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笔墨丹心守初心 岁月深耕传文脉——专访书法家史祥文

2025-08-13 10:07

在安徽省临泉县的乡间与校园里,有一位用笔墨书写人生的艺术家。他历经苦难却始终坚守对书法的热爱,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更以医者仁心与笔墨柔情温暖人心。他就是史祥文——一位将书法融入生命、用热爱点亮岁月的书法家。

苦难童年:粉笔为墨,初心萌芽

史祥文的书法之路,始于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热爱的童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随父母四处讨荒,1962年才从河南辗转回到安徽老家。尽管生活艰难,对写字的热爱却在他心中悄然萌发。上小学时,老师用过的粉笔头成了他最珍贵的“宝贝”,“捡起来在墙上、地上写,捏不住了就收集起来研碎,用水调和后用毛笔沾着写。”没有毛笔,他就自己动手:剪羊毛、用线扎紧,塞进竹筒里,一支简陋却承载着梦想的“毛笔”便诞生了。

十一岁那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史祥文开始学写春联,稚嫩的笔触却写出了真诚与认真,赢得了父母、邻居和亲戚的一致夸奖。在学校里,他的字迹常被老师表扬,“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从此就更爱书法了。”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担任墙报专栏宣传员,笔墨相伴的日子,让书法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军旅淬炼:笔墨为刃,初心成长

1972年,史祥文入伍参军,书法特长让他被选拔到团部政治处宣传股担任放映员。写美术字、制作幻灯片、布置会场……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成了他书法实践的广阔舞台。“每次布置会场,大幅标语、墙体字都由我来写,经常受到首长的表扬。”这份认可让他更加坚定了对书法的追求,在军营的历练中,他的笔法愈发沉稳,书写也更具力量感。

部队解散后,史祥文退伍返乡,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在地方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日子里,他为政府机关、企业商店写招牌、墙壁字,布置办公室,书法成了他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拿起笔,心里就踏实。”

深耕不辍:取法古今,自成一格

为了精进书法技艺,史祥文订阅了大量书法报刊杂志,潜心钻研古代名人名帖。“把古人的法帖技法综合对比,才发现各人有各人的风格,没有‘最好’,只有‘适合’。”于是他不盲从、不照搬,按自己的喜好取众家之长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楷书端庄秀丽,隶书古朴厚重,新魏体刚劲有力,石碑雕刻更是技艺精湛,他的作品多融入民谚民俗和警世名言,内容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满是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

“书法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史祥文说,每当笔墨在纸上挥洒,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组成的文字仿佛有了灵性,“能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让人们观赏喜欢,就觉得很有意思。”在他看来,人的一生能有一件热爱的事并坚持做好,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份信念,支撑着他数十年笔耕不辍,在书法的世界里不断求索。

创新求变:工具为媒,匠心独运

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史祥文从不墨守成规,在工具的运用上更是别出心裁。他不局限于传统毛笔,排笔、油漆刷、牙刷都成了他的“创作利器”。“这些工具用起来得心应手,写出的字更是别具一格。”用排笔写大幅标语,气势磅礴;用油漆刷绘线条,粗犷豪放;用牙刷点染细节,灵动鲜活。奇特的书法造型深受群众喜爱,让他成为民间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楷模。

这种创新并非脱离传统的标新立异,而是在深耕传统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不管用什么工具,汉字的魂不能丢,传统的根不能断。”他始终认为,创新是为了让书法更贴近生活、更有生命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担当:以书育人,以心传情

作为临泉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审定的书法名师,现任关庙镇中心学校名师工作室书法教师的史祥文,始终把传承书法艺术视为己任。他培训学生,耐心讲解笔法技巧,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书法的兴趣与热爱。“能让更多人喜欢书法、传承传统文化,是我最大的心愿。”

他的付出收获了广泛认可: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荣获“伟大旗帜共和国传承人物金奖”“中国第三届六艺杯金奖”等荣誉;2016年参加纪念中韩建交24周年国际名家书画交流展获银奖,同年在“江山颂全国诗书画印颁奖大会”上捧回金牌;2019年应邀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26周年韶山国际邀请赛获金杯;20多幅作品被编入《中国书画八十年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典藏》,更被中国平北抗日纪念馆收藏,编入《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坚守。

医书相融:仁心为怀,大爱无声

除了书法,史祥文还是一名中级中医师,擅长疝气、痔疮、阑尾炎的保守治疗。在他的生活里,医者的慈悲与书法的柔和相得益彰。“写字能静心,行医能暖心,二者都是在传递善意。”他用书法作品传递正能量,用医者仁心服务乡邻,从粗细线条与浓淡墨香中,总能看到他谦和仁善的品格与醉心艺术的人生之乐。

“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这是史祥文作为文化工作者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他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懈求索。从童年的粉笔头到如今的多样工具,从乡野的墙壁到国际的展台,他用笔墨抒写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行动诠释着传承的意义。

史祥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能抵御岁月艰难,执着的坚守能成就不凡人生。他以笔为魂,以心为墨,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祥文,安徽省临泉县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中国专业人才中级中医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泉县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古沈书画院副院长,临泉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审定书法名师,现任临泉县关庙镇中心学校名师工作室书法教师。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并多次获奖。其中获得伟大旗帜共和国传承人物金奖,中国第三届六艺杯金奖,中国书法名家、中华文化形象大使,杰出华人书法家等荣誉称号。

2016年参加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2016年江山颂全国诗书画印颁奖大会,荣得金牌和证书。作品被中国平北抗日纪念馆收藏,并编入《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

2016年,作品参加纪念中韩建交24周年国际名家书画交流展,荣获银奖。

2019年12月又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6周年韶山国际邀请赛展颂奖大会,荣获金杯和证书。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