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开元 |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神圣叙事

2023-10-26 10:11 作者:田开元 来源:中国舞蹈学编辑部 藏舞蹈学
大字号

收录情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收录集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收录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作者简介

田开元(1971 — ),本名田波,男,四川旺苍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族学学会、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等机构会员。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神圣叙事

田开元

摘要:《陇南羊皮扇鼓》是舞蹈学的第一手田野资料。流传于甘肃陇 南的羊皮扇鼓舞是端公做法事时所跳的巫舞,属于传统舞蹈类的省级“非 遗”,与藏族舞蹈同源。《陇南羊皮扇鼓》是端公的唱词,以这种唱词为核 心所跳的舞蹈是一种神圣叙事。动作是围绕唱词而展开的;仅靠动作,难 以展示厚重的文化内涵,难以体现舞者的精神境界。对唱词的跨学科研 究,有助于了解这种舞蹈的精神追求以及动作难以表达的很多东西,从而 更深刻地理解其神圣叙事。

关键词:传统舞蹈;陇南羊皮扇鼓舞;神圣叙事;中华民族;道统

Sacred Narrative of the Sheepskin Drum Like a Fan in the Longnan Area

Tian Kaiyuan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Beijing 101400 )

Abstract:A sheepskin drum like a fan in the Longnan area,is the first- hand field material of dance studies. A sheepskin drum like a fan spreads in the Longnan area,It is a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dance ,it is homologous with Tibetan dance. A sheepskin drum like a fan in the Longnan area,Gansu Province is the chant of Duan Gong,and the dance danced with this chant as the core is a sacred narrative. The movements are centered around the lyrics;it is difficult to display the heav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flect the spiritual realm of the dancers by the movements alone.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sung word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quest of this dance,as well as much of wha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by movement,and thus to understand its sacred narrative more deeply.

Key Words:Traditional dance;A sheepskin drum like a fan in the Longnan area;Sacred narrative;Chinese nation;Daotong

沈文辉先生,编著《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主编《甘肃张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丛书),为中国民间文艺增添了抢救性的两份文献。陇南在甘肃省东南部,张坝是陇南的一个古村落。两本书互为补充,前者以完整记录的方式展现后者的精神世界,后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前者的现实环境。沈文辉先生,是扎根乡土的甘肃汉子,第一本书是他耗时十几年的成果,让我得以坐享“研究陇南民间信仰、祭祀、口头文学、方言的最基础性资料”。

在后记里,作者说:“本人整理《武都羊皮扇鼓》后,又对西汉水上游西和县、礼县交汇地带几近灭绝的羊皮扇鼓及其唱词进行了调查采集,并做了原汁原味的记录。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西汉水上游与武都白龙江流域的羊皮扇鼓,无论是舞蹈的形式,还是唱词的内容,都差别较大,西汉水上游已经没有再现的场景和图片,而白龙江流域武都一带的许多村庄每年都在进行,且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还有比较完整的场景再现。”1

一、“羊皮扇鼓”是端公做法事的法器

流传于甘肃陇南的羊皮扇鼓舞,是端公做法事所跳的巫舞。“羊皮扇鼓是传神的主要法器。在整个过程中,羊皮扇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端公做法事的法器“羊皮扇鼓”是怎么来的呢?沈文辉先生认为有两种说法,分别跟瑶族、氐羌有关。

瑶族:“流传在陇南及其周边地区的羊皮鼓,也叫扇鼓,形状像蒲扇,用羊皮蒙制,鼓把上套有9个铁环,也叫‘三环九扣’。羊皮鼓敲打起来,声音清脆响亮,铁环发出‘唰唰’的响声。在陇南一带,关于羊皮鼓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时代,云南一带的瑶族中有个盘瓠王,因他的爱犬从疆场叼回敌将首级,他被高辛王封为护城大将,后又提升为南京十宝殿盘护王。一日,盘瓠王上山狩猎时,其爱犬不幸被山羊顶下山崖摔死,他即命兵卒将山羊捉回宰杀,剥皮蒙鼓,每日敲打,既泄心头之恨,也算是对爱犬的怀念。后因连年战乱,南方少数民族被迫迁徙西北,羊皮鼓随之传入陇南一带。”3

氐羌:“在很早以前,氐、羌民族是一家,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当时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各种经文和有关人间衣、食、住、行的所有学问传给后代,不分昼夜,花费了很多心血整理记录并保存在一卷卷桦树皮上。那一年的春天,祖师爷生怕这些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嚼吃后逃遁而去。等祖师爷回来收取经卷时,再也找不到经卷,急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说它看见一只山羊吃掉了经卷。从此以后,祖师爷便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要寻找到那只罪恶的山羊。后来,在金丝猴的帮助下,经历了千辛万苦,他找到了那只罪恶的山羊。祖师爷为了惩罚山羊,使它永世遭受氐、羌族后代的鞭笞,就把那只山羊宰了,吃了羊肉,用羊皮幔了一面鼓。每当祭祀山神和祖先的时候就一面敲羊皮扇鼓,一面口诵经文。祖师爷也不再把经文往桦树皮上写了,而是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再不使用文字。因此,氐、羌族至今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4

不少学者认为,牧羊之部称为羌,低地的农耕之羌称为氐,两者合称氐羌,又叫古羌,是华人的主源,是汉、藏、彝、畲、瑶、土家等族的先民。因此,发端于氐羌的“陇南羊皮扇鼓舞”与藏族舞蹈是同源异流的关系。盘瓠王,在《陇南羊皮扇鼓》前言里,写作“盘古王”。写为“盘瓠王”更准确些,盘瓠与盘古是两位神祇,不能混淆;并且,“南京十宝殿盘护王”的“盘护”可能是“盘瓠”的谐音汉译。盘瓠,是犬祖,是狗图腾的产物。对图腾祖先的崇拜盛行于神话时代,血缘祖先盛行于历史时代。因此,陇南羊皮扇鼓问世于中国的神话时代,即大禹之前的远古中国。高辛王,即汉文典籍里的高辛氏,高辛氏这一族出了个帝喾,是五帝之一,而五帝是“华夏族 -汉族”的祖先。因此,讲述陇南羊皮扇鼓起源的神话涉及的瑶族、氐羌在神话时代是血缘很近的亲族。

