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理论  > 正文

心中有静气 冷眼量风物 ——著名作家杜卫东印象

2020-12-29 13:49

上世纪80年代末,初夏时节的一天,曾为部队战友和小说作家的时明兄打来电话,说有位朋友请我们看演出,约我同去。

那是一个温馨而恬静的傍晚。晚霞正被夕阳涂抹成酱紫颜色,鸣啭在绿荫的鸟儿们也渐渐收腔。当我们相约到了剧场门口,只见台阶上正站着一位青年,高高的个头,挺直的腰板,一身素洁装扮,英俊潇洒,好惹人眼。时明介绍,这就是邀我们来看演出的作家杜卫东。

初次相见,并未寒暄多少。可从此杜卫东这个名字、以及出自他笔下的一篇篇美文佳作和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便不断来袭,让我学习,令人羡慕,不由肃然起敬,继而断断续续地对他特别关注起来。

为人:他诚信友善,低谷纳流

卫东也有一段当兵的经历,是被接兵首长看中的文艺兵。在4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不少亮点至今依然在卫东生命的角落里闪耀:他代表北京市朝阳区3000新兵在告别大会上发言;他第一次戴上领章帽徽时学着雷锋的样子在火车上做了一路好事,直到下火车了,还把一位年迈的农村老大娘护送出站外;为搞好文艺创作,他下到最艰苦的连队体验生活:打坑道、挑石头、出勤务、站岗、军训……半年后,当那个被山风和太阳濡染成黑小子的杜卫东重新回到宣传队时,他不但获得了领导和队友们的好评,而且也为他的文艺创作疏通了气道。

653065
1987年,任《追求》杂志副主编时,与主编林君雄一起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罗京采访

不久,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队里的好评,而且还变成铅字,登上了《吉林文艺》《江城晚报》等报刊。卫东说,我这一生也许会忘记很多,但当兵时所经历的许多事却是铭记在心的,因为“如果没有那一段岁月,我的生命肯定不会有现在的厚重,也不会取得后来的成绩”。当然,卫东更不会忘记的是那些从创作到生活给过他帮助的部队领导和战友。

卫东的朋友的确很多,有名震文坛的知名作家,有正值旺年的后生晚辈,也有普普通通的市民百姓。他生性不忮不求,历来不攀不附,完全由自己的喜好交友,凭真诚朴实为人,在文学界口碑颇佳。文坛大腕蒋子龙曾经有言:杜卫东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人;结识卫东30年之久的古诗词作家朱小平侃侃而谈:当年卫东大觥畅饮,极有豪气,而今戒酒烹茶,鼓吹养生,不过,情怀依旧,风采依然;程树榛、柳萌等老作家说起卫东更是赞不绝口:卫东是一个纯粹的人。勤奋,高产;待人接物温厚、真诚;他乐于扶持成长中的年轻人,更不忘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同志。

了解卫东的人知道,他的悲悯情怀、普世心境的确很“严重”。

行走在路上,只要碰上有乞求的老人或孩子,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的老同事毛成骅先生曾经讲述,为拍摄《小说选刊》生存状态的系列封面,他们曾“闯进”了一个都市的角落,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正值元宵节,几十人拥挤在一处等待拆迁、肮脏、且很狭窄的荒院里,正架锅煮粥。他们中有流浪者,有乞讨人,还有的是来京上访的,大多是老人,有的还带着孩子。卫东看不下去了,立即泪流满面地转身离去。开始成骅以为卫东是怕刺激要离开这里了,没想到卫东却进了一家超市,买了一大堆挂面、元宵和爆竹,立即送到那荒院里,交给那些“煮粥”的人们。临走又把身上仅剩的三百块钱留给了他们。

卫东喜欢孩子,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早日成婚生子,自己也享享天伦之乐。可儿子有儿子的事业,有自己的主见,父命难从,导致卫东见了街上的小孩儿就想多看几眼,甚至情不自禁中想抱一抱。就为这,卫东还闹出个笑话。一天上午,卫东如往常一样出去跑步锻炼。在小区门口,见有个十一二岁的男孩也在那里蹦蹦跳跳地锻炼。卫东便问:是锻炼身体吗?走,跟我去跑步吧。孩子毫不犹豫地就跟卫东一起跑步走了。大约20多分钟后,卫东和那孩子又一同跑步回来,刚到小区门口,便立即被警察拦住,且再三盘问。原来,当时那孩子的妈妈进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后,发现儿子不见了,便着急起来。有看见的人告诉她,孩子是跟一个男人走的。儿子会不会被人拐了?担心的妈妈便立即报警,所以就有了卫东被再三盘问、直至警察在网上查证后,方解除误会的一幕。

在我和卫东交往的近三十年里,深知他为人的厚道与做事的周密。十年前我曾奉命去沙特北方省采访过一个按合同在建的水泥项目,回来后写了一篇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我的短板,很难说能写好。发表后我想请卫东这位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大家点评一二,以便从中受益。卫东满口答应,不到半个月,竟写成一篇3000字的评论。不久,该文就在《文艺报》予以刊出,并且得到了朋友们的好评。

