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年-2005年)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后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晚年力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随想录》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为《百年巨匠·文学篇》担任顾问及宣传片代言人
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文学篇》代言人王蒙,曾在一篇纪念文章《永远的巴金》中表达了他对巴金的崇敬之情:“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一句话里的三个“真”字,或许就道出了作家巴金为人、行文的精髓所在。这“真”,是“真善美”之“真”,是“真理”之“真”。基于此,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巴金》便紧紧抓住“真”的特点,作为创作的立意点。
巴金很早就以“五四运动的儿子”来定义自己,因为五四运动为他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带给他瞭望世界的机会。在五四运动之初,他接受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影响,提倡博爱平等、自我牺牲精神和关爱他人,也在一生中竭诚践行该信条。他还同另一位无政府主义者樊宰特保持通信联系,视对方为“我的先生”,因为二人拥有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整个世界的人相互友爱”,并且都还是国际主义者。
生命是有限的,唯有勇于追求理想的生命才能获得永生。青年巴金在社会的激荡中,试图将自己的理想、心声传达出去,感召更多志同道合者,于是,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灭亡》,试图探讨把生命献给什么才不会灭亡的命题。《灭亡》在文学界一炮而红,理想主义者巴金就这样以文学青年的形象登场了。
巴金对旧时代有着极强的叛逆精神,这与他的家庭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一个富庶之家。然而,旧式大家族的气氛是沉闷的,所沿袭的某些传统极大程度上是对新一代青年的压抑乃至戕害。其中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家族中的人事纷争与代际冲突,给巴金极大的刺激,而对大哥遭遇的同情则触发了他的创作冲动,要将大哥成为家庭牺牲品的故事表达出来,以挽回更多人不必要的牺牲。这便是“激流三部曲”之《家》的由来。巴金后来曾表达过其创作初心:“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实现“把心交给读者”的目的,由此他形成了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家》的问世不仅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极大的震撼,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者李辉就其社会影响力这样评价说:“他在里面写的年轻人和家庭的那种最初的叛逆心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30年代的中学生、高中生都是读巴金的《家》而决定离开家庭到大城市或者到边缘,到外地去。”而对于作家凝结在以《家》为代表的诸多作品中的情结和理想,巴金研究专家周立民指出,他有一个很强烈的英雄梦,就是要为天下人的安乐这一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沉情怀,也是巴金个人的魅力所在。
《百年巨匠·文学篇》顾问、宣传片代言人王蒙题写“百年巨匠”
然而,就在《家》出版前夕,大哥李尧枚去世,这对巴金是极大的冲击,也直接导致“激流三部曲”情节上的调整。现实的残酷让他更进一步地关注时代浪潮裹挟下的知识分子其内在的苦闷。在重庆,他写下了《寒夜》,表现了国统区一名小职员王文宣的家庭悲剧。作品的基调是阴冷的,因此,被人视为“悲观的小说”,实则作者意欲通过“重庆的寒冷的夜”这一结尾试图留给人们一个玄想:黑暗到了尽头,会怎样?
用手中的笔刻画时代阵痛,再现人们真实的情感、真真切切的痛楚与希望,这是巴金一生所致力于此的事情。世事无常,作家后来经历多次政治运动,思想受到严重的压抑,人格上也屡屡被侮辱、践踏,迫于无奈巴金曾写过一些言不由衷的文字,甚至也像批斗他的人一样高呼打倒自己,而他内心深处是极其痛苦、自责的。人到晚年,患有帕金森症的巴金重新拾笔爬格子,一方面致力于翻译外国作品,一方面着手写《随想录》。试图经由文字挤出精神上的“脓血”。历经半世沧桑,作家返璞归真,虽创作样式和风格与从前迥异,唯其真心不改。
尽管雄立于中国文坛,但巴金自己不认为自己是文学家、作家。他曾表达过写作之于他“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思想,他写作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巴金同时还是一个“多面手”,一生掌握十多种外国语言,在翻译外国著作方面投入的精力及产量丝毫不亚于其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他翻译高尔基、屠格涅夫等大众熟悉的作家的作品,也关注和推崇赫尔岑等不受关注的作家的作品。但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二者在巴金这里都是“武器”,“我写作只是为了战斗,当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进攻,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拣来的别人的武器战斗了一生。”“不用说,我的努力始终达不到原著的高度和深度,我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历史的阴霾驱散后,巴金的精神及其理想再次引起社会的重视,他也因此被视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作家的良知。一个敢于讲真话、一生追求真理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其初心一样,是炽热的,保鲜的,经久不衰的。也是在这位敢讲真话的作家的多次提议下,中国现代文学馆于1985年成立,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可以近距离感知、观摩现代文学家风采的胜地。
正如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景俊海在《百年巨匠》研讨会上所指出的,“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他们为世人留下的是美轮美奂的精湛作品,是代表这个百年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不断传承发展的,他们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为我们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学习楷模。”
(2023年第12期)
责编:李鹏
编审:卡咪娜
人民日报2022-05-17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7-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