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观察 > 正文

湖南湘江新区改造老旧厂区:老厂房赶上“新潮流”(身边的经济故事·我的“十四五”)

人民网 作者:杨迅 2025-10-23 11:08

锦尚生鲜市场俯瞰。周水生摄(人民视觉)

漫步湖南湘江新区观沙岭街道的长沙锦秀拾光街区,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咖啡店、网红餐厅一家接一家,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步行几百米,来到占地1.44万平方米的锦尚生鲜市场,烟火气扑面而来,市场日均客流量约3万人,覆盖周边数十个社区。

  街区斑驳的红砖墙上,挂着今昔对比的照片。多年前,这一带还是机器轰鸣、纱锭飞转的长沙锦纶厂。曾是长沙锦纶厂供应科科长的聂磊,见证了这个厂区的变迁,从辉煌到沉寂,再从沉寂中焕发新生。

  长沙锦纶厂建于上世纪80年代,曾是长沙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效益好的那些年,每天清晨,工厂门口车水马龙,都是来等着拉货的卡车。”聂磊回忆。

  “到了90年代,厂子开始面临困难,2006年停产。职工们有的转岗,有的自主创业。”看着老厂房渐渐沉寂,聂磊很是怀念曾经的热火朝天。厂房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与周边拔地而起的写字楼形成鲜明对比。长沙锦纶厂经历了停业、重组,后经公司化改造为长沙博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一直在摸索新的产业模式。

  转机发生在2020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

  长沙锦纶厂被列为长沙城市更新重点和试点工程——厂区南侧区域打造锦尚生鲜市场和锦纶1988美食街,纳入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重点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厂区北侧打造锦秀拾光改造项目,为长沙市首个老旧工业厂房有机更新试点。“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看到厂区再次热闹起来的希望。”聂磊说。

  改造工程,就由聂磊所在的长沙博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定位是都市新型潮集大市场,在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划创新与实施、建筑改造与设计、资产重组与经营等方面进行探索。”公司党委书记申朝晖介绍。

  “都市新型潮集大市场”怎么建?

  产业出新,集工作、生活、教育、休闲于一体。新建开发区与旧改区相结合,密度较大的酒店式公寓、商业服务配套等城市功能与工业厂房改造的低密度空间耦合。

  形象出新,新旧共融、宜居宜业。美食餐饮、生活配套、休闲娱乐等业态的知名品牌入驻,街区变身潮流中心。

  空间出新,场地景观融合工业元素和现代设计,将小型零碎空间整合串联,打造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消费新场景。

  改造物业约6万平方米,招商率90%以上,市场年交易额近10亿元……这片老厂区变身公园式智能化绿色文化街区,融合生活场景、工业遗产、商业体验、健康生态等元素。管理方年收入从379万元增加到4000余万元;同时还为区域所在地每年带来税收近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4000个。

  “这里保留了我们老职工的回忆,还成了网红打卡地,期待街区越来越热闹,‘网红’变‘长红’。”聂磊说。

  

  ■链接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任务落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8项主要任务,其中就包括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居民;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同时,实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小区达5.6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2800多万平方米。

  “十四五”时期,70多个城市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一大批老厂区、老商业区等老旧街区;有58片历史文化街区、10条老街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许多老地标变成新名片,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更新的消费场景、更多的创业空间。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时期,中央预算内投资累计安排超过4700亿元,支持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任务落地,城市发展将更可持续,城市生活将更加美好。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