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石鲁:艺坛怪杰的浪漫主义和革命情怀

2023-03-19 20:51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石鲁(1919年—1982年)

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自幼喜爱绘画,1934年入四川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7年毕业后入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系学习木刻创作,1940年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20世纪50年代,和赵望云、方济众等人共同创立“长安画派”。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有“黑、重、怪、野”之喻。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代表作为1959年创作的《转战陕北》。


2016年1月,在风雪交加的陕北,《百年巨匠》美术篇第四部总导演梁碧波带领摄制组主创人员,沿着长安画派旗手——石鲁的脚迹,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延安、安塞、靖边、子洲、米脂、绥德、清涧、延川等地,试图通过《百年巨匠——石鲁》,为观众揭开一代艺坛怪杰的神秘面纱。

《百年巨匠——石鲁》总导演梁碧波在西安、延安等地拍摄采访

在赶往陕北之前,摄制组就已经完成了在西安、北京以及石鲁老家四川人寿等地的拍摄,他的侄女李朋祥,美术史论家刘曦林,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石鲁学生徐义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晟,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史国良,原《陕西日报》主任编辑、石鲁好友叶坚,原西安精神病医院医生郭玉琴等先后接受了采访,从性格禀赋、不同阶段的生命状态与艺术变化、艺术造诣等多个维度还原一代巨匠悲欣交集的复杂人生。

百岁老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题字“百年巨匠”

石鲁,原名冯亚珩,出生于四川一个富商之家,因无心接管家业而再三抗争才得以走上学艺之路。但是,对于这个追梦人而言,既不神往学院派氛围浓厚的上海、杭州,也不憧憬文人雅士云集的北京,抑或是素有西方艺术中心美誉的巴黎,在他心目中,陕北才是施展抱负、与时代相拥的追梦圣地。陕北公学旧址,西北文艺工作团旧址,桥儿沟鲁艺旧址,枣园旧址,杨家岭旧址等革命圣地,记录和见证了他十年艰苦奋斗的岁月,又因崇拜石涛和鲁迅而自行更名为石鲁以明志。

石鲁开朗健谈,交际能力强。中年时期,他与赵望云、何海霞等人立足西安创立了长安画派。他因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新格局而被学术界认为是长安画派的灵魂和旗手。他用传统绘画技法开创了“黄土高原皴法”,用以表现西北独特的风土人情,从而开拓了中国画的一个新的水墨领域。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画界不太重视书法的环境下,石鲁大胆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以强调对传统的重视。他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延河饮马》《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东渡》等,作品中始终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和豪放的气魄。

石鲁代表作品《转战陕北》

石鲁晚年不堪政治风波的严重打击而精神错乱,重病缠身,两度住进精神病院,又两度逃跑。此后,在药物损坏大脑的情况下,仍不甘心做个白痴,重拾枯笔,擘画新篇。他将1950年代访问印度、埃及时的画作翻出,将原本写实的水墨人物改得复杂而神秘,似在幻觉和现实之间,描摹神与人、善与恶、美与丑缠绕交错的图景,而其被人评价为“野、怪、乱、黑”的石鲁美学由此达到一个巅峰。对于石鲁的艺术追求,至交赵望云之子赵振川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他的文人画是什么?革命理想的文人画。他是用马列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对生活的、对现实的看法的文人画,共产党人的理论体系和中国文人画优秀传统的一种碰撞和结合,他成功的地方在这儿,他失败的地方也在这儿,他的浪漫主义情怀,都被现实主义情怀碰得头破血流。”

石鲁之女石丹与《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合影

石鲁之女石丹,受父亲影响也走上绘画道路,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整理父亲的艺术成果。石丹在采访中提到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细节:鲁石晚年在将一幅白描画进行修改之后写了一行字:要和美打交道,不要和丑结婚。或许,这是一位饱经时代风霜又始终紧随时代的画家的最后坚持吧!

2019年12月10日,时值石鲁诞辰一百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与此同时,历时3年精心打磨的《百年巨匠——石鲁》也适时问世,在各大媒体进行首播。

“我想画家的立意,就是为时代代言。”一如石鲁所言,《百年巨匠》同样以致敬“用作品照亮自己的名字”的“真正的艺术家”的方式,为后世留下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百年巨匠》出品人连辑对《百年巨匠》的深远意义归纳为六个方面:推出了文艺百年巨匠,梳理了现当代文化史,提炼了主流文化价值,梳理了经典文艺标杆,塑造了国家文化形象,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

(2023年第05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