为文:他尚美求道,多路亮剑

杜卫东的勤奋、才气,很多方面体现在他的文学写作上。自19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有500多万字面世,结集出版30多部著作,有不少文章还被收进了中学生语文课本和语文阅读教材等,被选入“年选”和各种选本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熟悉卫东的人知道,35岁前他就出版了《青春的思索与追求》《走出人生的梦境》等多部杂文著作;他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外交部里的小字辈》《京都女警》《中国的恋爱角》《都市里的保姆世界》《第三者启示录》《中国人口大浪潮》《北京城里的“吉普赛人” 》《昨夜星辰——当代青年自杀备忘录》《洋行里的中国女雇员》《世纪之泣——艾滋病的现状、未来与思考》等,也是相继生成在我国改革开发初期。由此,可见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敏感、观察的细致与思索的宽度及深度。秦牧、于浩成、林非等著名专家和学者对卫东的作品都有过很高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从宏观性与历史性的高度,对社会变革中的阵痛、矛盾、变异予以把握,使作品具有丰厚的思想容量和信息量。对笔下的问题、事件及人物持一种冷峻的审视态度,不乏新颖独到的议论和启人心扉的见解。

读卫东作品不难看出,卫东是一个热爱生活、忠实于感情的人,他的作品,无论是犀利的杂文还是精美的散文随笔,细品都能看到当代社会“生活”赐予他的挥之不去的影子。比如有一段时间,他在街上晨跑,见一白衣女孩总是冲他微笑,于是就有了散文《永远的微笑》;再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他原想把自己只有4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改造一下,使其能像个“家”的样子。第二天装修队就要进家来了,傍晚时分,无意中他听到了阳台上的鸟鸣。寻声望去,见一只灰黑色的鸽子正卧在一块木板下孵蛋,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珍爱生命,取消装修!于是《明天不封阳台》便很快流出笔端。后来,这篇承载着卫东一片爱心的美文还被选入苏教版的中学语文课本。

说起卫东的小说创作,除了他的一些短篇之外,早些年就有《吐火女神》(即《右边一步是地狱》)出版后3个月就再次印刷、发行量颇为可观的记录,但最绕不开的还是他退休后创作出版的70多万字的长篇巨制《江河水》(与人合作)。这是一部激荡着“伟大心灵回响”的工业题材小说,是由卫东在职期间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衍化而来。小说通过江东港起落兴衰的命运,塑造出一批踏平陷阱、勇于探索、追求理想之光的时代人物,为喧嚣的尘世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卫东曾说,报告文学的属性无法释放他心中的压抑,或许只有小说才能实现他的心志。据悉,《江河水》已经被影视界看好,眼下正由卫东亲自操刀,一部40集的电视连续剧,也许过不了太久,就会与观众见面了。

为事:他倾心尽力,力求完美

卫东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甘为人梯、为人做嫁衣的编辑工作才是他的正事。卫东这话并非谦词,除写作之外,他做的“正事”的确很有成色。从部队复员后,卫东先是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因为发表的几篇文章的缘故,他被慧眼识珠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看中,由此走上了与文字为伍的行当。在他近40年的编辑生涯中,他编发过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扶持过不少青年才俊。

还在他任《追求》杂志副主编期间,一天,一位青年拿来一摞诗稿给他看。明心慧眼的卫东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位年轻作者的创作前景,立即选了一组诗歌在《追求》杂志予以推出。情况果然如卫东所料,诗歌发表后,受到了全国大中学生的热捧,因此这青年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他就是人们所熟悉、已逝的著名诗人汪国真。

卫东主编杂志期间,认稿不认人,一些很有名气的作家“遭遇”过他的退稿,一时曾有人说他有点不近人情,但卫东热爱每一个文字,他的编辑水平却是被充分肯定的。一天,著名军旅作家权延赤拿着一摞书稿到杂志社找到杜卫东,说一家出版社已经决定要出版他新写的书,希望时任杂志社副主编的杜卫东能选发部分章节。卫东看了下目录,又看看《卫士长答作家二十问》书名,觉得书名欠妥。你说叫什么好呢?卫东想了想,马上回答老权,就叫《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二天一大早,权延赤就给卫东打来电话,说出版社非常满意这个标题。《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很快就出版了,发行量一版再版,盗版的更是不计其数。从此,权延赤这个名字也走进了广大读者的视野。

私下曾有人说,杜卫东办杂志很有一套,他办一个火一个,发行量都有明显增长。在《人民文学》任副社长期间,他曾兼任《中国校园文学》社长。在任几年,经过和大家一起“辛勤”耕耘,杂志知名度、发行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到《小说选刊》任主编时,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更是令人“想不到”。他曾把杂志封面一改延续多年的老模样,用农民工、用小孩子、用普通人的影像替代;也曾把一篇被漏掉的稿子重新拣回、编发,而且作为头题刊出,结果大受普通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立刻改观。记得一次会议上,卫东发言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要贴着地面行走。事后不曾和卫东探讨过此话题,他所主编过的杂志都有令人称道的“曾经”,这是否与他“贴着地面行走”的文化理念有关,尚不得而知。

正当写作本文期间,朋友曹怀新转来一篇关于“为什么要提升意识能量”的文章。作者是位经济学家、法学博士。他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大意识,即高等意识。所以人才有了高等意识与低等意识之距离:一种是以超越他人为荣为兴,往往满足于微不足道的奖赏;一种则是以助人为荣为幸,心平气静地面对风情万物。纵观卫东的人生阅历,显然他是一个把财富、名誉、成就置于末位的人。正是他内心的一种平静,即便有雷有雨,也会把它化作唤醒沉睡的春雷和滋润干涸的春雨。

653064

张庆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有多件作品被文摘类报刊转载,并入选数百种图书,或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国外。《峭壁上那棵酸枣树》《海边,望着浪花》《起点》《面对草地》《坝上月》等数十件诗文作品分别入选初中、高中学生升学教材等。出版诗集、散文集、儿歌集《灵笛》《写作没有技巧》等文学专著十余部。

(2017.09.01 第17期)


中国虎研究|娄贵山:中国虎的故乡在河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6-24

中华汉字书法的审美趣味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10-29

​ 国画竹之礼赞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4-22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