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理论  > 正文

中国虎研究|娄贵山:中国虎的故乡在河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娄贵山 2024-06-24 09:37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

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彩章耀朝日,牙爪雄武臣。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振。

—唐代储光羲《猛虎词》节选

壮哉此猛虎,独立无伴侣。

猛虎出林北,饮啄遗清渚。

—唐代贾岛《猛虎》节选

上面节选的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和贾岛写虎的诗词,其中储光羲的《猛虎词》言明:老虎不吃人。贾岛的《猛虎》表示,虎是单居独行非群居动物。

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颂虎的诗篇。他们所写的虎,皆为源于河洛地区的中国土生土长的虎种。古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老虎威猛、力量和独立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古人一直喜欢老虎。每至除夕,人们都会在大门上贴张新的画有老虎的年画。东汉《风俗通仪》引《黄帝书》记载:“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冀以御凶也。”

古人认为,虎是山中下来的“神兽”。虎在生活里,是镇宅神虎。年年有虎门,灾祸不会进家门。

乃至现代,民间一些地方,每当过年过节,尤其是小孩生日的时候,长辈就会送虎头帽、虎头鞋,他们相信这样能保护小孩不受鬼怪侵扰、健康成长。

历代很多画家也热衷于画虎。其中著名的画虎高手有明代的唐寅(唐伯虎)和近代的张善孖和张大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很多关于老虎的寓意,人们也把老虎放在非常神圣的位置。

画虎作品以工笔画为主,形式多样,神态兼备。它表现出独立自主、勇猛霸气、雄浑江山、王者风范,深受人们喜爱。 上山虎和下山虎是常见的风水画。上山虎平时仰望月亮,点缀着松枝和明月,宁静而深远,寓意和平与安全。挂在室内侧墙上,逐步上升。下山老虎经常与雪景和岩石搭配,以凸显老虎的力量。它是用来保护房子不受邪灵侵扰的。它应该挂在前门的墙上,用它凶猛的气势来镇压入侵的邪灵。无论是上山虎还是下山虎,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悬挂,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自己的价值。

《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虎为百兽之王,人为万物灵长。《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老虎威风、矫健的形象让人敬畏又崇拜。老虎是地球陆地上最为强悍的肉食动物,站在地球自然界生物链的顶端。

老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可谓源远流长。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距今大约200多万年前,中国的老虎就在河洛地区渑池一带繁衍生息,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曾经遍布中华大地,《盛京通志》记载虎“诸山皆有之”。出土于渑池中国最早的虎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虎”或“天下第一虎”(本文中的“天下”泛指中国,并非全世界,下同)”。

虎的形象在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广受人们崇拜并敬畏赞誉的对象。

那么,什么是中国虎?河洛地区的虎是什么虎?中国虎的故乡是否在河洛地区?古代河洛地区虎的分布和保护情况如何?等等,诸如此类若干问题,本文将探究解读。

一、何为中国虎

老虎和中国的缘分远不局限于5000年的文明史。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中国老虎的祖先华北虎就在华北区域河洛地区存在了。

洛河古代叫洛水。这也是洛阳名字的由来,古代地理起名中,定义山南水北为阳。所以洛阳在洛水的北岸而故名。

历史上,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并称。意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古代所称“中国”“天下之中”“中土”“土中”。《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长期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最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化之根。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1904年考古学家在河洛地区的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考古学家还在距离仰韶文化遗址附近出土了最早的中国虎化石,被定名为华北虎,亦称中国虎。

渑池虎化石是目前已知猫科豹属动物(包括灭绝和现存类群)中最原始的。中国的老虎在200多万年前就生活在华北区域黄河中游的河洛地区。

通过溯本正源人们会发现,原来年代最早的中国虎是华北虎,目前我们在动物园或繁育基地看到的“华南虎”原来是华北虎。

历史上,“华南虎”是华北虎分布于南方的一支虎群。“华南虎”源于华北虎,是华北虎后裔。所以,“华南虎”属于华北虎亚种。这一说法是有历史科学依据的。

世界上的老虎全部分布于亚洲,它们其实都是一个物种。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种,相互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中国虎是已知世界上老虎的4个史前亚种之一。

华北虎体魄雄健,色泽美丽,是中国唯一特有的虎亚种。华北虎之所以又叫中国虎,是因为在虎的亚种中只有华北虎是中国特有的,因此,又被称为中国虎。

华北虎是中国生肖虎的原型。据文献记载,“生肖”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有记载。十二生肖中,既有家中饲养的“六畜”——牛、马、羊、鸡、狗、猪,也有常见的野生动物——鼠、虎、兔、蛇、猴,还有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因此,当时中国常见的华北虎,就是生肖虎的原型。

在几千年的范畴内,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过4个老虎的亚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本土虎华北虎(包括华北虎的一个分支华南虎群和华北虎的另一个分支新疆虎群),外来虎有东三省的西伯利亚虎(东北虎、韩国虎、朝鲜虎)、西藏墨脱的孟加拉虎以及西南地区的印度支那虎。考虑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是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区域中原河洛文化,从上面几种虎的分布和常见程度看,中国本土华北虎无疑是生肖虎的原型。

中国虎文化里的老虎,就是指的华北虎。中国人一直与虎打了几千年的交道,中华古代文明的宝库中,不知道给人们留下了多少虎的印记,虎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在古人心中,虎是最强有力的猛兽,甚至能和至尊神兽龙相提并论。人们对虎的敬畏、喜爱和羡慕的各种感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虎文化。

现代科学验证,老虎等物种自古有之,从未发生本质突变,人类发现不同的虎亚种认知时间早晚不一。不同区域的老虎大小、毛色和习性会有差异,但大同小异,老虎并不会自然产生“进化”发生本质演变。所谓的“进化论”,其实都不过是英国人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学说”伪科学荒唐谬论的翻版。

动物园圈养的老虎,历来也没有听说过演变成了另一个新的物种,其它动物也是如此,除非人为注入了新的变异基因。

毋庸置疑,老虎和人类一样,可以迁徙到不同地区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是,通过历史资料考证,由于中国虎生存区域的领地特殊性,局限于国内各地的区域间流动,历史上中国虎最远到达新疆塔里木盆地,并没有跨越国界进入到其它国家的确切例证。

然而,有俄罗斯专家认为,世上的老虎均是起源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虎是所有老虎的祖先。

受俄罗斯的影响,有些中国专家也据此想当然的认为,世界上的老虎都是起源于中国,所到之处就演变为新的亚种,最终遍布了整个亚洲:中国虎到了亚洲不同区域就分别演变为马来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里海虎、瓜哇虎以及西伯利亚虎等新的虎亚种。此类论调,不是应有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众所周知,这些虎亚种本来就存在,它们自古繁衍生息于亚洲不同地域,绝不是任何虎种可以演变进化的结果。

我们认为,中国虎化石的首次发掘地在华北区域河洛地区,科学的命名应是华北虎,又称中国虎。华北虎亚种是中国唯一的虎亚种,曾遍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虽然扩散到南方的华北虎习惯上称为华南虎群,迁移到新疆的华北虎亦称为新疆虎群,但它们本质上仍然属于华北虎亚种,统称为华北虎或中国虎。

