕;作为女航天员进行训练的时候,面对离心机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感,她也没有一次按下暂停按钮;与师大学子热情的合影拥抱;在太空帮助翟志刚和叶光富剪头发;太空授课影响了许多同学,有一个同学受王亚平老师影响,报考了相关专业,现在与其共事;在太空看北京,看见北京灯火阑珊,感慨万千;归来时给女儿带了一颗星星……

后来,我在阅读2021年12月印刷的由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太空双子星——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的故事》一书,方才知道这些掌声背后的故事。

比如关于“只有她不戴眼镜”。这与她从小热爱劳动段练强健体魄注重正确的看书姿势有利于保护视力有关。1980年1月,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张格庄镇号称“中国大樱桃第一镇”,地处烟台市最大的水源地门楼水库的上游和南岸。王亚平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母分担家务、干农活。五六岁时,她非跟着大人下地干活。王亚平曾就读的张格庄中心小学建在山坡上。小学四年级时,她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越野赛,要从一个村跑到另一个村,那次她跑了全校第二名。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亚平就爱上了奔跑。其实,瘦弱的王亚平并不适合跑步,但她喜欢用奔跑的方式和自己较劲,喜欢听奔跑时带起的风声和呼吸的声音同频共振,喜欢在跑累的时候咬紧牙关,喜欢那种超越极限后酣畅淋漓的痛快。飞行学院学习训练的艰辛,远远超出了王亚平的想象: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每次跑步衣服里面是汗外面是霜,睫毛上都是小冰粒……她什么也不说,坚持着-圈一圈,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在奔跑中她的心也越来越强大。中长跑一直都是王亚平擅长的体育项目。一次七千米竞赛,她得了第一名。同学问她有何秘诀,她说:“累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意念,那就是坚持。”四年的学习生涯,在她眼中就像一场竞争激烈的长跑比赛,不拼尽全力就会被淘汰。

比如关于“没有一次按下暂停按钮”。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会承受巨大过载,载人离心机训练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课目。应对离心机超重训练,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条件,没有恰当适度的对抗动作,很难过关。刚开始的一年多,王亚平始终突破不了二级。做对抗动作需要有很好的腹肌力量和背肌力量。体型偏瘦的她腹肌背肌不够,为此,王亚平在增强心血管和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上想办法。她除了正常体训,还每天加班针对性做有氧运动、游泳,抽空就做多组仰卧起坐、练各种器械。她虚心向教员请教,向首批做得好的航天员讨教经验;还自觉把训练时间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两年来,王亚平一直没有放弃,为了这个训练吃苦最多,下功夫最深。2011年年底大考核,王亚平终于突破二级升为一级。

比如关于“保持学科成绩都在90➕”,来到航天员大队,王亚平意识到,学习是她们面临的第一关考验,也是颇为重要的一关。第一年时间,航天员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电工学、电子学、飞船设计原理、航天技术、航天环境,以及英语、哲学、高等数学等三十多门课程。此时,王亚平已经三十岁了。离开学校参加工作近十年,猛然间要把书本捡起来,在一年时间里系统掌握陌生艰涩的学科理论,要写作业,要考试,难度确实很大。但是,那段时间王亚平的生活轨迹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王亚平的双肩包里背着电脑和课本,她要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把一周繁重的功课抓紧复习消化,还要预习准备新的学习内容。他们白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有时周六也有加课,晚上还要做作业、预习、复习。每个人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深夜十二点前熄灭过。

在航天员大队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三年训练中的艰辛、快乐和感悟,王亚平都用心珍藏着。

是的,王亚平的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真实诠释的一个缩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是用拼搏的汗水,甚至流血牺牲铸就的,是靠全国100多个行业、3000多个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风餐露宿、废寝忘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王亚平的成功是一个乡村女孩的命运与共和国的腾飞同频共振的出彩人生故事。乡村生活特有的劳动底蕴,乡村教育依然保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乡村教育中报效国家的朴素社会氛围,造就了王亚平这个山东农村女孩精彩而光荣的成功路。这也是王亚平在安徽师范大学进行这场分享报告的潜台词,台下今天入神聆听的学子,未来就是培育祖国栋梁之才的园丁,他们多数会成为一线乡村教师,他们从王亚平的精彩分享中能汲取的不仅仅是自我成长的人生智慧,也将为他们未来的乡村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方向、一种目标、一种健全的教育价值观。

太空能力是国之重器,关乎一国安全、发展乃至国际地位。太空时代乍一开启,就成为美苏竞争焦点。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断言“谁控制了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至今仍被引为警句。当前,随着大国博弈更趋激烈,太空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

从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首次叩访太空至今的20年来,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把18人、29人次航天员送上太空,并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踔厉前行,凭借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自主创新的勇气,为中国航天书写传奇,走向更深远的太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需要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像钱学森等众多学富五车的科学奇才缔造航天利器,也需要大批像杨利伟、王亚平等从光荣的招飞学员成长为优秀航天员而经历传奇成长航天娇子,更需要大量默默无闻守护天、空、地每一个环节精准对接的普通航空航天的地勤人员,这是一个多样化人才形成的大系统,托举起中国航空航天强国梦。

过去十三年,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乘风破浪、稳步推进,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们见证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无人飞船,神舟九号、十号和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等飞行任务的成功实施,见证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十二次发射任务,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2023年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收获之年,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进入发展与应用的新阶段,载人登月任务全面展开。

载人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座丰碑,它的伟大精神,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耀眼的星辰。伟大的复兴征程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奋斗,从城市到乡村,从市民到村民,从航空航天到农业生产,只有各行各业共同发展、交相辉映,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就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托举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最强步伐。

谨以此文向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们致敬!

作者简介:

俞乃思,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为繁昌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繁昌区人武部义务新闻报道员。历任孙村镇文化站站长、人大秘书、广电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