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笔下的宿迁水患

2022-08-15 12:04 作者:徐守京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宿迁属沂、沭、泗水系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历代都有洪水之患,甚至大灾当时县志都有记载。宿迁及周边地名皆因洪水有关,宿迁本地因洪水而迁,泗洪指泗水河洪水盛大,淮安希望淮平安睢宁希望睢河安宁这些地名有的反映了洪水的特点,有的反映了人们希望没有水患侵袭平安生活的愿望这里选择几首古代诗人对宿迁千年水患的生动描写和记载为的是不忘远去的灾难历史,更加珍惜今天风调雨顺的幸福生活。

(一)《宿迁二绝》

陈孚(1240-1303),子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塘里人,元代学者,大诗人、翰林院编修。在元代初年经过宿迁时为宿迁这方苦难的土地留下了著名的《宿迁二绝》:

其一

“淮水东流古宿迁,荒郊千里绝人烟,征衫不脱夜无寐,舟在西风乱荻边。

其二

日落狐啼野草黄,雁飞无数水茫茫,数星鬼火寒沙上,知是何年古战场?”

这两首七绝里,饱经洪水蹂躏的宿迁境呈献给诗人的是一幅满目荒凉的凄清惨景,千里荒郊,潦无人烟,孤雁哀鸣鬼火明灭,由于泗水古道长期被黄水占据,河道工程失修,以致洪水四溢到处烟水茫茫,漫无涯际,来往行船无法停泊,只有勉强泊在芦荻丛边。这是大水淹没后的悲惨世界怎不让诗人感慨万分!

(二)《古宿迁》

王问(1497~1576),明朝官员,字子裕,号仲山,人称仲山先生,江苏无锡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佥事,私谥文静。王问工诗文,能书法。

明代中期,宿迁境内的漕粮运道仍旧沿黄河而行。由于此时边关战事不断。朝廷疲于应付,逐渐对河工松怠,致使黄河时常决溢,老百姓苦于水患至极。王问因故被朝廷贬斥到徐州任漕粮仓储监仓一职,长期来往于徐州、宿迁之间,对于宿迁人民所遭受的河患之苦感同身受。作为一个诗人和书画家,他所写的《古宿迁》七古长诗,真实描述了宿迁当地百姓在黄河洪水中艰难求生的悲惨境遇:

“马陵山头落日黄,白沙浩浩云茫茫。邱湖东西少畴陇,黄河北来 走大荒。去年淫雨沂河道,此地水深百尺强。市门风翻波浪阔,屋角人立鲸鲵长。壮儿仓皇夺舟走,老弱漂弃死且僵。水落归来问家舍,折阊不辨室与堂。高处犹存数十家,泥沙在户鲋在梁。稍炊莹灶事荀活, 邻里相对各感伤。 新烟入云意怆惨,县官呼尔修堤防。河干饷来期限急,驱诼尔辈同驱羊。形寒腹饥荷畚锸,北风吹人如剑锘。里门喧喧县符至,公家索租忧事始。苗根伤尽不书灾, 无计输偿怨咨起。 逢人但乞宽假恩,闻着空含凄恻涕。人言卖田作粥摩 今日翻令鬻妻子。 楼船贵人目相续, 朝役城南暮城北 藿青辈浊饥时餐,风紧沙寒露中宿。岗头咄咄布谷鸣 春田油油草犹绿。极忘萧条人一民,苦心那得牵黄犊”。

宿迁灾民的凄惨之象和繁重的徭役负担跃然纸上。

(三)《大水行》

清代宿迁著名的女诗人倪瑞璇(1707-1736),字玉英,祖籍江苏宿迁大兴镇倪家渡,后生活在宿迁宿城石坡岸三条涧。她以女性的细腻和大胆的想象所作的《大水行》,以写实的手法,客观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宿迁的古黄河之患,令人悲伤。

“黄河势盛临清淮,八月大水滔滔来。筑石作堤阻不得,商羊跳舞波涛开卷天白浪吞平陆,万叠苍茫齐入屋甓社湖田变渤溟,牛羊宿处飞凫鹜

我闻昔时太公令灌坛,河伯娶妇不敢干。眼底如何无砥柱,老蛟一怒生狂澜。稻粱飘荡无能掣,人各无家舟一叶。天子岂不怜苍生,或者司空别有说芦枯荻死风飕飕,相逢何事啼啾啾。