端公,当地俗称“师公子”,又叫师家,主要通过跳“陇南羊皮扇鼓舞”主持祭祀仪式,即做法事。端公的源头是巫、巫觋,后世统称巫师、祭司。“所有巫师也是知识分子的前身。”5因此,才有了《陇南羊皮扇鼓》这样高度文学化的唱词,修辞手法极为丰富,韵文为主,散文为辅,有些孝道故事甚至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咏唱。氐羌没有文字的神话,这是因为氐羌神话属于创世神话里的文化否定型神话,基诺族神话《阿嬷尧白》也有类似说法。

二、《陇南羊皮扇鼓》是祭祀用的神曲

端公做法事,一边跳羊皮扇鼓舞,一边又说又唱,他们口中的这一整套唱词,便是“神曲”,目的是“传神”。陇南羊皮扇鼓舞,是甘肃陇南的端公在做法事时所跳的巫舞,主要由主持祭祀的端公、随从、香案三方组成,而端公及其随从作为舞者,他们的法器(羊皮扇鼓)、动作、唱词、衣冠、表情影响着这种巫舞的表现力。这是以娱神为主、娱人为辅的神舞,即巫舞,以祭祀神明为目的,舞蹈狂野,唱词神圣。

端公做法事的唱词,即《陇南羊皮扇鼓》,是舞蹈学的第一手田野资料。以这种唱词为核心所跳的舞蹈是一种神圣叙事。动作是围绕唱词而展开的,很多东西动作难以表达,所以需要唱词来把它们唱出来,而只靠唱词,不借助法器(羊皮扇鼓)、动作、衣冠、香案这些因素,则难以宣泄那一股苍凉雄健的悲壮气;离开唱词,仅靠动作,难以展示厚重的文化内涵,难以体现跳舞者的精神境界,他们的心中不仅装着对天地、祖先以及神明的敬畏和感恩,还装着三皇五帝、天文地理、中华道统、五行八作、忠孝节义、风俗特产等等。因此,对唱词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种舞蹈的神圣叙事。

“民俗羊皮扇鼓的演唱本身就是陇南民间传神的一种载体和独特形式,它由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最后送神安神结束三天三夜全是传神的情节和仪式,是民间地地道道的神曲。”6“传神唱词也就是传神的神曲,是贯穿传神始终的重中之重,也是传神独具魅力流传至今的因素之一。其内容包罗万象,有天、地、君、亲、师、礼仪、道德、故事情节以及一些道教符咒。主要有叙述伏羲女娲造人的故事的,有叙述郑州儿的苦难岁月的,有叙述牡丹三姐苦难成长及由人到神过程的,有叙述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孝敬继母感动天地的,有叙述唐玄奘的苦难的,也有叙述二郎神等其他神灵的。从打路请神开始,到安神送神结束,里面包含着人的期待和对天、地、神、万物的崇拜和敬畏,还有很浓的神秘气息。整个神曲时而唱,时而说,有时边唱边说,尽管音乐韵律单调。”7

陇南羊皮扇鼓舞祭祀仪式的“传神”仪轨:“从第一天山上抬老爷开始算,一般每次都举行三天三夜。提前将师公请来,师公会准备剪纸或染纸,做一些前期工作。既定时间一到,便开坛请神。对家庭而言,有时也有些家庭因为曾遭祸事或者家人尤其是未成年孩子身体不好时曾许(拜)给某位方神,到时候也要传神还愿,这个时间较短,因人而定。在白龙江流域的武都、文县一带,一般由两到三位师父轮流传神。主要程式是在山神庙里续一晚上香火,请师父染(剪)纸(牛坛神都是染纸活),染好后设坛。栽幡杆、插馍馍后,师公就开始接神 —— 金龙万山、老爷,花儿道场、佳卯、打卦(上卦),接进神庙,晚八点开坛发马、发将军,打扫地路,打香头,直至送走老爷。次日早晨破剪,吃完早饭就发幡、设桥、交代幡,吃中午饭,起驾神、迎喜神、接神、避火神、接大神、打路、拜五方、染红伞、开山洒净,歇坛,按席坐,吃黑饭,接五岳、开前坛、采香、炕香、包香、卖香、游香、打香头、喝坛、安席、装礼货、盘香。开中坛、请神、安天地、接佛,门口点兵、转斗、禳旗。起后坛、砸三令牌、打阳卦、安方位。对话问点明官插三环、交愿、收兵、搬神、起神、倒幡、送客神、安主神,天明了给老爷嘱托善后事宜,头人造饭端酒,利私。”8

白龙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白龙江流域主要位于甘肃。三星堆位于嘉陵江西侧沱江流域的四川广汉,很多人认为三星堆是氐羌的遗存,而根据史诗《羌戈大战》的讲述,四川羌族是从甘肃乃至更远的西北迁徙过去的,现代的羌族是古代氐羌的一个分支,四川羌族奉大禹为神祖,大禹是五帝之末。因此,研究《陇南羊皮扇鼓》有助于三星堆探源,而《陇南羊皮扇鼓》讲述伏羲女娲造人时提到的“立眼人”会不会让人联想到拥有超长眼睛的三星堆青铜人呢?

三、“羊皮扇鼓”蕴含着部族起源

陇南,位于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东北方是甘肃的天水以及陕西的宝鸡,东南方是陕西的汉中,南方是大禹故里四川的北川。这片区域,正是华夏文明定型阶段的核心所在,是秦朝的发祥地,是汉族的发祥地,三皇五帝在那里披荆斩棘,刘邦在那里发迹并建立汉朝,从而让汉朝人被异邦人称作“汉人”,这便是“汉族”一词的源头;所以,《陇南羊皮扇鼓》必然遗存一些远古信息,蕴含着先民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中华探源。因为,创世神话是追溯天地万物起源的神圣叙事,而人类起源是其核心主题。

