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智库 > 正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

——论郑板桥的美学思想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刘广才 2022-10-17 15:26

“诗书画”三绝奇才郑板桥先生,很注重自已的艺术风格的创立。他说:“学者当自树其帜……切不可趋风气。”

image.png

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作品容量的有限性,决定了“以少见多,以简见繁,以部分见全体,以个别见一般”,历来是创造艺术美的重要法则,郑板桥有楹联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就说明了这一原则,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之增添了这种审美经验。

这一美学思想的确立,始于板桥先生在艺术实践中的揣摩。他曾经把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绘画成就和声望做过一番比较,在人品志节、艺术成就上,这两位遗民大师不相上下;但是在声望上,石涛却似乎远不如八大。板桥认为这是“博”与“专”的缘故。因为一者,“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二者,八大无二名,石涛则别号太多。于是,石涛的“多”明显逊于八大的“少”。对此,板桥的结论是:“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吾不能从石公矣!”

image.png

板桥先生努力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并且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探索。他画兰竹,往往整个画面只有几竿竹,几丛兰,但却疏密有致,形神兼备。他曾在一幅画上画了一枝竹、十五片叶,题诗云:“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另一幅竹画的题诗云:“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他曾在《题画》中诚恳地叙说了自己的探索过程: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简练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此幅得简字诀。

开始是片面地理解和追求艺术的单纯性,后来又片面地理解和追求艺术的完整性。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之后,才能由繁入简,才悟得“简字诀”。意高才能笔减,意新才能语工,这是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的标志。板桥先生为了达到这个境地,“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苦心孤诣,意匠独造。一幅《竹石图》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正是先生的甘苦之言。

image.png

板桥先生不仅绘画求简,而且作文求精,读书求精。他对自己的诗词、家书也是精选细筛,除去“平日无聊应酬之作”,然后才入集刻板。先生认为“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如著名的《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1729),“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1743)才付梓。《板桥自序》云:“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先生认为好作品要精读,一般作品则只须略读:“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那些不好的作品如“小说家言”“传奇恶曲”、“打油诗词”,“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则要弃之不读。

板桥先生还认识到,简之所以能胜繁,是因为简而精,“形”虽简而“神”足,虽简但抓住了本质。如果片面求简,但达不到精,抓不住神,则反而不好。他批评《新唐书》“简而枯”,《五代史》亦有太简之病。

郑板桥先生把艺术和时代、社会、人民联系在一起,去干预生活,评议现实,抒发情怀,诗词书画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是与他的进步的文艺指导思想分不开的。这些文艺思想和主张不仅在当时思想界和艺术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扬州八怪”画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嘉惠后世,影响深远。研究板桥先生的文艺思想,对于研究他的书法、绘画和诗词都是十分必要的。

梦醒扬州一酒瓢,月明何处玉人箫?竹枝词好凭谁赏?绝世风流郑板桥。

——董耻夫《扬州竹枝词》

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人物。无疑,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作者系苏州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板桥传人)

【责编 李媛】

便觉春风扑面来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1-13

娄贵山:中国华北虎刍谈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5-18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5-1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