二、中国虎的故乡在河洛地区

考古化石证据告诉我们,华北虎,就是中国虎,作为生活在中国虎的首次发现地河洛地区---中国孓遗种群,保留了中国虎更多的原始头骨特征,中国虎的故乡在河洛。

关于中国虎的起源地,动物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在中国已经发现的老虎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出土于华北区域河洛地区的渑池。

中国虎正是以河洛地区渑池为起点,逐步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区域。现在就让我们将那些破碎的化石证据串联起来,重新寻觅中国虎的历史踪迹。

1904年,考古学家在河洛地区渑池庄子村兰沟第39地点(一说38地点)进行发掘,出土了已知年代最早的中国虎化石。这些标本保存较为完好,它们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

同年,美国博物分类学家布拉斯根据渑池兰沟出土的老虎头骨及下牙床化石,经研究鉴定认为,早在距今约258-215万年前的远古时期,这片区域就有老虎活动。鉴于历史上渑池位于华北区域河洛地区,布拉斯依照最早发现地点区域命名的国际惯例,当时就命名为“华北虎”,又称“中华虎”。

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研究渑池的这个头骨化石后认为,这件头骨尺寸与美洲豹相等,显然应该与虎豹归为同类,其形态特征又不属于豹,更似猫,便将其称为“古中华猫”。后来,师丹斯基通过详细的比较骨骼学解析,发现渑池虎颚骨化石具有大量的现生虎的骨学特征,又将其称为“中国祖虎”。

后来,有中国学者认为,渑池化石与现有中国虎有很多类似的形态特征,将其归入到豹属猫科,改称为“古中华虎”。

1967年,德国猫科动物专家亨默尔教授在研究渑池虎化石后得出了极为可信的结论:最原始的骨化石证明了这种虎可能是中国老虎的始祖。它的特征都和现代的老虎最接近。因此,中国华北的老虎应为一个亚种。

1987年,亨默尔又在他的论文《虎的发展史》中认为,这是关于早期虎的历史最完整、最重要的化石,其年代为更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

中国虎最早发现于河洛地区渑池境内,距离仰韶遗址很近,其标本保存较完好,包括头骨、下颌骨和寰椎,是目前仅有的一处中国史前最完整的老虎化石。老虎生活在林地环境,主要以伏击方式狩猎,当时的老虎生存环境更加开阔,追袭猎物的频率相对更高。

河洛地区的渑池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和人类远祖发源地。中国虎的祖先华北虎化石在此发现,对重新确立华北虎(中国虎)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1959年,考古学家在距今7000-5000年的陕西宝鸡福临堡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有现代秦岭虎的破碎上颌骨。

196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了距今约110万年左右蓝田人遗址。该遗址中老虎化石(上颌和下颌)与蓝田猿人的头盖骨化石紧密连在一起。说明大约110万年左右蓝田猿人与华北虎就曾生活于陕西一带。

1933年,考古学家在发现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在不同地点还发现了多种动物化石,其中就有虎、熊等猛兽,年代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左右。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一块较为完整的老虎化石下颌骨。通过虎化石分析,形体特征与华北虎类似,只是个头略小,符合中国虎南小北大的体态特征,属于华北虎南方虎群。经研究鉴定确认,“河姆渡虎”大约生活于100万年前。

1866年,考古学家在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发现了距今已有70万年的老虎化石,俗称“万县虎”。根据推测,它的体重接近二百公斤,是典型的秦岭华北虎分布于四川的一支虎群。1670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撰文将万县虎描述为“东方虎”。1928年,澳大利亚学者丹斯基将万县虎化石科学地复原,称为猫属史前虎。1947年,美国科学家格兰阶等重申定名为豹属史前虎,又称为万县虎。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一座编号M45的古墓葬时,在人骨两侧发现了密集的蚌壳,这些蚌壳似乎不是随意丢弃,而是有意摆出某种图案。经过仔细清理之后,考古学家发现人骨右手侧的蚌壳被堆成了龙的形象,左手侧被摆成了虎的形象。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龙和虎的形象,属于仰韶文化遗物,距今6000多年。

2021年,考古学家在甘肃临夏盆地还出土了一个剑齿虎头骨化石。剑齿虎生活在大约1300万至533万年前中新世。但剑齿虎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老虎家族成员,剑齿虎与老虎没有任何传承关系。

此外,2004年,考古学家还在甘肃龙担村东坡发现了一种疑似老虎的古化石,专家将其命名为“龙担虎”。据研究,龙担虎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尽管龙担虎的体型与现今的美洲虎相仿,但它的上犬齿却异常长,甚至比美洲虎、豹子和狮子的上犬齿都要更长更大。值得注意的是,龙担虎的头骨形态显示出相对较长的和突出的肌肉,以及较少的圆顶额头,这些特征与现代的老虎不同,反而与剑齿虎更为相似。这种龙担虎与所有其它老虎有着显著的距离。它虽然不属于真正的老虎,但也揭示了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实质上,无论是剑齿虎还是龙担虎,都是曾经生存在地球自然界中的已经消失的两个不同动物,如果一定要将它们与老虎等动物牵强附会的联系起来,必然就误入了所谓“进化论”的怪圈。这里只是通过列举剑齿虎和龙担虎的例子,来论证各种动物都不存在进化之说,世间万物,天生如是。譬如,令人啼笑皆非的进化论者认为,人类也是其它物种进化而来的。这种人类进化论就有很多假说,诸如人是由猿、猴、猩猩或鱼类等等进化而来的。有史以来,有谁见到了猿、猴、猩猩或鱼这类物种演变成了人?进化论只是一个典型的诡辩假说,这种假说和巫术同出一辙,当他们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就杜撰一套歪门邪说蒙蔽公众,混淆视听。就如同目前中国虎最早的化石明明发掘于华北区域的河洛地区渑池一样,他们却指鹿为马,称其为“华南虎”云云。

事实证明,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虎起源地位于河洛地区的渑池。而渑池虎化石、宝鸡福临堡秦岭虎化石和蓝田虎化石的出土地皆在北纬35度线南北两侧和黄河的两端,这真实地表明中国虎是发源于黄河流域中部,与黄河文明和河洛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邱占祥教授认为:“渑池兰沟是古中华虎和古骆驼化石的首次发现地,经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认定,古中华虎或是现代虎的直系祖先。”

一般说来,科学研究都是随着工作方法的日益科学化、新样本的不断出现而得到校正的,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很显然,中国虎种发源于渑池的说法,已经越来越多得到国内外动物学者的认可。

尽管如此,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为华北虎正式正名,仍称其为“华南虎”。曾经主张中国虎起源于南方者竟然也跟随其后,辨称:渑池兰沟其实就是“华南虎”的起源地。

据资料分析,中国虎最初在河洛地区和陕西秦岭扎根。华北区域成为本土老虎分布的中心,然后向全国扩散,曾一度遍布整个中国。其中,部分北移华北湿地,分别向山西、山东、河北及北京一带辐射。西扩最远到达新疆,并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与气候。南下进发华南地区。这支华北虎迁徙到南方,直到成为那里的顶级掠食者。但无论怎样,华北地区发源地一带仍然由大部分虎群驻守居地安稳壮大,并有效抵御外来入侵的西伯利亚虎,并没有让其占领整片中华大地。

中国虎起源地问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作为任何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学术问题完全可以辩论,问题会越辩越明。