“兄妹两人要成亲,妹妹就给哥哥说,世上没有那番事,为啥兄妹二人要成亲?妹妹听,妹妹听,不是哥哥要连你成亲,眼看世间没有人,哥哥不做也不行。哥哥听,哥哥听,要得兄妹二人成了亲,我连东山接磨子,你连河里等磨子,齐对齐,口对口,兄妹二人成了亲。齐对齐,口对口,妹妹说不过哥哥了。哥哥听,哥哥听,要得兄妹二人成了亲,菜籽滚过花针眼,兄妹二人就成亲。妹妹东山撒菜籽,哥哥手拿花针儿,菜籽滚过花针眼,妹妹说不过哥哥了。兄妹二人成了亲,生下了一个软嘭嘭 9。这是生下的什么妖魔古怪精?这不是妖魔古怪精,把他打开看一下,里面将是一百人。八十八人他有姓,还有两个没有姓,把他丢到河里去,咕咚一声他响了,咕家咚家都有了。当前一日,一日当前,凡间听不见鸡娃儿叫,凡间听不着狗儿咬,凡间听不见人闹精。世上一层长腰人,长腰人儿那当好,立不起乾坤掌不起世界,把那层人儿收了吧!世了一层立眼人,晓得死来晓不得生,立眼人儿也当好,立不起乾坤掌不起世界,把那层人儿收了吧!世了一层走子人,走子人儿也当好。立不起乾坤掌不起世界,把那层人儿收了吧!世了一层指头人,指头人儿也当好,他连牛蹄窝窝取暖暖,高粱秆儿搭晾房,把那层人儿收了吧!世了一层斜眼人,斜眼人儿也当好,能立起乾坤掌得起世界,乾坤世界你立了,乾坤世界你坐了,斜眼人的心不足,立在天上还嫌低。”10

上面这段引文讲的是女娲造人,属于人类起源神话。最为奇特的,是这个引文的前半段很常见,而后半段,据我所知,仅此一例,即把伏羲女娲几番造人的故事细化为以腰部、眼睛、身高、指头等为标准而划分的几“层”人。这种神话,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史》《中国神话词典》没有记载,陶阳的《中国创世神话》没有记载,因此格外宝贵。有些洋人说,中国没有创世神话,更没有希腊神话那样叙事完整且情节详细的故事和文本。反观国内,《山海经》或者《诗经》的神话故事的确零碎而简略,湖北神农架的《黑暗传》仍有不足 …… 近现代中国,很多学者和作家都在尝试和期盼能整理出一个“中华创世神话”的理想文本,却未能如愿,而《陇南羊皮扇鼓》的这种叙事不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吗?

仡佬族、彝族,也有多次造人的神话,彝族神话虽未提到伏羲女娲的名字,但讲到主人公是兄妹,可以视为伏羲女娲神话的异文,佐证彝族与汉族是同源异流的亲族。彝族的家谱族谱,按照父子连名制的方式追溯他们的开族始祖叫“希慕遮”(音译),这个“希”与伏羲的“羲”同音,并且传说“希慕遮”是伏羲的第九个儿子,四川冕宁的彝族则认为他们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裔。据此,彝族与汉族都是伏羲、颛顼的后裔,两族在神话时代是血缘很近的亲族。这种深藏在创世神话里的文化认同,是当今中国加强文化自信且促进祖国大一统的宝贵资源,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种文化认同,是一种神话认同,是源自上古的中华本土的民族意识,历久弥新地鲜活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里,每逢国难必被唤醒。因此,20世纪的抗战时期有许多仁人志士跋山涉水去朝拜三皇五帝的陵寝,甚至各级官方也不甘落后,毛泽东亲撰祭文,派中共代表团公祭陕西桥山的黄帝陵。

与《陇南羊皮扇鼓》相似的造人神话:“仡佬族的《四曹人》认为:原来世上无人烟,风吹化了第一代用泥捏成的人;火烧化了第二代用草扎成的人;第三代人是天上星宿下凡投生发展起来的,后遇洪水,只剩阿仰兄妹才传下了现代的第四代人。”11 “彝族《查姆》把人类起源构想为三个阶段:独眼睛时代、直眼睛时代、横眼睛时代。彝族《梅葛》把人类起源构想为四个阶段:天神撒下三把雪变为三代人,后又经洪水兄妹结婚再造人类,这就是第四代人。”12“彝族人把记叙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查姆,就是万物起源的意思 …… 兄妹婚后,‘生下三十六个小娃娃’,十八个男孩,十八个女孩,他们眼睛横着,都是小哑巴。众神之王指点用烧竹发出的响声治疗,在火塘烧竹子的爆响与火星的飞溅下,小哑巴终于发出‘阿孓孓’‘阿喳喳’‘阿呀呀’的叫声,从此会说话。‘阿孓孓’是彝语,成了彝族;‘阿喳喳’是哈尼语,成了哈尼的祖先;‘阿呀呀’是汉语,成了后来的汉族。从此:‘各人为一族,三十六族分天下,三十六族常来往,和睦相处是一家。’”13这些神话,体现了中华创世神话的很多叙事以同源共祖为基调的特征,对于凝聚人心具有崇高而神圣的文化价值。泱泱中华,亘古至今,成为唯一健在的文明古国,个中原因,离不开创世神话的世代教化,让中国人不至于一盘散沙。

根据沈文辉先生的研究,陇南羊皮扇鼓源于瑶族或氐羌的犬祖神话。犬祖神话,苗族、畲族也有。犬祖,即以狗为图腾祖先。为何古人对图腾祖先如此崇敬?什么是图腾?这些问题,涉及神话时代的婚姻制度,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

“图腾崇拜:宗教的最早形式之一。以图腾观念为标志。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人中,后在许多原始部族中皆发现类似现象。‘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有‘亲属’和‘标记’的含义。源于奥季布瓦(Ojibwa)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属’和‘他的图腾标记’。”14 “嘎尔布尔:鄂温克语音译,意为‘图腾’。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萨满教观念之一。该地鄂温克族都把某一动物视作本氏族的亲族,并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当地萨满为人跳神时首先都要问是什么图腾,经回答后,才向神祷告说:什么嘎尔布尔的某某人要求神保佑。订婚时女方一定要问对方是什么图腾。当地鄂温克族每个氏族的图腾动物本氏族人绝对不可捕杀,如被其他氏族的人杀害,则表示不满。”15“在古羌部落鼎盛时期,各部落为了防止近亲繁衍,一个部落以一种动物头为标志挂在居住的显眼处。再后来,就演变成了各民族崇拜的图腾了。部落内部不能联姻,只能通过各部落的‘释比’在串医时充当‘红娘’,并在其他部落中寻找男女婚姻搭配。历史的变迁,部落的不断迁移,古羌部落散落居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16

