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年—1971年)
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汉阴县)。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五四”时期为《新青年》编委。受聘于浙江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大学等担任国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他是近代帖学的领军人物,提倡晋唐古风,书风清俊圆润、劲健秀逸。其著作有《二王法书管窥》《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等,影响深远。
2014年12月19日,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书法篇》开机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苏士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时任副秘书长乔榕,林散之长子、皖南画派传人林筱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启功内侄章景怀,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沈尹默孙女沈珠,《百年巨匠》总策划高峰,《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等嘉宾出席了活动。其间,高峰、杨京岛为苏士澍、吕章申颁发了《百年巨匠·书法篇》顾问聘书。这是继《百年巨匠·美术篇》之后,《百年巨匠》聚焦中国20世纪书法领域的一次探索。
百岁老人、“新中国设计第一人” 周令钊题字“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沈尹默》从友情、爱情、诗书双修、推崇教育、致力于书法普及等多个维度勾勒出沈尹默的艺术人生,而巨匠迂回兜转的人生际遇也将一个波谲云诡的时代铺陈于观众眼前。
沈尹默因一首诗结缘陈独秀,却被后者评价为“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非但不生气,反而一生以去媚去俗自警。故他在北京的20年习碑不辍,待腕下有力,随又重学行草,渐成一家。他与另一位书法巨匠于右任齐名,有“北沈南于”之誉,但二人素来交好,又各有坚守,最终在重庆时期确立了自己中国帖学书法流派开山盟主地位,形成了与以吴昌硕为首的碑学流派、以于右任为代表的“融碑入帖”流派鼎足而立的局面。
沈尹默临帖之作
沈尹默能写“一卷冰雪文”的旧体诗,也同样闪耀于新诗的星空中。他在而立之年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同期还积极参与中小学教育事业,提倡男女同学,崇尚科学与自由,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更力邀陈独秀北上,从而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表新诗,开启了北大一代新学风。
沈尹默隶书作品
沈尹默是上海解放后陈毅第一个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委任状的上海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他不仅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而且还极力倡导推广和普及书法艺术,撰写《和青年朋友谈书法》《书法艺术今昔谈》等文章和通俗读物。
沈尹默半生受眼疾所困,晚年以双目几近全盲的状态写下“凝静”两个大字,既有北碑的舒展粗犷,又兼米芾的飒爽劲利,似是对其书法追求的归纳,也是对其苍茫一生的概括。而他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他赢得了艺术界的普遍尊重,也换取了时代的礼遇。
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沈尹默之孙沈长庆著作的《百年巨匠——沈尹默》
《百年巨匠·书法篇》得以塑造出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立体的巨匠形象,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精心研磨。《百年巨匠·书法篇》总导演孙铁健在回顾创作过程的专访中这样总结道,“人物纪录片的创作,重要的不是拍摄和制作,重要的是对题材、人物进行研究,片子成功的百分之七八十取决于此。”而为了保证纪录片的高品质,他在拍摄之初就给自己确立了两条原则:透过书法看人生、看命运,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层面;从拍真实人物到拍让观众记得住的人物。落实到实际拍摄,这两条原则体现为一句话:关注细节,也关注大历史。
《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沈尹默之孙、“百年巨匠”丛书《百年巨匠——沈尹默》作者沈长庆
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除了主创人员自身须下苦功之外,向行家求证讨论更是必不可少。为此,当代书坛名家名师,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胡抗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理事赵学敏等纷纷应邀,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百年巨匠·书法篇》的录制工作当中,从书法艺术的规律、历史流变、时代挑战、巨匠们的个人努力与艺术造诣等多个角度出发,揭示这些书法巨匠之所以为名家的难能可贵以及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对于《百年巨匠·书法篇》所呈现的令人敬仰、有血有肉的巨匠群像,苏士澍的表达或许代表了后来人的集体敬意:“他们的创造源于自然,在行云流水中彰显天地人和。”
(2023年第06期)
【责编 李鹏】
人民日报2022-05-17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7-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