的确,曾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华南虎”是中国老虎的祖先。“华南虎”起源于中国南方,然后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扩散。而化石证据显示,“华南虎”最早出现于100万年前,华北虎起源于200多万年之前,“华南虎”与华北虎相差了100多万年。

中国虎起源证据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分子技术来帮忙了。2005年,相关人员通过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对不同虎亚种的ND5序列进行了测试,终于确认了中国虎于200万年前起源于河洛地区渑池,华北虎是中国虎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

据此,我们目前可以得出结论:华北区域河洛地区就是中国老虎的最早发现地,华北虎应是中国老虎的祖先而非世界上所有老虎的先祖。“华南虎”是华北虎后裔,是历史上由华北虎扩散到南方的一支虎群。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华南虎是华北虎后裔”的结论是在基于在中国已经发现的虎化石中,时代最早的渑池虎化石证据而得出的。如果另有新出土了的老虎化石标本得以验证“华南虎”早于华北虎存在,到时我们将会欣然接受新的论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下国内学术界还普遍认为,中国虎就是特指“华南虎”。这种观点在毫无确凿历史依据的情况下就下定论,是极为荒唐的怪论。

目前,已到了为华北虎亚种重新审视定位的时候了。我们认为,从现有文献依据而论,华北虎就是中国虎的唯一亚种。南方华南虎群及新疆虎群与华北虎同源,均属于华北虎亚种的重要分支。

 中国虎的起源地河洛地区渑池境内的山脉属于秦岭山系。遍布于秦岭山系的华北虎,又时常被称为“秦岭虎”。历史上,中国虎自起源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秦岭山系一直是中国华北虎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的河洛地区渑池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767南支为伏牛山。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三、河洛地区中国虎部分历史分布

历史上,不仅河洛地区的陕州渑池曾经是中国虎最早的发现地和主要栖息地,而且史上河洛区域的新安县、偃师、宜阳、卢氏、洛宁、孟津、巩义、栾川、嵩县、汝阳、伊川、荥阳、济源、潼关、华阴、汝颍及晋南一带等区域也都有中国虎分布。本文受篇幅所限,现择要列举于后。

(一)河洛地区陕州渑池和卢氏一带的中国虎

中外专家认为,“天下第一虎”是在河洛地区陕州渑池发现。经过中外动物学者不断地研究探索,中国虎起源于渑池的说法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中国虎起源于河洛地区的渑池,河洛地区历史上关于中国虎的记载比较丰富。其中有些事情在其它地方还极为少见。

1、河洛地区陕州渑池的中国虎

河洛地区渑池位于陕州地域,陕州古为虢国(西虢国),“虢”是个形声字,本义是老虎所抓画之迹。后有人理解为“持戈猎虎”或“徒手搏虎之意”。不论是哪个意思,都说明虢有那种“虎虎生威”之意。事实上,虢国这一支威武之师,为周朝统治四处征讨,没少出力。

渑池境内的山脉属于秦岭山系。秦岭在陕西与河南交界的河洛地区渑池处分为三支:崤山、熊耳山、伏牛山。

历史上,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都有老虎分布。有的老虎过境穿越崤渑古道,虽然并不伤人,但人类还是有些惧怕。当老虎出现在崤渑古道时,人们就不敢通行。

崤渑古道指新安到渑池的驿道,这里是洛阳通往长安驿道的枢纽。

《后汉书·刘昆传》曰:刘昆字桓公,光武时为弘农太守。先是,崤渑古道多虎,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帝闻而异之。后征为光禄勋,诏问昆曰:“前在江陵,返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顾命书诸策。

这里说的是东汉光武帝时,崤渑古道有老虎,道路有时不通。刘昆任弘农太守后,老虎渡黄河北走,古道复通。东汉弘农郡,辖新安、宜阳、渑池等县。这个记载,说明东汉初年,这个区域有老虎出没。

两汉时,河洛地区陕州区域及附近设弘农郡。据《后汉书》记载,崤山、渑池之间有虎。东汉初年,刘昆为弘农太守。刘昆为政时,推行仁政,人口增多。老虎为避免与人类发生冲突,纷纷背着虎仔北渡黄河,离开陕州,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了。

此事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著名画家朱端据此事画有《弘农渡虎图轴》,画面中正在泅渡的老虎半隐在水里,渐渐远去。身着红衣的刘昆骑在马上观看这一情景,周围的随从和百姓讶异而兴奋,指点着禀报。朱端的这幅《弘农渡虎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唐时,崤函古道人员流动频繁,关于虎的记载很少。宋之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和北移,金元明清之际,崤函古道已经变得比较荒凉,所以道路两边又有老虎出现。

朱自牧是金元时期人,大定初,路过崤函古道时写下《自鄜州罢任归宿渑池道中有虎》诗写人们畏惧老虎的情况表现得十分形象:“日落山空涧水哀,市门静闭防饥虎。……我来万里逐一官,安可不戒为汝脯。昼持弓矢夜枕戈,静匿儿童防笑语。白额将军莫笑人,世无刘琨当畏汝。”明朝时诗人王祎写《渑池县丞王侯驱虎歌》:“渑池之境最多虎,道路行人共愁苦。狂风吼怒振尘沙,落日惊魂惨烟雨。”地方史志也记载不少渑池一带老虎较多的事情。

明朝诗人王祎《渑池县丞王侯驱虎歌》诗中也记述了一个老虎离开渑池的事情。其中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渑池一带老虎变少了:"驿使邮夫中夜驰,耕农贾客凌晨聚。"邮差可以走夜路,商人百姓一早能出门相聚了。

老虎两次离开陕州,不为害陕州人。有专家认为可能因为实施“仁政”,经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多起来,老虎一时离去。

河洛地区陕州渑池区域是“天下第一虎”发现地,人与老虎的关系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方面。老虎两次离开陕州,不为害陕州人,反映了陕州人与老虎曾经有过“缘分”,也是值得称奇的事情。

2、河洛地区卢氏的中国虎

历史上,河洛地区陕州域内的卢氏也曾经是中国虎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卢氏人崇虎拜虎。

卢氏西接秦岭,秦岭过去多有老虎活动,卢氏也一样。甲骨文中,“卢”字的“虎”形象非常明确,“虎”形象才是“卢”字本源。深山出猛虎,古代的卢氏“四面尽高岗,孤城大麓藏”,过去多有老虎活动,这一点,从流传下来的地名上也可以看出。龙驹的前虎峪、后虎峪、东虎岭、西虎岭;横涧的老虎峪、老虎岔;双槐树的老虎沟;狮子坪的老虎荫、虎歇坪;官坡的虎啸沟等,都因老虎而命名。 

柳关是卢氏北通灵宝,东进洛阳,西出潼关的一条峡谷古道。史上柳关和虎啸沟、东虎岭、西虎岭、老虎峪、老虎岔、老虎沟等地常有老虎出没。清朝康熙年间,这一带的老虎超过百只。

 卢氏人民过去崇拜老虎,春秋时期的“古卢国”还将老虎作为图腾。图腾崇拜现象曾广泛存在于卢氏。

古代卢氏人崇拜老虎,视老虎为神兽。寄希望于虎的神灵保佑。过去卢氏县城南门外有一座“八腊庙”,供奉与农事活动有关的八位神仙。庙中供奉的第五位神就是“猫虎”,以求猫来捕鼠护田禾,虎来捕兽护农人。杜关街后半山崖上有一座药王庙,后墙画有一副老虎上山图,与药王同样享受香火祭祀;有的深山人家找一处石坎,供奉白虎大仙牌位。 过年贴春联,有不少人家爱贴“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的传统春联;习惯在屋里挂猛虎画,意在借老虎百兽之王的威风作为镇宅之神,以希求生活安宁。

