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1904年—1938年)
字今吾,生于浦东川沙。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堂,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6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一生留下了90多首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如《抗敌歌》《长恨歌》等。
他虽英年早逝,但留给世界的却是无尽的回响。
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他情愿先拿下个心理学学位再迂回追梦,并一举成为获得美国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士学位的第一人。
著名作曲家舒楠题写“百年巨匠”
为救民族于水火,他拒绝留美继续深造的邀请,投奔祖国怀抱,成为第一位职业作曲家、中国电影片头曲第一人,创作出若干高水准、具有东方审美意蕴的艺术歌曲,以扬中国文化之自信。
他是学生心目中没齿难忘的恩师,是语言学家眼中作词考究的学者,是学界公认的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一代宗师”。
他短暂的一生固然随他所处的时代绝尘而去,但他对祖国的深沉爱恋以及为民族崛起所作出的所有努力,都将随着他的艺术作品以及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黄自》的推出,得以再传唱。
1904年3月23日,黄自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现属上海市浦东新区),1916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八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赴美留学,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心理学,同时选修乐理、视唱听写等音乐课程。毕业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专修作曲专业。
1929年,黄自学成后回国任教。翌年,应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之邀任教务主任和教授之职。时值国立音专初创时期,黄自作为理论作曲组唯一的专任教员,所教授的专业课多达11门,同时兼授音乐史和领略法两门基础课。
黄自一方面承担着最繁重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对其备课则认真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以《音乐史》为例,他的参考书目就多达28本,其中24本都是西文的,4本是中文的。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巨匠——黄自》
黄自格外爱惜人才。当时他的主课学生基本都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一般人家,为了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他常常给他们介绍打工、教课、写文章、进电台的机会,或者干脆直接代缴学费。在学生心目中,他始终是和蔼可亲的,却又是标准极高、要求极严的。其得意门生之一贺绿汀就是一生以他为榜样,全情投入到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当中。他常说:没有黄自哪有我今天的成绩。
黄自弟子江定仙的长子江自生,黄自弟子陈田鹤之女陈晖,贺绿汀之女贺元元,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等陆续接受过《百年巨匠》摄制组的采访,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后生对这位“祖师爷”的无限感恩之情。
《百年巨匠——黄自》摄制组采访黄自学生陈田鹤之女陈晖女士
黄自创造了不少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次”。他发起创办了第一个全部由音乐方面最专业的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并亲自任团长。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交响乐《怀旧》。该曲是他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毕业时的毕业作品,不仅被学校选入毕业音乐会,由耶鲁所在的纽黑文市交响乐团首演,而且还于次年受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西洋管弦乐队上海工部局乐团之邀并在国内首演。他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现其“要产生民族化新音乐”的理想。他为电影《都市风光》创作的《都市风光幻想曲》是中国第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电影片头曲,并介绍爱徒贺绿汀为该片创作插曲,由此将其带入到电影行业。
在黄自众多创作中,艺术歌曲是非常耀眼的存在。他的歌曲情感细腻、曲调优美动人,如《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花非花》等都具有久唱不衰的生命力。对此,赵元任曾给予极高的评价:“黄自的旋律是流畅的”,“黄自的和声大半是朴实的如其为人”“黄自对于中国字在乐句里轻重音的配置,可以说严格得要命”。
在教学之外,面对教材紧缺、音乐普及无素材的窘迫现实,才华横溢的黄自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撰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材。他创作了大量练习曲,并配合编写出中小学音乐教材《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该教材六年内再版21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干脆辞去教务主任之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编写《音乐史》《和声学》两部论著。据悉,光为此积累的史料就有两万余件,并且都做了批注。然而,待到1938年5月9日黄自因病去世时,这两部凝结了他八年心血的著作,终究成了未完成的遗作。黄自与世长辞时才不过34岁。
《百年巨匠·音乐篇》摄制组采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
巨匠的人生是曲折的,巨匠的故事是荡气回肠的,但拍摄难度也是极高的。为了应对原始影像素材少的现实问题,《百年巨匠·音乐篇》总导演陈真久经斟酌,最终找准了一个思路,即“注重作品、注重聆听”,因为“音乐和其他艺术不同,即使人不在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耳朵‘看到’他们。声音还在,乐声还在,可以由不同的人和乐器来演奏,让这些声音回到百年前;在他们身后,依然在时空当中回响。”基于此,巨匠们的一些代表作品便在纪录片中回环往复,它们所表达的历史情感、艺术美感,连同巨匠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们的音乐天赋便不期然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2023年第11期)
责编:李鹏
编审:卡咪娜
人民日报2022-05-17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7-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