十几年前,我在撰写《春节考源》时,对于华人起源,有段总结性的文字:“昆仑三族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以昆仑三族为基础。这是以图腾崇拜为准的中华三源说,认为在中华起源史上曾有三大姻族:①龙族:奉女娲、太昊、神农、蚕丛、炎帝、尧帝、鲧、大禹为祖;②虎族:奉西王母、伏羲、黄帝、颛顼、廪君为祖;③凤族:奉帝俊、少昊、蚩尤、高辛氏、帝喾、舜帝为祖。”这里所列的神祖,都是中国神话时代即三皇五帝时代的。根据这种中华三源说,“氐羌是华人主源”的观点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昆仑三族的神祖往往也是氐羌的神祖,尤其是距今越远,两者的重合度就越高。这一点,与中国人的百家姓之树尽管开枝散叶却都归宗于三皇五帝这条主根之上在道理上是同步的。

“犬始祖形象,在《后汉书》注引中以及畲族的《狗皇歌》里,是半犬半人:犬原为高辛王后耳中出的金虫,后由金虫变为龙狗。龙狗说,把它扣在金钟内,七天可以变成人形。公主第六天就掀开看,结果落得‘头是龙狗,身是人’。瑶族神话中的‘狗头瑶’,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是犬首人身形象的典型反映。犬始祖形象在《土家族为什么不吃狗肉》里,已完全变形为人,当狗与三公主新婚之夜喝了喜酒以后,狗马上变成了一位英俊的少年。”17

一个部族属于什么图腾部族,是按其母系图腾来划分的,如畲族,母系崇凤,那么畲族是凤族。畲族女子有美丽的“凤凰装”“凤凰头”,与苗瑶供奉的开族始祖 ——“龙犬”盘瓠及其妻子高辛帝女三公主有关,是狗图腾与鸟图腾的遗留。畲族的“凤凰装”,传说是盘瓠夫人三公主娘家赐给她的嫁衣。畲族自称是“龙狗”槃瓠、三公主的后代,春节要祀奉祖先槃瓠,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槃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槃瓠本是图腾,畲族直接将其绘入“祖图”,挂于祠堂或堂屋,世代拜祭。槃瓠,即盘瓠,是以龙图腾为信仰基础的图腾祖先。三公主,是高辛帝(高辛王)的女儿,是以凤图腾为信仰基础的图腾祖先。因此,畲族是龙凤两族的后裔,畲族是昆仑三族里的凤族,加之陇南羊皮扇鼓起源里的瑶族、氐羌在神话时代是血缘很近的亲族,所以氐羌、瑶族、畲族在神话时代是血缘很近的亲族。

氐羌是华人的主源,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甘肃既是中华文明的定型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定型之地。可见,《陇南羊皮扇鼓》蕴含着包括陇南世居居民在内的大多数华人的起源,让我们有机会感悟同源共祖的文化记忆,让全球化席卷下的中国人更团结。

四、《陇南羊皮扇鼓》是散点叙事史诗

《陇南羊皮扇鼓》忠实地记录了活态的神曲唱词,方言很多,韵散搭配,说唱结合。详略考究,叙事篇幅较大的有伏羲女娲造人、“唐僧”陈光蕊等故事。《陇南羊皮扇鼓》的故事,主要有三种:一是神话故事,神话又分创世神话、文人神话两种,伏羲女娲造人是创世神话,“唐僧”陈光蕊是文人神话;二是民间故事,比如郑州儿的苦难岁月、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捕鱼孝敬继母感天动地;三是科普故事,比如如何造纸染布以及对各地风俗和特产的讲述。

史诗的“史”字,表明它以讲述历史为主。在人类文明史上,史诗是最庄严、最神圣、最优美的语言,以内容为准可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综合史诗三种。其中,创世史诗是仅次于创世神话的源头性文化,在文化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创世神话之有无、史诗之有无,标志着一个部族是否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陇南羊皮扇鼓》属于以创世史诗为主的综合史诗,整本史诗的叙事基础是以伏羲女娲为开端的三皇神话,高频词“三皇”在整个文本里具有压轴性的重要地位:

“天没年间才生天,地没年间才生地,人没年间才有三皇神出世。”18“三月三,祭三皇;五月端阳祭五帝。”19“上有三皇,下有三皇,中有三皇,岛里三皇,岛外三皇。”20“人没年间才有三皇神出世”这句唱词告诉后人,“三皇”是人世的开创者;因此,唱词里把“三皇”所创造的人,与“天”“地”并举,而“天地人”古称“三才”,赋予了“人”为“万物之灵长”的崇高地位。“法器是传神时必不可少的。上、中、下坛都离不开三环九扣的羊皮扇鼓。羊皮扇鼓是用成年羊的皮做成的,敲打时声音洪亮,上面有鼓圈,还有手柄成三环,据说代表三皇、三教。九扣是指鼓把上的九个铁环,据传打制九扣时要在早晨担水地方碰见九个女人,代表九天玄女。鼓圈三尺五寸,鼓尺子(锤)过去用糜笤制作,陇南俗语就有‘世间鼓尺七尺长,常常打到鼓心上’之说,据传为盘古王转世。”21

以叙事的方式为标准,史诗又可分为三种:直线叙事史诗、散点叙事史诗、综合叙事史诗。湖北神农架的薅草锣鼓《黑暗传》是直线叙事,从古到今地单向讲述;《陇南羊皮扇鼓》是散点叙事,整个神曲里时不时地放着好几个独立的故事,相互之间未必有时间上的先后秩序,而是根据法事的需要来决定具体内容。散点叙事,与直线叙事相比,整个唱词的故事化较弱。同为祭祀唱词,《黑暗传》与《陇南羊皮扇鼓》在表达上大异其趣,但都很重视三皇五帝神话,前者是故事化较高的叙事诗,后者是穿插叙事的抒情诗。神话学家袁珂,说《黑暗传》是“汉族史诗”。《陇南羊皮扇鼓》主要是氐羌先民的集体作品,只不过某一个文化修养较高的端公对此作了文本上的定型工作,因此可称作“氐羌史诗”。

