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人物 > 正文

姚雨婷: 杭州非遗 杭缎织造第四代传承人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高蓓 2023-03-13 14:38

姚雨婷

杭缎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

浙江女红巧手联盟常务理事

第一届临平区政协委员

第一届临平区工商联执委

第一届临平区妇联执委

第一届临平区青年商会(新企联)党支部宣传委员、纪检书记

第一届临平区青年商会副会长

国家二级运动员

临平区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理事

出生年月:1989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党员 学历:硕士

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浙江杭缎文创有限公司总经理

个人简介

从小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耳濡目染的学习杭缎织造技艺的各项流程,从种桑养蚕、缫丝、牵经、翻丝到穿棕织布,这是从小必学习的女红之一。从杭缎织造到杭缎的衍生品研发,姚雨婷从未停止对杭缎面料的挖掘和开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复原古时的产品的同时,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生活品味的产品。让杭缎融入现代生活美学,倡导“绿色、环保、天然”的生活理念,让更多人了解杭缎的前世今生以及护肤、防紫外线、防辐射等等的优点。

作为一名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她深刻明白传承的重要性,在自己厂里建造了杭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通过展会、非遗进校园,实地参观杭缎非遗展厅和非遗体验传习基地等活动,已向数十万人推广了杭缎。让更多人了解了古时人们如何将杭缎从蚕茧到蚕丝直到最后成品面料杭缎的整个发展过程。

她潜心钻研、开拓创新,致力于将传统织造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传承和发扬“杭缎织造技艺”。她积极推动“杭缎织造技艺”成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己的努力下,她还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一项外观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个人通过余杭区青年商会与小伙伴们一起,筹齐资金,抗击疫情,并且在拿到防疫物资后,第一时间参与到防疫物资的调配中,为余杭区的各街道、村社发放物资。

疫情期间累计捐款3万余元,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若干。

曾获荣誉

2021年:国家发明专利

2021年:杭州市百名巾帼“云代言”

2021年:临平区创业新锐称号

2019年:杭州市十佳民间手工达人

2019年:浙江省百名女红巧手

2019年:唐纹“宝花绕字”获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工艺美术银奖

2017年:作品《杭缎》在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荣获最人气非遗项目

201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15年: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工作案例

我们想传递的不仅仅只是一块丝绸

1.设立了丝绸文化展示中心。将杭缎织造技艺复原。让学生在课间完成养蚕结茧后,清晰地了解了古代如何从缫丝(剥茧)到变成一块块洁白的丝绸的全过程。让新一代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丝绸文化。

2.将现有的杭缎进行了二次的开发。从组织织造方法以及杭缎面料的衍生品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开发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产品。

3.恢复植物染。提取余杭特产径山茶及其他植物中的色素,开发出属于余杭特色的纯天然手工染色方法。并将该方法带入课堂及其他场所,让更多的人在体验染色中学习、创造、释放压力。

4.开拓杭缎再创造渠道。与全国各地匠人进行跨界合作,与蜡染、刺绣、西湖绸伞等研发出一些能让杭缎的应用发挥出其作用的一些衍生品和再创造产品。

5.复原古代纹样。复原了唐代纹样宝花绕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复原了其他古代宫廷的服装纹样,2021年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展出。

6.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参观学习了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丝绸纪念品带入美国的各大名校及硅谷,为众多教职员工订制了相关的伴手礼。如哈佛、斯坦福、西点军校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家喻户晓的《木兰诗》描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杭州临平,也有这么一位既能“当户织”,又能“替爷征”的奇女子。她是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总经理姚雨婷,也是杭缎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致力让杭缎传统工艺品牌绽放时尚光彩、走向世界。

遵循内心想法,编织匠心之梦

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制作杭缎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姚雨婷父辈的几个兄弟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织造厂,但是一直专注杭缎织造,坚持下来并且成就相当规模的,只有姚雨婷的父亲。

姚雨婷从小就生活在织造厂,每天都会接触杭缎,看工人如何操作,耳濡目染之下,世代相传的织造手艺、复响多年的机杼之声便在她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父母本想让我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是我还是遵循了内心的想法,从事杭缎织造。”她说,听不到机杼声就睡不好觉。

2017年4月义乌文交会最佳人气奖

2018年6月理工结业证书

2019年工艺美术银奖

打定主意的姚雨婷接过了事业的重担,更是接过了传承千年杭缎织造技艺的重任。“家族的杭缎事业,之所以一直坚持在做,还是因为有一份情怀在里面,特别是我父亲,一直有个让杭缎走向世界的梦想。”姚雨婷的话中透着一份从容、一份坚毅,同时编织着“替爷征”的匠心之梦。