君不记水头十丈平泗州,鱼龙都上城楼游。”

据康熙二十七年莫之翰撰《泗州志》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六月间,连续70多天阴雨,山洪爆发,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数尺,洪水翻城而下,鱼游城关,舟行树梢,百姓死者不不计其数,灵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后与州城一起沉没;环泗州城廓,公私庐舍漂没无算。州城被淮河溢出的洪水所吞没,后虽经多次抢救,但水患难以根除,到康熙二十上年(1686年),黄淮再度大水,泗州城终于永沉水底,给宿迁人留下千年的痛和永久的迷。

(四)《渡永济桥叠旧韵作歌》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三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乾隆第三次南巡到宿迁,勘阅永济桥,皇帝兼诗人康熙写写下了《渡永济桥叠旧韵作歌》:

“司吾除道遵演迤,雪消平原有积水。故知此邦易致涝,频赈无能疮瘠起。长桥前渡忆圮颓,鸠工重筑亲相视。今采藏役利往来,春来水弱行壑里。夏霖秋涝不可当,曾无良法惭徒尔。徙杖舆梁有常经,不虞之誉求全毁。咨尔群工善勤宣,岂能一一待亲理。与我共之之谓何,食天禄斯民所特。常怀聊此举大凡,加惠蠲通即继以”。

这首诗是说,在司吾(即宿迁)之地的水路连绵不绝,雪融了,平原就开始积水了,所以,这里夏秋之间易洪涝,希望治河官员常怀忠君爱民之心,能够勤于勘察,及时整治,造福于民。

(五)《朱海行》

清代帝师徐用锡(1656—1740),清朝宿迁西南圩(今宿城龙河镇徐牌坊)人,初名杏,字坛长,号鲁南。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翰林院侍读。清代理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著有《圭美堂集》。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其中的长诗《朱海行》是徐用锡成就最高的一首长诗。

“雍正三年六月半,朱家海子水平岸。星火一勺试可扑,司事乘夜正荒宴。河决一百四十丈,贫弱男妇死鲁莽。可怜天子不知谁核数,岂止万家田庐随漂荡。君不见,邵阳人民误死兵,贼臣隐匿八百名。赫然之怒屡按问,赐恤合邑且免征。此地死者自安命,独诧生者重不幸。当事爱惜大农钱,抑配稿秸万牛送哀哉牛乃农之天,匍匐冻饿哭霜田虎胥鹰役忍不顾,驱迫留索巧万千。薪苏踊贵不可说,高门白日突无烟。岁宴堵筑合龙口,向夜流澌掃复走。蚁附夫役随断绠,水面红灯甫脱手。平时腰鼓躁春雷,相逢面面如死灰。疑向犁锄事东作,定看沟壑转饥羸。中牟武陟决后河身高,今年例较水实尺寸不满槽。朱海已下高倍增,况复搜刮各工储料无秋毫。杞人之忧非一端,洪泽洪流逾半年。淤填淮泗何以容,淮扬一发千钧悬。苦忆园林动春事,柳暗花明成锦绮去年柳陌看花人,转眼潜寐泥沙底沧桑陵谷在达者官,咫尺君门信万里”。此诗具有诗史性质,气魄宏大,生动详细记载了雍正三年黄河在朱海决口一事,我们可复原出往昔黄河决口的灾难场景,如今,当我们到宿城区王官集朱海那个现在已经成为风景区的长长的青烟烟水库时,你怎会知道这个美丽所在的前世今生呢?

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作好头等大事来抓。明朝凿断马陵山支麓挖拦马河以泄骆马湖水。清朝建中河,挖六塘河相机酌放:骆马湖水盛,则开启骆马湖尾闾,从六塘河下泄,以保中河大堤。中运河水少,则堵闭骆马湖尾闾,极大成度上缓解了水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的骆马湖导沂整沭工程和围湖工程相继完成,四座闸锁住了洪水,开合听从人民的意愿,彻底治服洪水,变水患为水利,从此宿迁洪水泛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宿迁人民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根绝了水患,还着力建设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环境,让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供稿单位: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水警大队)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