华人来自昆仑山,氐羌是华人的主源。《独异志》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这是汉文典籍对女娲成亲的最早记载。女娲、西王母、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大禹以及夏、商、周、秦的王室,皆出自氐羌。神农、黄帝、鲧、禹,是氐族大宗神。黄帝之妻嫘祖所在的巴蜀,是氐系方国,史称巴氐、蜀氐。从昆仑山出发,氐羌东迁,从远古至汉唐,未曾停息。东进的氐羌征服中原的东夷,东夷由少昊龙系、蚩尤凤系组成。氐羌征服东夷,形成华夏族,华夏族是龙虎两族的后裔。秦并诸戎,秦吞巴蜀,大增华夏族的氐羌成分。秦汉之后,定鼎中原的华夏族向西扩张,西土的羌戎无力东进,就沿着横断山脉南下。汉族是以接纳为主,氐羌以供应为主,共同推动中华历史滚滚向前。汉族得名于汉朝,汉族的形成标志着华人从以图腾认同为主导的昆仑三族演变为以血缘认同为主导的中华民族。

西南地区许多汉藏语系部族,来自昆仑山所在的青藏高原,甚至有人认为青藏高原就是古昆仑,比如:纳西族源自氐羌,其创世史诗《创世纪》的“送魂”部分,是送祖灵回故乡,葬礼上由祭祀“东巴”演唱这部史诗,既是对祖先的感恩、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教育。因此,《陇南羊皮扇鼓》这部“氐羌史诗”,对于中华探源具有独特的个案价值,它在祭祀仪式的庄严氛围之中回荡着一股悲壮气。这股悲壮气,正是史诗的语言风格,体现了祭祀唱词的古老性、神圣性、严肃性,一旦定型,不得妄改。

因此,端公跳“羊皮扇鼓舞”是有规矩的:“无因不能乱起鼓,无事不能乱撞钟。”22“敲锣动鼓因为何事?上没为天,下没为地,先人遗留祖传香火,根根不断,世代不灭,一年一转。某某年六月二十六日,是我爷的寿诞之际,诚心商议,一心承办,明羊一只,花花醮愿一功,黄蜡宝烛,刀刀银钱,打开爷的红笔账簿,红笔上簿,黑笔勾销。黑笔上簿,黑笔勾销,一了一明,永无挂念。传兵以后,护佑我六会人等,上管风调雨顺,下管国泰民安,左管人民清吉,右管牲畜茂盛。老的要福如东海,寿命延长。小的要高官得做,步步登高。三岁小孩一长成人,弓箭离身。家家清泰,户户平安。走一方清吉一方,走一方显一方。走过以后立起你的界碑,人要顺走,马要顺行。”23 这段引文,讲述了祭祀的诸多目的和期盼,试图把人间大事、天道人伦、神话传说、典章制度、忠孝节义、天文地理、各行各业、风俗物产、地方掌故等与弘扬优良传统有关的内容囊括其中,体现了庙会神曲以娱神为主的同时也娱人的寓教于乐的民间文艺特色。所以,《陇南羊皮扇鼓》这种神曲,承载着倾心家国的文化自觉以及教化世人的文化担当。

“羊皮扇鼓舞,是陇南成县古代氐人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民间传神祭祀中常见。在陇南成县农村,每当夏收结束(农村俗称“忙毕”),凡是有庙会的地方都要传神。陇南成县在春秋时属白马氐国,为氐人所居之地。氐人为了庆贺丰收,便产生了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 —— 传神。其道具主要是鼓,由俗称‘师公子’的民间艺人左手持鼓(鼓为蒲扇形、镶铁框、蒙皮革、鼓柄上套挂有铁环),右手执鼓鞭,边打边舞边唱。因鼓面皆为羊皮,其状又颇似蒲扇,故称‘羊皮扇鼓’。传神一般都从晚上开始,第一夜叫‘祈鼓’;次日在场子里跳唱,叫‘贵神’;第三天,在场子上空挂起大小旗幡(俗称“花花纸”),然后‘法神’跳唱,称为‘迎喜神’。”24

长期以来,主要靠口传心授,分布又广泛,端公的文化素养有高有低;因此,各地的说唱稍有差异。神曲里所敬奉的神明有很多种:一是自然神,这是以大自然为崇拜对象的人格神,比如山神。二是祖先神,比如三皇五帝,奉祀伟大先祖为神是中国古老的信仰传统。在中华先民看来,世界主要是咱们的祖先神创造的,先王先圣甚至本身就是发明家。“轩辕黄帝尝百草,舜尧皇帝制衣襟。孔夫子制定了仁义礼智信,伏羲姊妹制人丁。”25三是虚构神,如三海龙王 …… 先民之所以祭祀这些神明,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亿兆生民有大功大德,先民为表感谢,尊他们为神,世代奉祀,向他们祈福,“非我族类”则忌讳妄祭。这种祭祀古规,源于中华的礼乐制度,《礼记》等先秦典籍多有记载。

五、《陇南羊皮扇鼓》是民族学的资料

德国哲学家谢林,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才成其为民族。”26时贤田兆元,说:“民族的形成的标志之一,在于它的神话走向成熟。”27他又说:“对神话的认同与归宗,乃是民族融合的关键。”28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为何不选择这种以神话认同为导向的民族学说,让华人的民族意识与中华创世神话的同根同源主题合二为一,巩固至少积累了千万年的中华大团结,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实,早有学者致力于此,如闻一多《神话与诗》认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以蛇为主体(躯干),同时“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又如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认为,龙虎两族融合而成汉族;还比如,沈文辉《陇南羊皮扇鼓》显示,三皇是人世的开创者也是“人祖”,并且以三皇崇拜为基石构筑了传统中国的信仰体系,从而融入“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古老道统。关于本部族从何而来的创世神话,既是最古老的神圣叙事,也是最古老的民族意识;千万年来,对中华创世神话的认同让数以亿计的华人归宗到祖先的祭坛前,凝聚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 中华民族。尽管1902年梁启超才发明“中华民族”这个词语,但是从古至今的华人自成一个整体却是不争的事实,朝野万民对中华创世神话的认同早已融入华人的民族精神。