3、洛阳周围的中国虎

古代洛阳东南的大石山(今万安山)和洛阳龙门山一带是史上河洛地区洛阳附近中国虎重要栖息地之一。河洛地区还是历史上最早圈养中国虎的地方,洛阳皇家御苑华林园曾连续几代圈养众多老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洛阳经乱后咏虎》中“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何意上东门,虎雏更长啸。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就描述了洛阳有虎啸之声,中原多虎。

《三国志·魏书·孙礼传》说:魏明帝在大石山狩猎,有一只老虎被追赶跑到他的车子旁,孙礼便扔掉鞭子下马,想挥剑斩杀老虎。魏明帝担心孙礼会有闪失,便立即令他重新上马。

孙礼,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历任河间郡丞、荥阳都尉及山阳、平原、平昌、琅琊、阳平各地太守,后入朝任尚书,为人刚毅而有勇略。

这只猛虎,被魏明帝的卫士们生擒,送到洛阳城北宣武场展览。

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中也有对洛阳老虎的描述,其中说到,汉武帝时期,一只老虎曾在京都洛阳大石山附近出没,被武帝亲自下诏,命宰杀兽医以治疗老虎的病。

古时洛阳以东的重要关隘虎牢关也因曾是周穆王圈养老虎的地方而得名。   

《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记载,周穆王打猎时,看见老虎在芦苇丛中出没,“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七萃之士”是王室的禁卫军,有勇有谋,随侍天子左右。他们抓住老虎,献给天子。天子命人把老虎圈养在了东虢,关老虎的地方遂得名“虎牢”。

虎牢关旧址,就位于东虢——洛阳东边的虢国(东虢)故地,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周公姬旦在“天下之中”营建洛邑,东虢、西虢像两道屏障,把守着洛邑的东、西大门。虎牢关所在的东虢,不但屯有重兵,还养了不少猛兽。    

有些古代帝王喜欢豢养猛兽。比如,魏明帝曹叡和北魏孝庄皇帝元子攸就有圈养老虎的嗜好。

魏明帝曹叡在汉魏洛阳故城内兴建皇家御苑——华林园,把猎捕的老虎关在华林园景阳山的笼子里,让都城洛阳的百姓参观。华林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圈养中国虎为主的大型动物园,华林园圈养老虎历经数代,直到北魏节闵帝元恭即位后被放虎归山。

北魏孝庄皇帝曾令各地官员捉老虎,献给华林园圈养。听说皇帝要进贡老虎,官员们都行动起来,让猎户捕捉的老虎送到各地官府,再由官员统一送往京城洛阳,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青睐,封官赏赐。

一时间,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及蒙古等地都将捕获的老虎向皇帝进贡被放到了华林园。园里除了老虎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珍稀动物。当时,老虎等动物都被关在笼子里免费供人观赏。

相传,西晋洛阳有一位来自天竺国(古印度)擅长分身术的高僧耆域,并且能驯服猛虎。

西晋光熙元年,耆域来到中国一路北行,途径伊河南岸的龙门山后准备过伊河。当时的伊河上没有大桥,人们想要过河都只能坐渡船。船工看到一个穿着破烂僧袍的和尚,再加上是一个番人,就死活不允许他上船。耆域也不勉强,只是笑了笑退到了岸边。可当渡船到了北岸的时候,船夫却发现,那个番人和尚已经站在渡口的岸边了。

离开渡口之后,耆域上到伊河北岸的龙门山顶打坐念佛后,准备下山继续北行。沿途的山路上,竟然有两只老虎,一大一小的老虎母子在睡觉,尽管老虎并没有伤人,但路人看到老虎的模样,还是觉得很吓人,过往的行人都匆匆远远绕道。

耆域却慢慢走过去,用手轻轻摸了摸老虎的额头,嘴里还念念有词,老虎当即就垂下双耳和尾巴,表现得非常温顺,尔后,大老虎背着小老虎,慢慢离开山路进了山林,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耆域来到了洛阳白马寺挂单。从此一边潜心修行,一边弘扬天竺佛理,很快就成了在洛阳一带颇有声望的高僧。

在洛阳北部的邙山翠云峰上,曾经有一只猛虎盘踞。耆域听闻后便来到了翠云峰,果然见到一只老虎正在捕食猪獾。耆域在不远处对老虎说道:“此处离城池太近,猛虎君长期在这里生存,恐怕会惊吓到百姓,劝君到黄河对岸人烟稀少的山林去,那里有汝君理想的领地,一定能捕食到更多的动物……”。耆域话音未落,这只老虎就缓步走到耆域跟前,趴在地上似乎在叩头作揖谢罪,然后,快速向孟津的黄河方向飞奔而去。据说,这只老虎曾经在大石山附近被人试图追捕未果,四处逃命辗转来到邙山上躲避,翠云峰一带是它的暂时栖息地。

老虎在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顶端,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老虎是百兽之王,史上老虎广泛分布于河洛地区,意味着这里当时生态环境良好,生存着庞大的野生动物王国以及它们赖以生活的森林草地等广袤茂盛的自然植被。

四、古代河洛地区对中国虎的保护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文献记载,如:《永语·典 礼》《国语·晋语》《永语·王制》《春秋左卷》 19 卷、《列子·黄帝篇》 等等都有大自然动植物生态平衡的论述。古代河洛地区亦重视老虎等野生动物的保护。

(一)北魏节闵帝颁布法令保护老虎等野生动物

洛阳皇家御苑华林园自魏明帝曹叡始建起,历经曹魏、西晋、直到北魏若干个朝代二百余年,华林园有景阳山、天渊池、九华台等景观,其中景阳山面积最大,景阳山内圈养了大量的老虎和若干珍稀动物。

北魏节闵帝元恭(498年-532年)即位后,得知华林园内圈养的老虎和其它野生动物后,立即颁布法令,将老虎等野生动物全部放归自然。法令说,把老虎等野生动物关在笼子里,是违背动物本性的,我们应该把它们都放到山林里。法令明确规定,自普泰元年(531年)起,禁止所有人猎捕和圈养老虎等大型野生动物,已经圈养的,全部放归山林。

自节闵帝颁布放归圈养动物的法令后,华林园的老虎等野生动物就被放归到洛阳的万安山、栾川倒回沟、陕州渑池的崤山、鲁山方山(天印山)、南阳九里山及山西太行山一带。

另外,节闵帝还诏令,将华林园改为华林太学馆。改建后的太学馆,成为自曹魏以来最大的国立最高学府,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太学生人数高达上万人。

北魏节闵帝在位期间,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规定在动物的繁殖期不准砍伐树木、不准割草、禁止打猎和下水捕鱼。当时人们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观意识非常强烈,无论官吏还是百姓,大都能够自觉遵守保护野生动物的规定。

节闵帝执政期间,还有两起有名的保护野生动物事件。晋阳霸主、军阀高欢不顾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动物繁殖期在太行山狩猎。还有一个农夫在鱼类繁殖期在洛水撒网捕鱼。

