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笔墨为舟 弦歌作帆:诸学之的文化传薪之路

2025-08-13 10:56

江南晨雾漫过常州古运河时,恰如宣纸上洇开的淡墨,在青石板与水纹间晕染出千年文脉。这片被吴侬软语浸润的土地,孕育了艺术家诸学之的艺术生命。作为潜心耕耘的研究员、《百年丰碑・中华儿女风采录》等典籍编委,他以笔墨为舟楫、音符为帆樯,在传统与现代的浪涛间摆渡,让中华美学的风骨乘着文化长风,掠过山海,抵达万里之外的彼岸。

水墨丹青:砚底烟霞映中西

七岁初执狼毫的刹那,宣纸上晕开的第一缕墨痕,便成了诸学之艺术长河的源头活水。他临摹宋画山水的层峦叠嶂,于《溪山行旅》的斧劈皴中触摸雄浑气象;细品明清花鸟的婉转灵秀,在《花鸟册页》的没骨点染里领悟生命意趣。时光在砚台里沉淀出幽光,他笔下的山水渐显清奇峭拔之姿,墨色流转间藏着太湖烟水的空灵;花鸟则融笔墨意趣与创新哲思,于浓淡干湿中见匠心独运,仿佛能听见花瓣舒展的轻响。

传统与现代在他的画案上共舞。《荷塘清趣》中,临摹《韩熙载夜宴图》练就的春蚕吐丝般的线条,与撞色荷花碰撞出古典与现代的奇妙共鸣,仿佛五代的月光与当代的晨曦在水面交织;《竹林七贤》里,他深谙 "计白当黑" 之道,以极简线条勾勒出魏晋名士的疏朗风骨,留白处似有嵇康的琴音袅袅。2024 年,《烟水亭》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大赛摘得金奖,那氤氲着江南水汽的墨色征服了国际评委 —— 恰似一滴水墨坠入塞纳河,晕开东方美学的涟漪,荡起跨越文明的共鸣。当《溪水行旅》《丝路驼铃》化作邮票上的方寸乾坤,传统笔墨便借现代工艺走出展墙,成为穿梭于街巷的文化使者,让宣纸的纹理在千万封信件的流转中,触达更多等待被温润的心灵。

乐韵诗心:弦歌一缕越重洋

诸学之的艺术疆域,远不止于宣纸的留白。近年,他邀约两岸及欧美词曲名家,将宋词的婉转、元曲的清越织入现代旋律。《思乡吟》里,"月是故乡明" 的情愫随音符流淌,如月华漫过海峡;《我在家乡等你》中,乡愁化作跨越海峡的和弦,每一个音符都系着归乡的期盼;《人间处处充满阳光》则以明快节奏传递温暖,似春风拂过冰封的原野 —— 这些作品如无形的丝线,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为轴,在欧美及东南亚的上空回响,成为无需翻译的文化信使,让异乡人在旋律中读懂东方的温柔。

案头的笔墨同时化作笔下的锦绣文字。他编撰数十部文史典籍,个人诗歌集、艺术集及《世界高等艺坛名师秘籍诸学之教学实例解析》等著作,经国家级出版社付梓,墨香漫过书脊,部分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全球名校典藏。从水墨到音符,从诗行到典籍,他以多元载体编织成细密的文化经纬,让传统智慧在不同维度生长,如榕树般伸出万千气根,扎进时代的土壤。

守正出新:文脉一脉贯古今

"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流动的活水。" 诸学之的画室里,宣纸与数位板静静相偎,狼毫笔与压感笔共诉匠心。绘《丝路驼铃》时,他用界画技法勾勒建筑的精准,如匠人雕琢廊柱的弧度;又借印象派色彩捕捉沙漠的光影流转,让流沙在笔触间闪烁金辉;设计邮票时,郑板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 的题跋与花鸟相映,顾恺之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的哲思为人物点睛,让 "画语与文心" 在方寸间相遇,似老友隔时空对谈。

如今,其事迹载入《中国艺术领袖》《世界美术教育发展史》等史册,作品收入《文化强国 国家名片》邮册。当水墨风骨跃入邮票方寸,当东方旋律响彻异国街巷,诸学之用行动诠释:文化传承不是复刻过往,而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土壤中扎根,带着民族的美学基因,走向更辽阔的天地。就像他笔下那抹墨色,既承续着古砚的温润,又折射着新时代的光芒,在时光的长卷上,晕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