讲起中国历史,有句老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其实,更古老的“真相”是:“自从女娲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女娲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女娲最早见于战国屈原的《天问》;盘古神话产生于父系社会,盘古是比伏羲更晚出现的神祇,盘古壁画最早出现于东汉的益州讲堂石室,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在中国很多少数部族的创世神话(如苗族古歌、水族神话)里,开天辟地的是女娲,造人造物的是女娲。女娲之为神,早于伏羲,所以早期的说法是女娲独自造人,洪水之后才是伏羲女娲合力造人。后世的“三皇五帝”之说,往往以男性先王为准,把最早的女娲排除在外,把晚出的伏羲排在三皇之首。

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的;创世神话被袁珂先生誉为“史影”,意思是它是历史的影子,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真相;因此,女娲才是人类始祖神,女娲才是泱泱中华独一无二的“人文初祖”“人文始祖”。汉族得名于汉朝,华夏族发展为汉族,施行“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不远千山万水祭拜最多的是山西万荣的后土祠,这里的“后土”特指女娲。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有难以计数的伏羲女娲画像石遍布于汉朝人的宗祠祖庙陵墓,为何马王堆帛书把伏羲女娲奉为创世的阴阳两神,为何河南淮阳太昊陵春节期间的“人祖古会”(庙会)香客多达每天几十万,为何伏羲女娲的庙宇遍布神州大地 ……

中国台湾地区的伏羲庙有两座:一座是台北伏羲八卦祖师纪念庙。全称是“中华文化始祖太昊伏羲圣帝八卦祖师纪念庙”。从1988年开始,台北伏羲庙由薛炎助带队多次参加甘肃天水伏羲庙、卦台山以及河南淮阳太昊陵、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祭祖活动。至2018年,薛曾26次来天水,24次到淮阳。其历次参加祭典所用祭文固定不变,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1987年所撰。另一座是宜兰伏羲庙。庙在台湾宜兰县清华一路769号,是宜兰市对外推介的景点之一。没有庭院,神龛设立在钢构建筑敞篷内,庙额题“伏羲庙”,神龛额题“太昊宫”。现住持为王青木,多次参加甘肃省天水伏羲庙等地伏羲祭典活动。29

六、《陇南羊皮扇鼓》体现了道统传承

《陇南羊皮扇鼓》纵然是山野俚词,却隐含着泱泱中华的古老道统,那便是对三皇五帝的尊崇;也就是说,《陇南羊皮扇鼓》体现了中华道统在民间的活态传承。

三皇之首的女娲伏羲被奉为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之前属于三皇时代,炎黄至大禹之间是五帝时代。三皇五帝,既有一脉相承的血脉,也有一脉相承的文脉。三皇五帝开创了中华文明,三皇五帝代表中华起源史,三皇五帝时代是中华神话时代即中华创世纪。对三皇五帝的尊崇,至少历经四五千年而不衰,从而形成维护中华大一统的国之大礼,这便是道统,它是中华先哲先王凝聚民心的治国法宝,无论哪朝哪代的统治者要想入主神州、定鼎中原或者长治久安,都不得不敬重这个道统。五帝之末的大禹所走过的地方,古称“禹迹”,这个词与大禹治水之后所划的“九州”,都象征中华版图,因此可代指中国。《淮南子》云:“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大禹去世之后,被奉为社神,位列社稷坛众神之中。以社稷崇拜为核心,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国祚,让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被誉为“礼乐之邦”。因此,尊崇道统的实质,是捍卫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先祖先民先烈开创的中华基业。

“作为国家诞生神话,大禹神话中最重要的主题是禹定九州。‘州’就是水中的陆地,洪水泛滥时,人们多居住在‘州’上,大禹按这些自然地势的州来组织人力治水。《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治水成功后,九州便有了行政区域的性质,大禹顺势进行了划分。大禹对全国的土地进行划分,以高山大川为各区域的边境,并依山脉而树立标志。根据《禹贡》的记录,九州分区的主要指标是山川分布、土壤和物产。由此,全国被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部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行政区划成果。大禹对九州的划分,突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的界限,而划分九州之后实施的分封制,如把尧的儿子丹朱封在唐,把舜的儿子商均封在虞等,则以地缘政治分区代替了血缘政治分区,既能让地方得到有效管理,又能保证国家权力有坚实可靠的基础,从而使九州成为一个整体,将原始社会带入文明社会。此后‘九州’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30 2002年从海外购回的西周青铜礼器“遂公 ”,其底部10行98字铭文证实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内容与《诗经》《尚书》有不少一致的地方,也说明这些书并非伪书,回击了疑古学派对以三皇五帝为正根主脉的中华起源史的否定。

因此不难理解,甘肃天水,伏羲祭典以及女娲祭典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陕西宝鸡,炎帝祭典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北京,明清两代建有历代帝王庙,祭祀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先帝先贤。中国台湾地区,仍在祭祀伏羲、女娲、大禹、西王母等人。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国都规划线,以明清两朝的国都为例,是在天安门的东西两侧建立太庙和社稷坛,再以太庙、天安门、社稷坛这三个点为基准确定东西对称的皇城布局,《周礼》称作“左祖右社”。国家文物局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追溯北京中轴线的由来无不引用“左祖右社”这个词,这里的“祖”(太庙)、“社”(社稷坛)都跟三皇五帝有关,三皇五帝里的伏羲、女娲、大禹等人被奉祀为社神,社神与稷神都是中华的国家保护神,即护国神。国之劫难,古称“社稷之危”;国之远忧,古称“社稷之忧”;国之栋梁,古称“社稷之士”;国之福运,古称“社稷之幸”。因此,“社稷”一词代指华人的江山、政权、国家。因此,社稷崇拜是一种对家国的向心力而不是离心力,有益于祖国的大团结和大一统,值得地球村时代的中国倍加珍惜。

奉祖为神,建庙祭祀,是中华优良传统,体现了华人是一个不忘本、懂感恩的民族。在《陇南羊皮扇鼓》里,三皇被称作“人祖”,也就是说,三皇是华人的老祖先,而位居三皇之首的女娲伏羲更是人类的老祖先。陇南百姓不仅在神曲里世代传颂三皇,还建有三皇庙世代拜祭,让以三皇庙为代表的传统祠庙成为当地的信仰圣地。

