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林风眠:东方奇才 走向纯粹

2023-02-21 11:48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林风眠(1900年-1991年)

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他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女性人体和静物、风景,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锐意革新艺术教育。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出版《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


 他是靠勤工俭学跻身“世界艺术中心”巴黎的东方奇才,他是始终坚持“中西融合”艺术主张的画坛先锋,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最高艺术学府校长,他是毕生致力于中西艺术之沟通,并运用东方写意精神和西方抽象概念表现人类故事、进行艺术自我更新的一代巨匠——林风眠。

《百年巨匠——林风眠》开机仪式在广东梅州市林风眠故居举行

2014年的2月26日,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美术篇——林风眠》在广东省梅州市林风眠故居举行,时任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林风眠研究会会长肖峰,全国人大代表、林风眠艺术园筹备委员会主任、广东威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华,《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总导演赵伟东等参加了开机仪式。以影像追忆和梳理画坛巨匠林风眠及其艺术人生的创新探索由此拉开。

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百年巨匠》总顾问胡振民题字

《百年巨匠——林风眠》分为上、中、下集,以“东方奇才”“为艺术而战”和“走向纯粹”三个篇章展开了林风眠的生活画卷,以不同时期的代表画作为线索,解读其“孤独”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艺术追求,着力表达“纯粹”“独立”和“创造力”三大主题。

1900年,伴随着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枪炮声,远在广东梅县,林风眠开启了他多灾多难的人生。他早年失母,青年时期勤工俭学留法7年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后应蔡元培力邀归国,先后出任最高艺术学府北平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校长,试图贯彻蔡元培“艺术代替宗教”理念,走“调和中西艺术”的路线以救国民于水火。他不仅通过自己主导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来推行这一主张,更是把该主张诉诸于此后的一切艺术创作践行当中。尽管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风潮的裹挟下,他最终带着他的艺术理想黯然退场,但杭州艺专的学生们还是将其艺术主张诉诸于实践并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传统”。而他也在余生中始终没有放下画笔,抛却超前的艺术理念,抑或放弃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可能。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采访邵大箴

《百年巨匠——林风眠》摄制组采访林风眠朋友柳和清

尽管林风眠的作品始终笼罩着朦胧的诗意,浸透着淡淡的哀愁,但国内外艺术界无不对其爱国之情、艺术创作、教育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肖峰在采访中称,林风眠是中国20世纪艺术界的旗帜人物,奠定了后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基调和方向,“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称其“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个基础”。牛津大学学者苏立文也表示:“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

林风眠 《绿衣仕女》 69cm ×66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藏

“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是《百年巨匠》的创作宗旨,即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还原巨匠本色,用镜头重现巨匠的人生轨迹和绘画艺术,同时以纪录片的方式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加以重新打量和梳理。据《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二、三部)总导演赵伟东介绍,为了避免做成流水账式的人物故事集,《百年巨匠》在叙事结构上别出心裁,采取了“跳进跳出”的方式讲故事,试图借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诸巨匠身上独特的驱动力。

早在《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部推出之时,2013年6月23日的《光明日报》就在首期《图像笔记》栏目中,用整版选登了《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部的解说词,介绍这些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并赞曰“影片以画作为轴心,回味笔墨点染间融汇的大家心绪、艺术根脉,展现一代画家丰满立体的形象”。

文物出版社出版 《百年巨匠——林风眠》

2016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图像笔记》栏目再次聚焦《百年巨匠》,以《停不下的艺术追溯》为题,用近乎整版的版面对《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二部进行报道,选登了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篇的解说词。

伴随着《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二部的问世,新一轮关注百年历史的文化热潮再次掀起。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纷纷对此给予密切关注和跟踪报道。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