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沙孟海:漫漫长征途 甘做筑路人

2023-04-01 20:58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

原名文若,浙江鄞县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化古融今,形成雄强刚健的书风,尤擅榜书。其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等均深有研究。


2020年1月23日,《百年巨匠》国际版第一季(英文版)在网络平台独家播出,伴随着《百年巨匠——沙孟海》的首播,一代书坛巨匠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连同他坚守传统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一并走进了大众视野。

百岁老人、国医大师路志正题字“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沙孟海》分上下篇,从“选择传统”到“成为宗师”,以约60分钟的体量在夹叙夹议的铺陈中,还原一名贫寒少年成长为一代书家的轨迹。

1900年,沙孟海降生在浙江宁波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沙孝能素以中医谋生,又常以写字篆刻作消遣,故不自觉地将考取功名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长子沙孟海的身上,而沙孟海似乎也愿意代父亲实现这一夙愿。然而,父亲的早亡给了少年沙孟海极大的打击,生存和求学都成了大难题,更何况下面还有四个弟弟有待抚养成人。这时,父亲唯一的遗物——一本《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便成了沙孟海全部的情感寄托和恪守父训的导引。加之,自幼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基础,虽置身于新时代,各种新思潮接踵而来,他依然不为所动,投身到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当中。

在书法上沙孟海受康有为、吴昌硕影响,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而开一代风气,无论篆隶楷草,在书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尤以行草书最佳。在50岁以前,沙孟海书法广涉篆、隶、真、行、草各体,到了晚年,尤精行草书,被誉为“书坛泰斗”,其擘窠榜书被称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苏士澍在接受《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时这样形容:“他的书法看起来真是给人一种正大的气象,浑厚、挺拔、苍老、这种气势非凡的效果跃然纸上。”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陈洪武则形容沙孟海本身“首先是在当代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沙孟海作品《篆书轴》

在书法界俨然树立一座高峰的沙孟海,在孩子们心中则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严父,同时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长兄。自父亲辞世后,他为弟弟们的辍学抱憾,故当他在社会上谋求一职时,穷尽办法帮助弟弟们陆续完成了学业。所不同的是,弟弟们受新思潮的影响,怀揣解救人民于水火的理想纷纷投身革命,长期从事地下工作。

1949年以前,沙孟海因时局不定而苟延残喘近半生,其后半生则因工作需要行走各地,难得在家,还要处理繁杂公务,故为免被扰,他在家门口挂上了“谢绝来访”的告示牌,却独独对同乡人来者不拒。因此,在家乡鄞县,从市、县政府部门到村礼堂,从文化传媒单位到当时众多的出版物,从景区寺院到文物古迹,其墨迹随处可见。阿育王寺、天童寺、七塔寺、王安石纪念馆、东钱湖岳鄂王庙、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童第周故居等牌匾皆出自其手。沙孟海对这种感情也毫不掩饰,并抒发了“我爱祖国各地各乡,更多爱所生长的故乡”的心声。他还曾向家乡捐赠搞建设,并同意以自己命名的沙孟海书院在家乡落成。在这毫无保留的支持下,更名为鄞州区的故乡终于2013年获批成为“中国书法之乡”。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林散之之子林筱之、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同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百年巨匠》书法篇顾问、代言人苏士澍合影

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1956年之前作为私人藏品藏于民间,如今则作为镇馆之宝被完好地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成果的背后离不沙孟海的努力。他时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有一次,他去上海拜访大画家、收藏家吴湖帆。一番促膝长谈之后,为沙孟海的学养与人格魅力所动,吴湖帆竟将剩山卷拱手相让,赠予了浙江省博物馆。

晚年的沙孟海,应时任杭州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之邀,又投身于书法教育,倾一世之积累,经由书法创作、书法史、古文字学和篆刻史等课程传授开来,为当今中国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授课期间,为教学写下了大量讲稿。或许正因如此,一生于诗书画印中探寻做人真谛、于治学教学中品鉴创造意趣的沙孟海,才得以成为闻名全国、影响海外的学者型书法家。浙江省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汪济英这样形容他心目中的沙孟海——“一个典型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全心全意要做学问的人”。

(2023年第06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