“巩昌修下的人祖庙,暂时站着人祖庙,洮岷二州都卖到。”31站着,方言,住宿。“奉采君王奉采神,哪一位灵童上马行?三皇庙里把神请。”32“震天雷,响一声,上方惊开天五门。震天雷,响二声,下方惊开地五门。震天雷,响三声,三皇惊开神教门。”33 这里的“神教”一词,让人想起《周易》的“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译文:圣人用神圣之道施行教化,天下百姓无不信服),这是一种中华本土的治国雄略,早已超越西方学术里所谓的“宗教”或者“有神无神”之论,也超越了政统之争、党派之争、地缘之争。这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多神教,以捍卫社稷(“社稷”本身就是祖神)为最高宗旨,因此足以视为中华国教;它的名称,任继愈谓之“儒教”,叶舒宪谓之“玉教”,刘道超谓之“社祖教”,田开元谓之“社皇教”…… 社皇者,最大的社神也,是民间对女娲的敬称,只有女娲堪当中华国教的主神。《南齐书》云:“中国之神,莫贵于社。”晋代嵇含:《社赋·序》云:“社之在于世,尚矣,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咸用。”《资治通鉴后编》云:“王以国之所重,莫先庙社。”

安土地神咒:“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祇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庭。”34《周礼》记载,建立国都的规矩是“国之神位,左祖右社”。以明清两朝的北京皇城为例,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北望去,“左祖”指天安门东边的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指天安门西边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两者统领古代国祭,因此乾隆《永福县志》说:“左祖右社,百神是依也。”社稷坛是“国之神位”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是皇家代表中华万民公祭天地祖先、杀戮罪臣血祭社神(《尚书》云:“弗用命,戮于社。”)、族中元老会商国事的宫中禁地,因此“不得妄惊”。

不了解这些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就难以走进陇南先民尤其是端公的精神世界,领会他们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忠义追求。《陇南羊皮扇鼓》这种文本,受限于祭祀仪式的主题、习惯以及时间、地点等原因,很多事情不可能详细地或者完整地娓娓道来,从而形成《荷马史诗》或《希腊神话》那样高度故事化的文学作品,这就使受众甚至“羊皮扇鼓舞”的传承人也难以理解很多古代文化尤其是很多古汉语的意思,在全球化急剧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所以,《陇南羊皮扇鼓》保留了很多即将消亡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种子”和“基因”。

“‘礼仪之争’缘起于明万历十年(1582)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后之‘辟佛补儒’的传教方略,彼时反对利玛窦思路的教会各方以‘迷信’(Superstition)来评判中国祭祖、祀孔之性质。”35“从明末清初,天主教进入中国,传教士与中国人对于祭祖发生了认识上的分歧,在‘礼仪之争’中一些传教士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是迷信。”36

以 西 方 视 角 看 中 国:“ 杜 步 西(Hampden Gait Dubose,1845 —1910),美国南长老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1886年杜步西发表了《儒释道三教》一书,对中国人的神话、宗教和民间崇拜进行了研究。他惊讶于这三种宗教竟然在这块土地上运作了那么久:佛教,1800年;道教,2500年;儒教,4000年。他看到了这三种宗教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隔。儒家是智识阶层,但他们会到佛教寺庙祭拜,也会采用道教的仪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三种不同的宗教体系并排站立的国家,没有哪一个赶走或替代另一个。帝王崇拜无论多么辉煌壮丽,崇拜者只是帝王一人。在这儿崇拜祖先的祭坛有七千万,而崇拜者有三亿五千万。”因此,他说:“从普遍性意义来说,祖先崇拜是中国人真正的宗教,他们对此的信仰超过一切,并通过这种形式寻求抚慰和回馈。”37

“古今学者关于礼之起源的讨论,大致不外乎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中国之礼起源于‘戏’。另一种观点认为,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传统中国之礼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礼是道德规范,归属于社会习俗体系;另一方面,礼是社会秩序,归属于政治体系。”38显然,“陇南羊皮扇鼓舞”既是社会习俗也是政治体系,它是沉淀到民间的自觉文化,而不是庙堂的强制文化,体现了民众对庙堂文化的世代消化和主动整合,早已超越具体政权,而是对中华道统的自发呵护,这是亘古至今未曾中断的继承与传承,承载着从巫师到端公再到知识分子(包括沈文辉这样的民间文艺守望者)的家国情怀。这种乡土文化,以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方式回答人生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在筛选中完善的持续过程,因此它里面有先秦礼乐(如“左祖右社”),也有明清小说(如“唐僧”陈光蕊的故事),看似杂七杂八、啰里啰唆,其实选材审慎、未偏主题,苦口婆心里敬仰的是勇于继往开来的英雄气。通过羊皮扇鼓舞这种祭祀仪式,通过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通过私塾、学堂、书院、庙学(孔庙里的学校)等周边学府,通过饱读诗书的乡绅和在外做官的乡贤,通过不成文的村规民约,通过过年过节,通过婚丧嫁娶 …… 如此这般的种种途径和方式,共同构筑了往昔乡村的文化生态,让“陇南羊皮扇鼓舞”这种文化奇葩得以结成硕果,落地生根,蕃息至今。

这种文化生态是一种良性的社会自治,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奇迹。如今的后生小辈,如果不去读一点儿中华典籍,恐怕连《陇南羊皮扇鼓》里的许多古汉语都听不懂,甚至闻所未闻。所以,不要以为学了几句洋文就有资格对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嗤之以鼻,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妄加指责。他们的修养和境界,即便是许多大学毕业生,也未必能望其项背。所以,无论编著《陇南羊皮扇鼓》的沈文辉先生,或者非遗学的首倡者苑利老师,或者从小接受这种文化熏陶的笔者,都愿意长年累月地走进田野深山,如同毛主席教导的那样,去做老百姓的学生,去抢救他们的硕果。孔子从列国归来后,以“韦编三绝”的苦读来致敬三皇五帝,他读的易经由三皇之首的伏羲开创,再由神农氏、周文王相继演绎;毛主席心中的理想中国,是“六亿神州尽舜尧”,舜尧位列五帝,“尧天舜日”这个成语是古人对太平盛世的礼赞;国学专家摩罗先生,从一个仰慕西学的愤青转变为倡导读经的导师,以六经为代表的中华经典仰慕的是伏羲开创的王道。所以,孔子才会被老百姓请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毛主席才会被藏族百姓奉若神明,苑利老师才会有那么多的百姓粉丝 ……