元恭知道这两件事情之后,丝毫没有顾及高欢的身份,明令直接把他的捕猎工具没收并终身不得狩猎。元恭亲自到捕鱼的农夫家要问个究竟,当时在屋外见到农夫时他正在晾晒渔网,当即令农夫自己把渔网割断扔掉,告诫农夫这种在鱼类繁殖期捕鱼的行为大不可取。同时还给他普及了一下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顺带还扼要讲解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当元恭后来了解到农夫的妻子因生育,母子营养不良,哺乳期亟待补充营养,农夫才不得已捕鱼后,便派人陆续送去了皇家御用的鸡蛋等物品,直到农夫的孩子满月为止。

元恭是北魏第十四任皇帝。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初袭爵广陵王,为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元恭性情稳重,为人正直。即位后改元“普泰”,改国号“魏”为“大魏”,废除税市及税盐之官,改进“牧官”制度,增设管理山泽鸟兽的职位,被称为“兽官”、“鸟官”和“渔官”。如果要追溯源头的话,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这样看来,“兽官”、“鸟官”、“渔官”就是中国第一批保护野生动物的官员。

元恭在位期间,下诏表明自己不称皇帝,只称帝。不得再称南朝萧梁政权为伪梁,并恢复两国往来。元恭为了避祸闭口不说话八年(《魏书》误作十二年),住在洛阳龙门龙华寺,与龙门山野生动植物为伴,不与官府交往,示意不再做官,并感悟到人性不如兽性。元恭曾赋诗曰:"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

建明二年(531年)二月,北魏第十三位皇帝元晔被废黜。国难当头,大厦将倾,元恭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于是元恭对外沉默了八年后,第一次对着外人开口说话:“天何言哉?”尔朱世隆等大臣见状大喜,遂拥立元恭为帝。国内士人和民众,都称他为“圣君”。后来,高欢凭借禅让之名,逼迫节闵帝让位于安定王元朗,年号中兴。中兴二年(532年)四月,高欢又以禅让为名废黜元朗,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孝武帝,年号太昌。高欢名为丞相,一直独揽大权。永熙三年,元修与高欢决裂,元修遂弃国出逃,北魏由此而分裂成东魏、西魏两国。高欢多次后悔没有让元恭继续做皇帝。据唐代《北史》记载,元恭在太昌元年五月丙申“遇弑殂于门下外省”,时年仅三十五岁。元恭死后葬于洛阳北魏帝陵区(今衡山路)。元恭安葬不久墓葬就被盗,不仅陵园被毁连棺材都没有了。

(二)晋代洛阳名士郭文与老虎保护

据《太平广记》和《晋书》记载,晋朝名士郭文,洛阳人(一说河内郡轵县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后裔,他出身于皇室,但却看破红尘,不愿意过奢华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在崤山一个神秘的洞府隐居,他喜欢与自然为伍,与动物为友,不问世事。

据传,太和真人曾降临到郭文的石洞,教给他“冲淡虚静,养真修性”的修道方法。学得仙道后,郭文更加潜心善性,隐遁不出,晋朝皇室的人都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郭文的生活非常简朴,他经常是穿着粗陋的裘衣和葛布头巾,不喝酒不吃肉,按距离挖开沟播种豆和麦,采摘竹叶和树木的果实,换回一些盐供给自己。郭文有了余粮,总是拿来救济一些没有饭吃的山民。有人送东西给他,他拿那些粗劣的,以示不违逆别人的好意而已。

郭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崤山一带,他身边经常跟着2只老虎。对郭文来说,老虎就像宠物一样,不但可以随便摸它的身躯,还可以像带着养的狗一样领着它们在野外活动。

据说有一次,郭文在山中遇到了1只被人打伤的母虎和2只小虎。母虎因为伤势过重不久就死去了,2只小虎无依无靠地哀鸣着。郭文见状十分同情,就把2只小虎带回了自己的洞府喂养它们。2只小虎渐渐长大,并对郭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其中1只小虎后来被人打死了,另一只小虎就成了郭文最忠实的伙伴。

曾经还有一次,有1只成年老虎张着大嘴来到他的洞府前,好像有什么事求他做。郭文仔细一看,发现老虎的喉咙里卡了一大块骨头,郭文就把手伸到虎的喉中,把骨头掏了出来。第二天,那只虎猎捕了一只野猪叼着来到洞府前献给郭文。从此这只大老虎也和那只小虎一样常常跟随在郭文身旁。

郭文将他这里有一只野猪的情况告诉附近的山民,让人们拿去卖了。野猪被卖之后,人们要分给郭文钱。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自己就会卖了野猪。我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的缘故。”人们听了,都感叹不已。

郭文还多次对山民们说,“保护老虎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野猪是破坏农作物的罪魁祸首,上天赐给老虎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野猪。所以,老虎也是守护庄家和保护我们人类的天神,不得挑衅和捕杀。杀害老虎就触犯了天条,人们的生存状态必然会遭受很大损失。”山民们非常赞同郭文的看法。其中一个猎户曾经认为,郭文养的小老虎长大后肯定会害人,因而就在郭文外出时趁机打死了一只小老虎。现在这个猎户后悔不已,表示以后不会在伤害老虎,也不再打猎了。

就这样,郭文的故事在民间传开了。晋惠帝司马衷听说后,几次派人召郭文进宫而他执意不去。后来,经过郭文的几个亲戚再三劝说,他终于来到洛阳晋朝皇宫,2只老虎也跟随其后。

晋惠帝问郭文用什么方术驯服了老虎,郭文回答说:“我只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而已。人没有害兽之心,兽也就不会有伤人之意,何必用什么方术呢?你抚爱老虎,老虎就追随你,老虎和老百姓是一样的,你虐待我,我就和你为仇,老百姓也就是老虎啊。治理百性和驯服猛虎,有什么不同呢?”

晋惠帝和诸大臣认为,郭文的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就想让他在朝里做官,但郭文推辞不干,但呈上了提前草拟的保护老虎等野生动物的想法建议,让晋惠帝和大臣们参考。尔后,郭文干脆辞别家乡和两只老虎一起去游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天下。

郭文带着2只老虎离开洛阳后,历经磨难,日夜兼程挑着担子一路歇脚时,逢人就谈保护老虎的好处,受到不少人赞许。当郭文走到余杭大辟山(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余杭镇西大涤山)时,他得知此地为道教第三十四洞天。《咸淳临安志》卷二十四《大涤山洞天》云:“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郭文觉得,大涤山不仅山水秀美,同时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胜地,先在这里安顿下来也挺好。从此,郭文又在大涤山与虎为伴开始了隐居生活。

适逢江浙一带战乱并有猎虎行动,又有3只老虎逃到郭文这里避难,郭文见势不妙,就又带着全部5只老虎逃往南方。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叫温峤的道士,温峤对郭文十分敬佩,并邀请他一起去南海(今海南岛)修炼。郭文答应了,并与老虎一起乘船南下。不久,他们就到了南海岛上,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道观。