  把杭缎产品做精做细

“我们杭缎的衣服,比如杭缎的唐装,包括口袋、开襟,都是要对缝的。要保持图案的完整,这些细节是一定要坚持的,必须要做得精致。有些人只是把它当成衣服来做,但是我们是当成一个工程、一个体系来做。”姚雨婷介绍,杭缎之所以摸起来光滑,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编织过程中,使经纱线或纬纱线按照规律要求沉浮在真丝面料表面。“不同于其他纺织产品,杭缎的丝线更细、更滑,在生产过程中每八根经线就需要加一根浮线,一台3.8米宽的织布机上有成千上万根细丝,却离不开纺织工极强的‘眼力见’和大量经验。”

通过提花,可在缎面织出各种图案。但它的工艺流程也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原料挑拣、浸渍、晾干、翻丝、并丝、整经、加捻、穿综、穿筘、倒筒、摇纡、织造、精练、印染等工序。有时对于质量的把控比工艺本身还要费时费力。

“缎类织物作为丝绸中技术较为复杂、工艺水平较高的产品,虽然一年的产量也只在几千万,但我并不急于盲目扩大产能,而是致力于将产品做精做细。”在细节控的姚雨婷看来,杭缎今后的发展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传统方面,要追寻古代的纹样,对于已经和即将失传的织法,要尽全力恢复和保护,尽可能完整地把古老的文化保留和传承下去。另一个是在创新方面,要与国际和时代接轨,设计贴近时尚的样式,接纳较为流行的元素,让传统的丝织工艺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而这也是传承最大的意义。

产品制成的衣服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跨界合作,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在大多数人看来,绫、罗、绸、缎是比较高端的织品,受众的年龄层也相对偏大。”为了打破这种固有的“高大上”的印象,让杭缎更贴近生活,姚雨婷希望能够在图案和色彩上创造一些年轻人喜爱的丝绸产品,让秀丽杭缎被更多人喜爱。

为了让杭缎的内容更加丰富,她在寻找设计师的时候不拘一格,景观设计师、家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都是她经常合作的对象。

“每个行业对丝绸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可以把这些想法都做成产品,那也是每个人价值的体现。”姚雨婷介绍,“我们现在正与一些艺术家合作,许多绘图作品都能够通过杭缎工艺还原出来,这样的有益尝试给杭缎的图案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卢浮宫,这座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对杭缎织造发出了邀请;纪梵希、迪奥、卡地亚等国际一线的奢侈品大牌陆续找到华发织造希望合作,制作服装面料、奢侈品包装袋;具有杭州本土韵味的西湖缎伞也已上线……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杭缎织造技艺,姚雨婷特地研发了自己动手的DIY材料包、提供桑蚕丝(缎面),每年大约邀请1000多位小朋友体验杭缎扎染。

“毕竟杭缎传承了几千年,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接触它。”姚雨婷坚定地说。

从小在丝绸作坊里长大的姚雨婷性格中有着更贴近匠人的理想与坚定,从学习武术到考入警校再到成为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总经理、杭缎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每一项选择更像是出于一种使命感,而在这凭心而行的过程中,她也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

“武女”到“织女”,是新的捍卫

 正式回归费庄华发,也不过是在三年前的事。此前学武出身的姚雨婷曾在警校任教,也曾在某政府单位工作,“10岁的时候觉得练武术很酷,就义无反顾报名了武术学校,而后考上警校,也是希望自己能发挥所长。”但这些在外人看来光鲜并安稳的工作却并没有让她称心如意。

正当她一度迷茫困惑,回过身来,织造厂里明快的机杼声给了她回响。“我从小就很熟悉,倒也没觉得特别,越长大越发现真正了解杭缎,从事杭缎织造的人真的不多。”

大学时期,姚雨婷每逢寒暑假回来,就给自家厂里做暑期工,对于翻丝机、絣丝机、织布机、加捻机等各种机器的操作熟稔于心。“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挺冲动的,但在面对织机的时候,却总能静下心来。”姚雨婷说。

她口中的杭缎织造技艺是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沉浮在真丝面料表面或通过交织错落变化,形成花纹或图案的一项技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丝绸界一直有着“苏丝杭缎”之说。

不过在姚雨婷看来,这门传统手艺却始终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

虽然姚雨婷父辈的几个兄弟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织造厂,但是一直专注杭缎织造,坚持下来并且成就相当规模的,只有姚雨婷父亲一手创办的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杭缎织造企业。

“像我们公司接触到大部分订单都是来自日韩意国家。”姚雨婷表示,早在10多年前,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生产的杭缎工艺领带便走进了法国巴黎卢浮宫,成为卢浮宫热卖的旅游纪念品,并与纪梵希、迪奥、MCM等品牌有过合作,但与其在国外的声名相比,国内人群对于杭缎的了解却差了一大截。

“如今父母年纪大了,之所以一直坚持在做,还是因为有一份情怀和责任在里面。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如果连我们都忘记,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它?”袅袅的机杼声仍在耳边轻荡,回顾着过往记忆,姚雨婷想通了一件事,“这些年我心心念念所找寻的事业其实就在眼前了。”