因此,《陇南羊皮扇鼓》文本自身,也是一种神圣叙事,这种口传文学是百姓赖以安居乐业的“百科全书”,传承着先民对天地祖先以及神明的感谢和敬畏以及祈祷,传承着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崇德尚孝,让人在庄严祭礼的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传统的洗礼。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庄重教化,把国之道统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且听得懂的神曲,让源自庙堂的社稷情怀演绎为乡土味十足的忠孝节义,让粗犷雄健的神舞神曲激励西北汉子尚武报国。就这样,朝野呼应,共筑一统,一辈接一辈地构建礼乐治国的太平世界。

七、甘肃省级非遗为乡村振兴积攒后劲

2022年,“陇南羊皮扇鼓舞”作为“传统舞蹈”入选甘肃第四批省级非遗。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简称“非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将历史上所创文明以活态形式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的应用型学问。”39因此,“陇南羊皮扇鼓舞”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值此国家“全面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作为抢救性的非遗文献,作为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陇南羊皮扇鼓》生逢其时,乃学林之福,对于非遗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文献的参考价值。沈文辉先生不是非遗传承人,但他的《武都羊皮扇鼓》“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端公)所唱的神曲,尤其是这种“羊皮扇鼓舞”在“西汉水上游已经没有再现的场景和图片”,是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因此,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陇南羊皮扇鼓》与庙会有关,在“村庄的方神庙或家族的宗庙”,“定期举行娱神祭祀活动”,正是庙会的重要特征。庙会是先哲创造的寓教于乐、敦亲睦族、造福后代的民间活动,是一种极为高明的社会管理方式,让民众自发参与且乐此不疲,去继承和传承老祖先的智慧和功德,因此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大家去关公庙会,是因为关公仗义、仁爱;去包公庙会,是因为包公公平、正义;去岳飞庙会,是因为岳飞忠诚、爱国”(苑利:《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序)。“对于一个村庄来说,除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情推迟外,传神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每年都定期举行娱神祭祀活动,时间定在每年的四月或十月,也有一年两次的。传神的场所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当地祭祀的庙宇,一般是一个村庄的方神庙或家族的宗庙。再就是在会首的家里。家庭还愿的肯定是在私人的家里了。在一般情况下,除非有神事,百姓是很忌讳把神请到家里的,在百姓看来世上有天、地、人三界。没有要事,一般不会惊动神灵。神有神界,地有地界,人有人界,天、地、人三界平时是互不干扰的。”40

中华文脉的延续,除了二十四史这样的国史典籍,还有《陇南羊皮扇鼓》这样的地方文本,甚至很多口传文化尚未成书。正是有这样的文化积淀所培养的文化认同,才让梁启超在1902年发明“中华民族”一词,来应对殖民文化对国人的分化瓦解。由此,足见《陇南羊皮扇鼓》之珍贵,它抢救了中国人同源共祖的古老记忆,而《甘肃张坝》及时地在文献上再现了“陇南羊皮扇鼓舞”这种非遗鲜活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以及生活在这个生态聚落里的中国人。这些非遗,为后来的乡村振兴积攒后劲。

结语

十几年如一日,田野调查、文本整理的双重艰辛,只有深度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尤其是调查对象正在急剧消亡的时候,又增添了与时间赛跑的艰辛。工作之余,以“用功最勤、付出的心血最多”的态度去做,且坚持十几年,乃第四重艰辛。追随非遗学的首倡者苑利老师,为非遗学的学科建设贡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乃第五重艰辛。作者的这五重艰辛,让《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成为弥足珍贵的抢救性文献。

参考文献

1.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99.

2.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

3.沈文辉. 羊皮扇鼓表演[EB/OL]. https://mp.weixin.qq.com/s/vCaLqDlA5FFOF9cXzgO4eA, 2016-05-18.

4.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2.

5.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7.

6.刘高潮. 陇南民俗的又一朵奇葩 —— 读沈文辉的《陇南羊皮扇鼓》[J/OL]. https://mp.weixin.qq.com/s/WF7UXKV8X7mX3OtAzqyDbA陇南文艺, 2020-10-20.

7.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6.

8.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4-5.

9.软嘭嘭:方言词,如畸形肉瘤。走子人:方言词,矮子。

10.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56-57.

11.陶阳,牟钟秀.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58.

12.陶阳,牟钟秀.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25.

13.陶阳,牟钟秀.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78-80.

14.任继愈. 宗教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661.

15.任继愈. 宗教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106-1107.

16.田兴望. 科普文章——再谈羌医药(尔玛思柏)[EB/OL].https://mp.weixin.qq.com/s/9AOXN2KWpR6gMXzalgBoUQ, 2020-10-17.

17.陶阳,牟钟秀.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90.

18.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12.

19.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14.

20.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55.

21.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6.

22.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81.

23.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94.

24.张忠. 羊皮扇鼓舞 —— 陇南成县古代氐人的一种民间舞蹈[Z]. https://mp.weixin.qq.com/s/oC-UZBkSXZB3cWXF29_A4Q, 2014-04-14

25.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71.

26.(英)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M]. 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2.

27.田兆元. 论主流神话与神话史的要素[J].文艺理论研究,1995(5).

28.田兆元. 论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神话认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29.刘雁翔. 中国伏羲祠庙志[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373-374.

30.毕旭玲. 文明起源的建构 —— 中华创世神话时间谱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95-197.

31.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24.

32.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41.

33.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01.

34.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158.

35.(美)苏尔,(美)诺尔.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M]. 沈保义,等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6.韩星.“国家级”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吗 —— 与葛剑雄先生商榷[J].新原道,2004.

37.郭恒. 英语世界的中国神话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30-37.

38.陈宝良,刘国敏. 明朝人的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10):74-75.

39.苑利,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24.

40.沈文辉. 陇南羊皮扇鼓(第一卷)[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4-5.

本文刊登于《中国舞蹈学》2022年第3期第16-38页(总第3期)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