郭文在南海继续与老虎为伴,并传授道法。老虎最后繁殖到20多只,郭文就把它们全部放归到了海南岛西部的霸王岭山脉,继续繁衍生息。郭文认为,过去一直带着老虎,主要是为了防止内地有人猎虎,而不得已和老虎生活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老虎。如今,海南的霸王岭山林密布,动物资源丰富,是猛虎的好去处。人类很少在这里活动,对于老虎来说就相对安全,不必担心人为猎捕,毕竟回归自然才是老虎的最终归宿。

297年5月17日,郭文在海南圆寂得道仙去,时年整整100岁。温峤为他安葬于霸王岭下,并立碑纪念。  

晋惠帝得知郭文圆寂的消息后,在洛阳华阳宫特设空灵堂,将之前郭文曾呈上的保护老虎等动物手稿,放在郭文的灵位前,晋惠帝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吊孝祭奠三日。

与此同时,为了完成郭文的意愿,特意将郭文之前呈上的老虎等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文稿修订后,下诏令昭示天下,自297年6月1日起,除野猪和狗熊外,禁止猎捕老虎等一切猛兽。

这个诏令,除了限制狩猎老虎等野生动物的种类之外,还禁止捕获任何野生动物幼崽或怀孕母兽,以维持生物繁衍和生态平衡。维护动物的生育“禁屠杀含孕,以为永制”。“……孕育者不得牧鷇卵鱼不长尺不得取,犬豕不期年不得食……富国利民之道也。”

另外,诏令还参照天竺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先例,为了维持生态平衡而禁止捕捞生物链中某些生物以及过度狩猎的禁令内容,如“诸取虾蟹蚬蛤之类,悉令停断,唯听捕鱼。”“顺时畋猎,而从官杀获过度,既殚禽兽,乖不合围之义。其敕从官及典围将校,自今已后,不听滥杀。其畋获皮肉,别自颁赍。”等。

晋朝的诏令对当时野生动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也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保持生态平衡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体现。

此外,在郭文圆寂一周年之际,西晋王朝在洛阳华阳宫皇宫大殿前,安放了一尊巨大的郭文牵手猛虎的石雕像,永恒纪念郭文为保护老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三)河洛地区及全国中国虎的消亡

在中国虎文化当中,老虎象征着王,中国汉子的王字就是因为老虎头上花纹的形状而来的,自从中国有了汉字,虎字就出现在了甲骨文当中。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明白,虎字在甲骨文当中画的就是一只老虎。

中国虎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猛兽。当然也可以说龙可能也是一个猛兽,但是它并不是现实当中的动物。中国虎也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唯一的虎亚种。河洛地区是中国虎的故乡,它曾经是遍布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百兽之王。

或许每个中国人从小都听过关于虎的传说,虎是一种神兽,有着未知无穷的力量。曾记否,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虎就像一个保护神,护佑人们安居乐业,好好生活,日日平安。

然而,对于命运多舛的山林之王老虎而言,神州大地已经没有了它们的立足之地。曾经在河洛地区繁衍出中国老虎的唯一亚种中国虎,一度广布全国。如今,不仅河洛地区没有一只中国虎了,在全中国,野外再也找不到一只本土老虎了。从古代诸如“有时咆哮啸一声,怒音十里秋风狂”到现代“老巴子来了”这样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诗经《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在大约250多万年前,中国虎和河洛人一样,生活在河洛大地。之后,它们从河洛出发,走向华夏四面八方,走遍全中国!就这样,中国虎开辟出了广阔的领地。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虎群。曾几何时,在河洛大地和整个华夏领土上,人类和野生中国虎群一起,与恶劣的环境斗争着,各自繁衍生息。200万年前河洛地区渑池的中国虎化石,是迄今为止发掘的最早的中国虎化石,中国虎由此扬名世界。

但今天,作为中国老虎的故乡河洛地区乃至全国,还能发现一只野生本土老虎吗?河洛人和全国人一样喜欢老虎,但在中国虎已野外灭绝的日子里,我们是否还需要怀念老虎并探讨它们消失的原因?答案是肯定的。

(四)试谈中国虎野外灭绝的原因

1、打虎运动导致中国虎野外绝迹

中国曾是老虎最多的国度,却也是野生虎损失尤为严重的国家。上世纪50年代早期,中国虎有4000多只,但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由于人们缺乏野生动物习性科学常识,中国虎这个古老的虎种因被错误的认为是害兽而遭到前所未有的大屠杀,导致中国本土虎野外团灭。

当时在中国,外来虎西伯利亚虎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本土中国虎被列为“四害”之首,除掉老虎就跟剿匪一样,甚至军民齐上阵,专门组织打虎队,向着中国虎“磨刀霍霍”,格杀勿论。

50年代初,中国虎起源地河洛地区还有老虎200多只。50年代中后期,万安山、崤山、熊耳山、小秦岭、伏牛山等地老虎消失。60年代,疑似河洛地区最后一只老虎在栾川倒回沟被孟州人“当代武松”何广位猎杀。据报道,何广位一生狩猎60多年,打死或活捉了7只华北虎(中国虎)、230多只华北豹、1000多只野猪和豺狼。

中国虎传统主要分布区域秦岭、太行山、石人山等地的老虎60年代消失。70年代,北部和西部的中国虎在野外相继灭绝,中国虎南方虎群也于80年代绝灭。

打虎运动,导致河洛地区这个孕育中国虎的摇篮成为这个物种的又一座新的坟墓。

人性不如兽性。野生中国虎之所以会灭绝,完全是我们人类造成的。它灭绝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肆意捕杀,再加之栖息地减少、食物锐减所致。

如今,为数不多的中国虎也只有在个别动物园中才能看时,它才终于成为了保护动物。这和前些年组织打虎队捕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摇头叹息,令人心酸。

很多时候,人们都仗着自己的科技优势而为所欲为,从来没有站在动物的立场去考虑事情。殊不知,人有悲欢离合,动物也是有感情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或许会蜕变的理智与宽容。前些年,人类破坏自然的事情无一不得到了相应的报应。因此,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也有必要考虑野生动物的生存处境,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不少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老虎除了威猛之外,还有同情心、悲悯心和仁爱的一面。老虎跟其它的一些猛兽比如狮子、豹子不一样,老虎都喜欢独居,独来独往,占有一片山林做百兽之王,其它大型猛兽不能够随意侵犯它的领地。

但是,老虎对进入它领地的那些老弱病残动物及小动物,它不像狮子、豹子那样赶尽杀绝。它只是象征性的把进入领地的动物赶走,只要离开它的领地,和它相安无事就可以了。这真的是展现了虎作为百兽之王,具有仁爱、同情心和悲悯心的一面。它真的是给所有的不如它的那些老弱病残动物,那些弱小的动物以生存和生命的尊严。这其实对我们人类都是一个示范教育。

若是人类再如此肆意妄为,或许下一个灭绝的物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2、老虎的经济价值有利可图

老虎的经济价值又使捕虎成为有利可图的活动。

“猎者得之(虎)售于市价最昂,其皮可为坐褥,骨可制药酒,治腰腿痛诸症最效。”

虎皮可能是最早用于交易的虎产品,虎皮花纹独特,幅张面大,皮毛细密而厚实,既漂亮,保暖性能又好,一向是制衣的上等原料,虎皮还可制作成各种地毯和挂饰等用品,犹以其不易猎得更彰显拥有者的尊贵地位。

