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农家人的生活宛如一幅朴实无华的画卷,虽不华丽却充满了坚韧与奋斗的色彩。而我家,便是这万千农家之中,凭借着不懈努力实现“逆袭”的一个缩影。
1987年9月6日,那是一个阳光格外灿烂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镇里的一纸调令,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原本灰暗的窑厂生活。在此之前,我是村立窑厂的一名“拖坯工”,每天与泥土、窑火为伴,身上永远带着洗不掉的污渍,累得腰酸背痛。但那一刻,我却仿佛听到了命运齿轮转动的声音。从窑火熏黑的指缝里,挣出一支能蘸墨水的笔——我成了镇政府里记录时代的‘笔杆子’。
从窑厂到镇政府,这段不足三里的路程,却丈量着我人生的巨大转折。当我脱下沾满窑灰的工装,洗净指缝里经年累月的泥垢,握起那支沉甸甸的钢笔时,仿佛听见了泥土与墨水的第一次对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像一株移植到沃野的秧苗,贪婪地吮吸着时代的雨露。那些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乡亲,那些在村办企业里钻研技术的青年,他们的故事如同晒场上的稻谷,粒粒饱满地堆积在我心头。每当夜深人静,煤油灯将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便成了这个皖南村庄最动听的夜曲。
30余年来,我笔耕不辍,陆续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作品。这些文字,是我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的记录,更是我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深情告白。其中有些作品在全国和省、市评选中获奖,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先后被《安徽日报》《芜湖日报》《繁昌周刊》三级党报聘为通讯员,还被多个文学协会吸收为会员,甚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中华儿女》将我的故事刊载时,我忽然明白:所谓‘逆袭’,不过是无数农家人与时代互写的注脚。这一切,仿佛是一场梦境,但又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始终遨游在新闻海洋里。在追逐文学梦想的道路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我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俞书琪,是我们家的掌上明珠。书琪自小聪慧,知学上进。但我对其并未一点点溺爱,而是用儒家的文化要义去教育规范女儿的一言一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我深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持续熏陶是多么地重要。“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至理箴言成为我的实际行动。
一件小事,颇能代表我的言行一致。那是女儿到县城上初中的时候,我和爱人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在县城临时租了一个房子,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我特地跑到商场为孩子买来两个大书橱,以方便孩子的学习。对此,爱人不太理解,认为孩子来县城学习住房都是临时的,根本用不着这样兴师动众。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好的学习环境,会给孩子在心理上打下坚实的读书基础。正如我坚持的那样,女儿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女儿考上大学后,我深知这不过是她人生长卷的第一行墨迹。我们父女俩保持着最朴素的交流方式——或是一封贴着邮票的家书,或是一条带着错别字的短信。我总爱在田间地头、案牍劳形之际,将那些闪着智慧光芒的格言警句小心收集,如同老农拾穗般珍重地传递给她。记得考研前夜,我在泛黄的《散文选刊》里邂逅了雨果的箴言:"倘若世界没有出版,万古将如长夜。"颤抖的手指将这句话誊写在信笺上时,窗外的月光正漫过家乡的稻浪。未曾想,翌日的考卷上赫然印着出版相关的命题,女儿提笔便让这粒来自法兰西的文学种子,在她笔下绽放出东方的智慧之花。笔试考场上,她以雨果的‘出版是文明的火种’破题,文末却写道:‘而我的火种,来自父亲窑厂里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孩子当年高考考上本省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她报考南大研究生,庙太大我还泼了冷水。但她居然中了!如今,女儿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主攻出版专业。女儿喜爱文学,这可以说是我自己文学梦的延伸。在我的熏陶下,女儿也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伴着文学梦,走上了文学之路。她的书桌上总摊着父亲泛黄的采访本,论文选题是《乡土中国的出版叙事》。她说:‘爸,你记录村庄,我要让村庄被世界读到。这让我甚感人生的欣慰。试想一想,父女二人为文学促膝而谈,该是一番怎样让人歆羡的场景啊!
我和孩子各自梦圆,昭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是我们新老两代人的幸运。时代的变革,为我们注入了拼搏向前的强大动力;国家的复兴,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大好机遇。在这个全体国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壮丽征程中,只要你拥有进取、豪壮、激情、拼搏的品质,就一定能够抓住每一个让人生出彩的机遇。
而我的妻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有着“中师”文凭,曾经在镇梅冲村小学当过民办教师。然而,命运却并没有给她一个平顺的职业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转正。但她并没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踏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
当女儿还在小学的年纪,妻子便毅然走进家乡水泥厂采石车间,成了一名"咬山女工"。那方寸之间的采石场,终日弥漫着呛人的石粉,她纤细的身影在轰鸣的机器间穿梭,青灰色的工装很快就被染成了灰白。每个黄昏归来,她总要在门前的水井边反复搓洗双手,却怎么也洗不去指缝里那些深深嵌入的石屑。后来,为了女儿能在县城安心读书,她又默默收拾行囊,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陪读时光。那些年,她把自己的世界缩小成出租屋的四方天地:清晨五点的煤炉灶火,深夜台灯下缝补校服的剪影,还有每周雷打不动步行三公里去菜市场,只为买最新鲜的排骨给女儿补身子。
当孩子考取大学之后,她那颗闲不住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她毅然去竞聘镇上的快递员,当她告诉我这个决定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眼中的坚定和渴望。从采石场的漫天飞尘到快递车上的风雨兼程,她的足迹丈量着时代的温度——那些包裹里,有农家的种子,也有山外的希望。她总是认真地核对每一个邮件信息,全力保障大小邮件,特别是报刊信函准确无误地送到客户手中。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的事迹还登上了《中国邮政报》。这些年来,妻子也终于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利用节假日,先后随旅游团去了香港、云南等地,甚至还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她的生活变得既丰富又滋润。
回首我们一家人的历程,我感慨万千。我们从普通的农家人,一步步走到今天,实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逆袭”。 我们这一家,是泥土里长出的三棵苗——父亲把故事写进时代,母亲把脚印刻进时代,女儿把乡愁装订进时代。我们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全过程,既是新中国建设的参加者、见证者,也是新中国带来巨大实惠的受益者,更是新中国胜利成果的捍卫者和成功经验的宣传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我相信,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农家灯火正与城市霓虹连成一片星河。我们将继续怀揣着梦想,勇敢地前行,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力量,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曲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去书写属于我们农家人更加辉煌的篇章。
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我们一家,正是用笔墨、足迹与书页,诠释着这份沉甸甸的爱。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5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