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刘春智:以笔墨为桥 绘就文化传承与时代华章

专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际文化交流使者刘春智

2025-08-13 15:25

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一位将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相融、以艺术为纽带连接中外的耕耘者。他既是深耕创作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也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文化使者;既在高校讲台传授技艺,又让作品走进外交场合与国家级展馆。他就是中国书画院研究员、中央电视台《艺术传承》栏目客座教授、CCTV 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 —— 刘春智。从陕西师范大学的扎实学养到中国美术学院的深造研磨,从国内展馆的墨香弥漫到海外舞台的文化对话,他用丹青书写着对艺术的执着,用作品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今,他的名字已与 “传统坚守者”“文化传播者”“时代创作者” 等标签紧密相连,在艺术之路上留下了一串清晰而坚实的足迹。

学院筑基:传统为根 笔墨立骨,在经典中汲取艺术养分

刘春智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而严谨的学院教育则为这条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他的艺术启蒙虽源于年少时对书画的天然向往,但真正的专业积淀始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学本科阶段。在这所底蕴深厚的学府里,他系统学习了美术史论、素描、色彩、中国画技法等基础课程,从西方绘画的造型理念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广泛涉猎,兼容并蓄。“那时每天泡在画室,临摹《芥子园画谱》是必修课,从山石皴法到花鸟勾勒,一笔一划都不敢懈怠。” 刘春智回忆道,正是这份扎实的基础训练,让他对中国画的 “骨法用笔”“气韵生动” 有了最初的体悟。

本科毕业后,刘春智并未停下求知的脚步。他深知,要真正领会中国画的精髓,需向更顶尖的艺术殿堂看齐。于是,他远赴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在这片孕育了黄宾虹、潘天寿等书画大家的沃土上,开启了新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美院,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历代名家真迹,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感悟山水的雄浑气势,研习徐渭的《墨葡萄图》体会笔墨的豪放不羁,从 “五笔七墨” 的技法体系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创作理念,他如海绵般吸收着传统艺术的养分。期间,他师从多位国画名师,不仅习得技法精髓,更领悟到 “学传统不能泥古不化,要在理解中创新” 的道理。

这段求学经历塑造了他对艺术的基本态度:以传统为根,却不困于传统;重技法锤炼,更重意境营造。作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始终将 “守正创新” 作为创作准则。他认为,中国画的魅力在于 “既要有古人的笔墨精神,又要有当下的时代气息”。这种理念贯穿了他数十年的创作生涯,让他的作品既能看到传统笔墨的韵味,又能感受到鲜活的时代脉搏。

国际传薪:以画为媒 架起文化桥梁,让水墨艺术走向世界

在当代艺术家中,刘春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是创作者,更是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近年来,他的艺术足迹遍布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家,以中国画为纽带,在国际舞台上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荣获 “国务外交礼品师” 称号,成为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生动注脚。

2017 年 7 月,一件意义非凡的事让刘春智的名字与外交文化紧密相连 —— 他的作品《富贵华堂 牡丹》被正式赠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富贵吉祥”“雍容大气” 的象征,在他的笔下既有工笔的细腻勾勒,又有写意的笔墨洒脱,花瓣层层叠叠,色泽温润雅致,既展现了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又传递了中外友好的美好祝愿。“当得知作品将作为外交礼品时,我既紧张又自豪。” 刘春智说,他反复修改十余次,只为让作品更精准地传递中华文化的内涵。这幅作品如今悬挂于领事馆重要场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 “无声使者”。

2023 年,刘春智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9 月,他的作品入选 “中澳一带一路” 书画交流展,在众多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此次参展作品《丝路驼铃》以 “一带一路” 为主题,画面中大漠孤烟、驼队前行,用传统山水的皴法表现沙漠的苍茫,用写意笔触勾勒驼队的灵动,既展现了丝路的历史底蕴,又传递了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的丝路精神。评委评价其 “将时代主题与传统笔墨完美融合,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同年 10 月,他的作品又入选 “艺术之巅看中国・大美中华” 纽约时代广场海外展播工程。在这个被称为 “世界十字路口” 的国际舞台上,他的《东方》通过巨幅屏幕向全球观众展示,画面中山川巍峨、江河奔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磅礴气势与独特魅力。

育人与展事:让水墨艺术薪火相传,在教学中播撒文化种子

“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传承。” 这是刘春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他深耕美育领域,将中国画的技艺与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2018 年 2 月,西安财经大学的一间画室里格外热闹,刘春智正在为10余名国际留学生教授中国画。这些来自俄罗斯、韩国、泰国等国家的留学生,此前对中国画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第一次拿起毛笔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刘春智没有急于教授技法,而是先从 “文房四宝” 讲起:“毛笔的软硬度决定了线条的质感,宣纸的吸水性影响着墨色的变化,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每一种变化都藏着自然的韵律。” 他边说边示范,用毛笔蘸取不同浓度的墨,在宣纸上勾勒出山石、竹叶,让留学生直观感受笔墨的神奇。