《尔雅·释兽》郭璞注:“汉律:‘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汉朝朝廷用三千钱购老虎一头,可见虎是很贵重的物产。政府出高价来收购老虎是为何呢?极有可能是皇家对虎皮的需求,汉代皇家车马比较注重威仪,“以虎皮为轩”。皇帝的车驾以虎皮做帷幕,以显示皇家威严。到了元明以后,虎皮被视为皮毛中的珍品,元定折纳貂皮旧例,虎皮一张折五十张,金钱豹皮一张折四十张,熊皮一张折一十五张,土豹皮一张折一十张,鹿皮一张折七张。”从折貂皮数量来看,虎皮价值最昂。嘉靖十六年(1537年)修纂的《辽东志》卷三《兵食志·边略·抽分货物》中也记载,“貂皮一张银二分,豹皮一张银一钱,熊虎皮每张银三分”,从中明显可见虎皮与熊皮是价格最高的。清代,有的地区向朝廷进贡虎产品甚至形成定例:“每年随三次鹿差应进:虎皮三张、虎胫骨三副、虎威骨三副。”

虎骨是珍贵的中药材,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书中所载对虎骨的利用分为虎头骨、虎骨、虎屎中骨、虎骨酒方等。按照中医的理论,虎骨药性辛,微热,主要的功效包括祛风湿、散风寒、健筋骨,主治关节风痛、风寒湿痹、屈伸不利、四肢麻木、腰脚不遂等等,可谓灵丹妙药。

除此之外,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自然也缺少不了老虎。春秋战国时期,帝王祭祀宗庙,以鱼为祭祀珍品,虎、鹿肉脯则次之。到了汉代,祭祀宗庙已经把腌制的虎肉干,作为上乘美味了。至清代,虎与鹿、熊、野猪等野味皆列为贡品。据《黑图档》载,康、乾二帝东巡的膳食中,都有虎馔,而此时也出现了民间吃虎肉的现象,民国军阀张作霖就对虎颇感兴趣,每逢冬令,要从黑龙江、吉林送来一些虎肉,以飨帅府。当时的名厨赵连壁精烹的虎馔“虎肉烧鲜笋”、“虎肉丸子烧雪里蕻”、“姜丝虎肉炒鲜笋”、“虎肉炖萝卜块”等,为张作霖所喜。

到上世纪50--80年代,上述行为亦持续发生。到90年代甚至21世纪,还有专家呼吁开放虎制品贸易。

据2007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政策突变致惨淡经营 东北虎园养虎成“患” 》一文报道摘录如下:

东北虎林园的前身叫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由原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和原黑龙江外贸厅(现商务厅)在1986年合作建立。”中心总工程师刘丹告诉记者,“老虎浑身是宝。如果政策允许,死虎可以卖给科研机构,虎骨可以入药,虎皮也可以卖给收藏者。”王立刚介绍,“早些年,对人工圈养虎的贸易还没有完全禁止,老虎贸易市场广阔。”王立刚说,原省外贸厅将原来的一个野生动物饲养场提供给中心作为场地,除了保护、繁育、科研及野化训练目的之外,还准备待老虎达到一定数量后,开展国际国内活体贸易,并对死亡淘汰虎进行开发利用。那是一段让养虎人引以为豪的光辉岁月。黑龙江省工商银行每年都给300万贷款,以维持中心运转。到90年代初,中心已有近100只老虎。1993年,中心老虎贸易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然而,一纸禁令断了财路。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作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一的老虎,因列入该《公约》“附录一物种”,而被禁止贸易。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重申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一切贸易活动,取消其药用标准。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删去了“虎骨”这一项。老虎贸易瞬时成为泡影,政策之变让中心“骑虎难下”。从1993年起,王立刚每年都会就东北虎贸易开禁向国家林业局打报告,以争取让死亡、淘汰的老虎进入贸易市场,真正实现“以虎养虎”,但这些报告至今无一获批。王立刚只得将这些虎骨逐一封存在冷库中,等待有朝一日政策“解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认为,合理利用人工圈养虎种群,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和病患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积累资金,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主任张伟,多年来一直从事野生动物产业管理研究。他认为,对于库存、罚没的濒危物种,可以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价格(如拍卖)出售。这不但能解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有助于管理机构有效地监测市场动态。今年7月6日,哈尔滨召开了一个虎保护策略国际研讨会,虎骨贸易是否开禁成为会议的焦点。国内专家持赞成的观点较多,但国外的专家几乎都持反对意见。

3、无节制开垦与开发破坏了老虎的栖息地

人类在野生动物领地滥砍滥伐、开荒种田和无序的建设,破坏了老虎的栖息地,令老虎在中国的分布区域步步缩小。

在200多万年前,中国老虎的祖先在河洛地区渑池这片土地上就已存在。当时,这里曾经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温带原始森林,大片的森林和温带草原为老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的场所。

中国虎种群在河洛地区逐渐壮大,不仅它们在华北湿地和秦岭山脉不断扩散,最远到达了新疆。而且凭借高超的水性,在渡过黄河和长江之后,遍布了整个中国,在和各种动物的竞争过程当中,老虎占据了上风,成为中国大陆上真正食物链的最高层百兽之王。

当中国境内人口逐渐上升以后,中国虎终于遇到了它真正的天敌。就是曾经的王者,在人类面前也显得非常的渺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在不断的侵犯了老虎的生存的空间。我们知道,要想让一个国家或地区来承载一种大型食肉动物,它需要有大量的食草动物作为基础。而人类的活动不断侵袭了草原和森林,人类在不断的农耕过程当中,把草原和森林变成了农田,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老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没有了大量的食草动物提供食物,老虎的数量就会减少。

从历史记载当中,我们可以侧面的发现,曾经中国对于老虎这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好的,人与虎“井水不犯河水”。也就是说,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对老虎这个物种都没有巨大的威胁。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老虎这个物这在中国逐渐减少呢?

在自然界中,老虎需要较多的食草动物才能维持生存。而要维持较大数量的食草动物,就需要有较大的草原或森林。而这些都是没有人为干扰的。我们知道,野生动物,即便是食草动物,它不可能在人类生活的范围之内长期居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只有在像西藏的无人区,或者说在新疆的没有人烟的地方才会有大批的食草动物,比如藏羚羊、野牛、野羊等。作为野生动物,这些食草动物都会跟人类保持着较远的距离。那么,如果人类的活动范围在不不断的扩张当中,首先这些食草动物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因为人类的农耕行为,人类的建筑行为都会接近这些野生动物,而这些野生动物自然而然的就会保持和人类的距离。要不然就是退到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要不然就是逐渐的消失。那么,老虎也不例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太过庞大的人群。人类和野生动物可以保持着一个相对的距离。那时候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能够产生足够的食草动物,老虎的数量不会受什么影响。

但是,自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把从南美洲发现大量的高产作物,比如玉米、土豆、红薯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以后,中国的人口大幅增长。因为人口的增长,人类自然当然就侵入了本来属于老虎的领地,本来的草原森林被人类开发,用来作为农田或者城市的使用,这样就减少了自然环境当中食草动物的承载力,没有了足够的食草作物。作为食物链顶端的老虎的数量也逐步减少。

在1949年之后,中国的人口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通过地图我们就能够看到,在中国,曾经中国虎生活的地方,现在几乎很少找到成片的森林,更没有成片的草原,绝大多数地方都被用来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中国虎根本就没有能够生存的地方,其中不仅仅是没有栖息地,更重要的是中国虎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野生食物。一只老虎一年要吃掉20到30只的野猪或鹿。在中国哪儿可以找到这么多的食草动物给老虎吃啊。