2019年与品牌合作获奖

十佳女红巧手

  接手织造厂,老树发新枝

“有人觉得我是‘跨界’,不管是习武还是做警察都跟丝绸不搭边。但是我觉得‘跨界’也是一种优势。”姚雨婷认为,自己的经历对于传承杭缎织造这门技艺并非全无帮助,有时候她反而更能跳脱出传统的桎梏,将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

2016年,在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二楼,开辟出了一个100平米的展厅空间里,里面摆放着来自各个年代里的织机、木梭以及杭缎产品。“我觉得杭缎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在品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样受到热捧,打造这个展厅的目的,一方面就是让客户对杭缎有更好的了解。”

但姚雨婷的这一做法,起先在父辈看来简直与烧钱无异。“他们靠织机发家,在行业里干了大半辈子,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谁把厂里的织机摆出来看的。”这些抵触的小情绪,总时不时要挑动对其管理能力的质疑,但姚雨婷内心想法却在此刻越发清晰:我要做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展厅,而是一个具备体验、参观、生产功能的“园林式工厂”。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这个展厅的装饰与丝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是“跨界”那就跨得干脆点,姚雨婷想着,并首先在展厅的家装与丝绸结合上做了尝试。“人们对丝绸的印象可能就是传统古风的那种感觉,实际上运用丝绸的质感和线条也可以做出很多现代化的设计。”基于这一理念,姚雨婷还着手研发了新的花纹图案,并对已有的丝巾、服装样式进行了升级改造。

此外,姚雨婷也努力在提升体验感受上做了很多尝试。为了当好展厅讲师这一角色,姚雨婷还向土布织造技艺传承人取经,学习土布织造的非遗传承经验,并在实践中结合茶染等新的技术,丰富手工体验。包括给小孩子开展一些与丝绸织染的课程,加入抽丝剥茧、布料织染等工序介绍等。

而伴随着客户之间口耳相传的口碑,展厅慢慢有了人气,杭缎技艺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2016年,杭缎织造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费庄华发织造厂每年都能吸引两到三千人前来参观杭缎技艺,并与部分学校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接待了来自学校、旅游团等20多支队伍。

而对姚雨婷来说,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获得了家族长辈的认可,“虽然还没到收回成本的时候,但他们认可了我的方向”。

新老合作,蔚然成风

作为一家标准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的问题同样砸在姚雨婷头上。面对这一问题,姚雨婷的态度则显得颇为中庸。“不同于一般的工厂,我们客户个性化需求在产品流程上的表现就是一种非流水线式作业。”

姚雨婷介绍,织造业发展到现在,大部分工序已经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通常一百多平方的车间、数十台机器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控制,大批量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但机械化给丝绸行业或者说织造工人带来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棒子打死”这么简单。

“手工制作也有它的优势和市场,特别在杭缎上,手工制作出来的质感与机器织造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方面,费庄华发里的许多工人从它还是个作坊的时候,就已经在这,“这些老工人经验丰富、基础扎实,而按他们以往的生产习惯,只要答应了什么时间做到,就会做到。可能今天少做一点,明天就多做一点,但工期一定不会延误。”

不过对于刚开始管理订单的姚雨婷来说,这种“不定时”的习惯如同一颗“炸弹”,总让她时时绷紧神经。为此,她也曾尝试要求工人每天定工定量,然后把数据问题和步骤都记录在纸上。但这样精细化、流程化的管理,在这里却遭遇“水土不服”。在保留了一些必要的管理步骤之后,姚雨婷开始接受了眼下的状态,并利用这一特点,尝试在产品上往两方面铺路。“一个是往最传统的方向走,去追寻汉代、唐代的纹样,把传统做到极致。另一个则是要和国际接轨,多设计出潮流的样式。”

但越传统,这条路也越是难走。“无从可考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难题。”不过,姚雨婷却觉得很尽兴。“跟老师傅们坐在一起,研究织法甚至改良机器,每当还原出一个样式,便觉得又保留了一份老祖宗的遗产。”

而近些年,不断兴起的汉服热给了姚雨婷很大的信心,“其实传统的东西比我们所预想的市场要大很多。像我们有许多韩服、和服的订单,我当然更希望未来我们的产品能穿在国人的身上”。

此外,她也在寻找许多不同行业的设计师,把丝绸与景观、家装、建筑等结合在一起,用她的话说,“这样能够让杭缎的内容更加丰富,跟上时代,就像产业升级一样,机械化设备的引进不能停,但我们同样为手工制作留有位置。”下一步,姚雨婷已经想好要在新厂房里开辟一个1000平米的展厅,将她的“园林式工厂”进行到底。

(2023年第05期)

【责编 李鹏】 

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11

范伟群:紫砂文化的传道者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4-22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