课堂上,留学生们从执笔姿势学起,在刘春智的耐心指导下,尝试画简单的兰草、竹子。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安娜说:“中国画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每一笔都需要用心感受。刘老师让我知道,画画不仅是用手,更是用心。”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刘春智还结合作品讲解背后的故事,比如画梅兰竹菊时,会介绍 “四君子” 所象征的品格,让他们在学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同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刘春智的牵头与筹备下,“丝路新语・水墨中国” 国际留学生首次中国画作品展在西安财经大学成功举办。展览共展出留学生作品 50 余幅,虽然技法尚显稚嫩,但每一幅都充满了真诚与创意:有的画中国的山水,有的描绘家乡的风光,有的则将中西方元素巧妙结合。“看到他们的作品展出,比我自己获奖还开心。” 刘春智说,这次展览不仅是留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中国画国际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展览期间,不少市民前来参观,看到外国留学生笔下的中国画,纷纷感叹 “文化的力量真神奇”。

除了面向国际留学生,刘春智还经常走进社区开展公益讲座,普及中国画知识。他说:“美育不是培养专业画家,而是让更多人感受艺术之美,了解文化之根。” 在他看来,每一次教学、每一场讲座,都是在播撒文化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让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有力量。

佳作频出:从政府殿堂到国家馆藏,用笔墨书写时代气象

刘春智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皆能驾驭,尤擅以山水寄情、以花鸟言志。他的作品兼具传统笔墨的韵味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深受各界认可,多次被重要机构收藏或悬挂于政务空间,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

2023 年 12 月,一幅巨幅山水画《大秦岭》被悬挂于政协陕西省西安市委员会办公厅的重要场所。秦岭作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刘春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为创作这幅作品,他先后五次深入秦岭写生,从太白山到终南山,登高峰、访古寺,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山景变化。“秦岭的雄伟不是靠浓墨重彩堆砌的,而是靠笔墨的层次和气势体现的。” 他说,创作中,他采用 “高远”“深远”“平远” 相结合的构图,用斧劈皴表现山石的坚硬,用淡墨渲染云雾的缥缈,让画面既有近景的清晰可触,又有远景的朦胧意境,生动展现了秦岭 “雄、奇、险、秀” 的整体气象。

2024 年 3 月,刘春智的另一幅作品《南五台霞光》被悬挂于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五台是秦岭终南山的支脉,以险峻秀丽著称,尤其日出时分的霞光更是美不胜收。为捕捉这一瞬间的美,刘春智曾凌晨 4 点登山,在山顶等待数小时。画面中,他以暖色调为主,用朱砂、赭石等颜料表现霞光的绚烂,用浓淡不一的墨色勾勒山峦的轮廓,近景的古寺与远景的霞光相映成趣,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韵。

更令人瞩目的是,2024 年 5 月,刘春智的作品《高路入云端》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这幅作品以 “新时代交通建设” 为主题,描绘了盘山公路蜿蜒入云、群山巍峨壮丽的景象。创作中,他突破传统山水的程式,将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笔墨结合,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公路的走向,用厚重的墨色表现山体的坚实,用留白展现云雾的灵动,既体现了传统山水的意境之美,又传递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时代精神。国家博物馆专家评价道:“这幅作品将现实题材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画创新的优秀范例。”

此外,刘春智的作品在各类艺术赛事中屡获殊荣。2024 年 10 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 “第六届社会美育国际艺术节” 优秀作品评选中,他的《银河之水》斩获特等奖。这幅作品以瀑布为主题,用 “飞白” 笔法表现水流的湍急,用浓淡墨色营造水雾的朦胧,画面气势磅礴,兼具力量感与灵动感。2024 年 4 月,他还入选【中国新时代艺术名家典范 - 时代人物】视频纪录片专题展播,通过 CCTV 文化强国推广工程,让更多人了解他的艺术之路。

时代新作:用笔墨书写家国情怀,让艺术扎根生活沃土

进入 2025 年,刘春智的创作依旧紧扣时代脉搏,从家国情怀到地域文化,他用笔墨记录时代、传递情感,让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民心。

2025 年 3 月,一批香港同胞到访西安进行文化交流,刘春智创作的《山河颂》被选为回赠礼物。这幅作品以 “祖国山河一统” 为主题,画面中秦岭蜿蜒、江河奔腾,南北山水交融一体,象征着香港与内地的血脉相连。他在创作时特意融入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元素与西安的古城墙意象,用笔墨诉说 “血浓于水” 的同胞情谊。收到礼物的香港同胞代表感慨道:“这幅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心手相牵的见证。”

2025 年 4 月,“第 32 届中国(长安)兰花博览会” 在西安开幕,刘春智的作品《兰香秦岭 常来长安》作为特邀作品展演于开幕式现场。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君子之花”,象征高洁典雅;秦岭是西安的 “父亲山”,承载着地域记忆。这幅作品中,他以淡墨勾勒兰草的飘逸,用青绿渲染秦岭的苍翠,画面清雅脱俗,既展现了兰花的君子品格,又传递了 “常来长安” 的热情邀约。

“艺术家要扎根生活、心系时代,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刘春智说,他的创作灵感始终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与对时代的感悟。无论是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还是传递中外友好的情谊,抑或是记录文化传承的点滴,他的作品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如今,作为中国书画院研究员、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刘春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用笔墨继续书写着文化传承与时代华章。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