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蒋兆和:长江之子 为民写真

2023-03-19 20:43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蒋兆和(1904年—1986年)

生于四川泸州。自幼随父习文,并自学西画。1928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1930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7年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从教的50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与徐悲鸿合称为“徐蒋体系”。其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人物造型严谨,表现内心深刻,使中国人物画达到新的高度。代表作有《流民图》。


2019年12月,伴随着《百年巨匠·美术篇》(第四部)在电视、网络等多家媒体平台重磅推出,画坛巨匠蒋兆和的曲折从艺人生在纪录片夹叙夹议的铺陈中走进了大众视野。

蒋兆和之子蒋代明题字“百年巨匠”

被评论家誉为“长江之子”的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州的一个书香之家。因家庭变故,13岁便开始为照相馆画背景,以此养家。因得着一则“画一张月份牌可以挣100大洋”的消息,他顺长江而下来到上海讨生活。从画肖像到画照相馆布景,再到从事橱窗和商标设计等等,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蒋兆和而言,早期在上海各种与绘画有关的工作经验便是他接近艺术、领悟艺术的大课堂。

作为从底层走出的画家,蒋兆和的生活基础和创作视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劳苦大众,而早期画商业画的工作经历也初步奠定了他的表达习惯和样式。他自发地将贩夫走卒们的形象诉诸笔端,中国画的样式却有着西洋画的写实之风。这些生动的人民形象为他赢得了徐悲鸿的肯定,二人也就此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反之,在对徐悲鸿的知遇之恩之上,蒋兆和在日后走上教育岗位上也坚持拥护徐悲鸿所提倡的写实主义,坚定走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上,并合力形成了著名的“徐蒋体系”。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巨匠——蒋兆和》

独特的成长背景无形中赋予了蒋兆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视角,也为他铺就了一条独特的成长路径。一直渴望留学法国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他,却意外凭借自学创作的油画作品《黄包车夫的家庭》和图案画《慰》吸引了学界重视,被聘为大学教授。尽管此后的人生因政治风波起起伏伏,但蒋兆和从未更改过“为民写真”的志趣。

蒋兆和为民写真的经典代表无疑是完成于1943年9月的《流民图》,该作品长27米,宽2米,画中有100多个与真人同比例的人物。这幅反映了全面抗战时期沦陷区流民生态的巨作,自问世后就命运多舛,自被日伪政权抢夺之后就下落不明,解放后虽然找回,却已是残卷。此后,《流民图》被送到莫斯科展览,引起了轰动,被苏联美术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画家后来又经历了十年浩劫,《流民图》再次被抄走,直到1979年,再次回归的《流民图》终于等来了应有的历史评价——是“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蒋兆和代表作品:《流民图》 (已残缺)

对于所坚持的为民写真创作路线,蒋兆和自己解释说,离开生活,艺术无从谈起。而这种看似自然而然的个人选择,放诸到中国画流变的大背景下就显得难能可贵且意义深远了。纪晓岚后人纪清远,时任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在以蒋兆和弟子的身份接受《百年巨匠——蒋兆和》摄制组的采访时指出,“因为过去传统的人物画,脱离生活太远,就是不接地气,不接触人,不能感动人。”对于其在传统的现代画发展上的努力,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史国良在采访中称,他把毛笔跟素描具体地结合起来了。

《百年巨匠·美术篇》第四部总导演梁碧波在回忆历时三年的拍摄过程时称,全程都在用谦卑之心拍摄,用现实的镜头讲历史故事。在重走大师之路的采访手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或许最能反映其创作心迹:“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到5G时代的AR影像,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影像表达,那方寸之间定格的不仅是故事,还有艺术的灵魂。如今,我们用动态的影像记录李苦禅、蒋兆和、石鲁、黄胄等国画大师的沧桑人生和高洁品格,不仅是对20世纪的文化巨匠、百年经典的美术渊薮的一次致敬,更表达了新时代影像工作者对艺术的一种传承。”

2017年4月5日,蒋兆和之子蒋代明应邀同《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等人对《百年巨匠——蒋兆和》进行审片

《百年巨匠》摄制组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百年巨匠》影视顾问刘效礼曾对《百年巨匠》给予高度肯定:“开头让人感觉到出其不意,结尾让人意味深长,中间的故事看起来了解实际上又不了解,这个片子就很有生命力,很有厚度,让人看了感觉是一种享受。”时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分党组成员、央视副总编辑张宁称《百年巨匠》是“非常有力的一个作品”,其广泛多渠道的播出“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化发展是很重要的贡献”。

(2023年第05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