中国野外中国虎已绝迹,但为了恢复野外中国虎,曾经有“拯救中国虎”计划,把几只动物园的中国虎送到了南非进行野生驯化。多年过去了,很多人希望这些老虎能够回到它们曾经的故乡。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繁殖了几十只老虎还在南非没有被接回来。其中有一些人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怎么才能够从曾经侵犯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的范围退出来,把这片土地还给他们,确保中国虎能够在这里生存。这对于已经被高度开发过的曾经的野生动物区域来讲,是非常难的。即使能够开辟出这样的一个中国虎国家公园,也是难上加难。

从发生在老虎身上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对于野生动物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大。有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人有有一种天生的骄傲,就好像作为天选之子,这个世界上所有其它的物种在我们面前都可以被征服,都可以被消灭。但是,相信任何一个物种对于人类,对于这个地球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或缺的。曾经的我们可能对于其它的物种来讲是一个灭绝者。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成为它们的保护者,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应该把曾经侵犯的领地再还给它们。如果有一天,这个地球上只有我们人类,而其它所有物种都被我们灭绝了的话,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孤单。

总之,分析中国虎野外灭绝的原因,打虎运动“除四害”几乎全部除掉;后来大炼钢铁毁了大片森林,野生虎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中国人对虎骨、虎皮、虎肉等的特殊钟爱,终于使中国虎这伟大的物种走上了不归路。

中国人的生活里,融进了对虎的思念。要说咱中国人与虎的关系,早已刻进图腾与信仰里了。可那些东西是虚的,形而上,有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寻到些许安慰与寄托呢?作为老虎的故乡,河洛大地离野生虎越来越远了。当野生虎离我们越来越远,远得甚至没了传说,我们就到动物园里看看圈养虎,安慰安慰自己吧。

(五)中国虎野外灭绝带来的恶果

中国虎灭绝的后果极为严重,人类难以弥补。

一个物种的消失意味着生物的多样性又一次减少,野外中国虎灭绝也会带来一系列“蝴蝶反应”。比如,当初强大的中国虎在森林之中能够猎杀野猪等动物,达到制约效果。而现在,野猪在森林之中已经没有了敌手,逐渐呈现出泛滥之势。

有人会认为,老虎的存在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反而会伤到人类。有人甚至认为,由于老虎太过于强大,可能会导致其它动物灭绝,老虎灭绝了对人类也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反而老虎灭绝了,后果很严重。

事实上,老虎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顶级捕食者,能够控制其它动物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老虎灭绝,本属于它们所捕食的动物数量会激增,导致其它物种的数量失控。这种情况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活。

中国虎种群野外灭绝后,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例如,目前部分地区野猪泛滥成灾,庄稼地被大面积毁坏,林木被摧毁等等,此种现象频繁发生。野猪是大型群居杂食性动物,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野猪的鼻子十分坚韧,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40-50千克的重物,或当作武器,破坏性特别大。野猪的繁殖能力比老虎强很多,孕期才4个月,一胎可以产出4-12头小仔,一年能生两胎。这样的繁殖率,即使人为按计划批量捕杀,也根本无法将野猪减少到合适的控制数量。

野猪的天敌主要是老虎,它是老虎的主要猎物,老虎会跟踪野猪群,逐一地袭击它们,此方法曾完全摧毁整群野猪。老虎也会时常瞄准目标,乘胜追击野猪,一般都会顺利得手。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捕杀老虎是错误的,这真是一个惨重的教训。如果有老虎存在,野猪要么被赶走,要么被吃掉,就不会那么多了。老虎对于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能够起到无可替代的显著作用。由于老虎繁殖速度比较慢,它们的数量有限,野外的猎物一般都够它们吃,只要人们不会到野外侵犯它们领地,就会相对安全。

对大自然的无知和过分索取,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愚弄和惩罚。

中国虎在野外被人类杀光后,各地野猪泛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仅从江西庐山一地村民的叙述,就足矣道出老虎消亡后给村民们带来的苦衷:野猪到地里吃庄稼,由于野猪成灾,不少人只好放弃耕种。

著名文史专家钱政先生在记述庐山村民近年来的庄稼耕种情况时说:

“在与村民们交谈过程中,他们对种下的稻谷、红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被成群野猪半夜下山偷吃搞得几乎没有收成而叫苦不迭。熊家和老人说:过去有老虎、豹子时野猪很少,现如今虎豹没有了,野猪多得没办法,又不准随意捕杀,晚上野猪就到地里吃庄稼。琚建璋老人谈到野猪时直摇头:我们潘家村由于野猪成灾,不少人只好放弃耕种,青壮年都出外谋生,村里仅剩几户人家的老人、孩子。这种野猪泛滥的情况在庐山脚下周边农村十分普遍”。

出现野猪恶性泛滥的情况,是由于过去长时间乱捕滥杀当地大型食肉动物,尤其是打虎运动造成生物链断掉一环的必然结果。野猪在中国没有竞争的物种而形成优势,容易在生态中形成单一物种,从而影响到生态的整体,破坏生物群体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

作者简介

娄贵山博士,IPA认证高级国际摄影师,世界摄影联盟“国际摄影十杰”,国际影艺联盟“金相机奖”获得者。联合国“国际和平艺术家”。同时也是作家、史学家、画家等。中国虎(华北虎)及其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学者。

现为中国摄影学会(PSC)、中国民俗摄影协会(CFPA)、英国皇家摄影学会(RPS)、国际摄影家联盟(GPU)、美国摄影学会(PSA)等会员。亚太影艺联盟(APPA)和亚太国际影艺学院(APIVAI)博学会士,四川美术学院、CCTV艺术名家等客座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中国民俗研究院院士等。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涉及绘画、摄影、文学创作,史学、动物学及民俗人文等研究,成绩斐然。早期绘画和摄影作品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多次获奖,同期还发表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散见于报章杂志,并有史学专著。

近年来,侧重于中国虎民俗文化、濒危动物研究及其摄影创作。在摄影艺术创作方面,拍摄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先后有700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获得金牌、银牌、铜牌及其它奖项。其中,2023年在国际摄影赛事中获得30余枚金牌。

在濒危动物和中国虎民俗文化研究方面,重新审视了中国虎种华北虎的亚种归属问题和中国虎民俗文化溯源,并有着独到的论述和见解。确立中国虎就是华北虎,华南虎是华北虎的一个重要分支的论断。历时六年,完成了长篇论著《中国虎文化研究初探》。

在濒危动物摄影方面,着重涉及中国虎(华北虎)摄影创作,是目前已知首位《中国虎》专题摄影创作者。《中国虎》作品获得国家版权局版权认证。这些作品颇受好评,在国内外展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其中,2022年获得“奥斯卡摄影金像奖”,2023年获得丝路影像博览会“全场最佳呈现奖”并入展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举办的国际摄影节,2024年获得“北京五棵松万达空间摄影艺术展”金奖及“世界摄影和平奖”等。

【责编 丁鹏】

中国虎研究|娄贵山:中国虎的故乡在河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6-24

中华汉字书法的审美趣味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10-29

​ 国画竹之礼赞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4-22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