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民
2025年5月23日,在第三届国学文化论坛暨非遗中国学学术研讨会的思想交锋中,传统文化研究者许卫民(又称三鸣先生)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视角,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人物。作为伏羲文化传承人,他既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智慧内核,又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前沿领域,在古今文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许卫民与张志哲教授(右)合影
文脉传承
在传统智慧的熏陶中筑牢根基
许卫民的学术之路,深深植根于家族传承的文化沃土。其远祖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先贤,家族世代以“修齐治平”为训,将对经典的研习与对世道人心的洞察熔铸为独特的治学风骨。受祖父言传身教,他自幼便浸淫于传统典籍。青年时期,他更以“行万里路”践行“读万卷书”,遍历名山大川、古建群落,在实地考察中感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真谛。
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体现在他对建筑文化的深入解读中。本次论坛结束后,许卫民来到晋商王家大院的五堡之一——崇宁堡(现为山西崇宁堡温泉度假酒店)进行实地考察。他从“文化解码”的视角指出:“传统建筑是凝固的商业哲学。”例如,建筑群中轴对称的布局,暗合儒家“礼序乾坤”的治业理念,将伦理秩序转化为空间语言;园林与建筑的互融共生,则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折射出晋商对可持续商业生态的朴素追求;而庭院中隐含的禅意小品,更以释家“圆融通达”的思维,诠释着商业活动中“义利兼济”的价值取向。这种将建筑视为“文明容器”的阐释,为理解传统商业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认知维度。
许卫民与山西崇宁堡温泉酒店董事长吴君宇(右)合影
时代命题
当传统哲思遇见数字浪潮
在数字经济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当下,许卫民提出“传统智慧现代化转译”的创新命题。他在公开演讲中多次强调:“AI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传统‘格物致知’精神的技术延伸。”在他看来,数字经济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维、辩证法则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
在产业革新层面,他援引《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倡导以AI算法实现产业链的“精准解构”:“正如庖丁对牛体结构的极致洞察,大数据技术应成为企业透视市场肌理的‘数字化庖丁刀’,通过消费行为分析、供应链优化,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管理跃迁。”
在企业管理领域,他提出了“数字化中庸之道”:“传统管理强调‘过犹不及’,现代企业则需在数据精准性与人性温度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有算法的‘刚性逻辑’,也要保留组织的‘柔性弹性’。”
这种将抽象哲学转化为实操方法论的探索,已在多个商业场景中落地生根。
许卫民在第三届国学文化论坛暨非遗中国学学术研讨会上接受采访
未来展望
传统与数字的共生实验
从传统文化研究者到数字经济探索者,许卫民始终秉持“守正出奇”的实践哲学,也正吸引跨领域学者与企业家共同探索:当区块链技术邂逅“一诺千金”的传统信用观,当元宇宙场景融入“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华文明的智慧内核将如何赋能未来商业文明?
“真正的创新,永远是站在文明的肩膀上眺望远方。”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既植根历史纵深、又拥抱技术浪潮的探索,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启示我们:在数字经济的狂飙时代,唯有从文明源头汲取智慧,才能在技术变革中守住商业的本质,在效率提升中延续人文的温度。
许卫民以其跨界思考和探索实践昭示:传统不是需要打破的壁垒,而是可以激活的基因;数字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明进化的载体。当古老的智慧之光与未来的技术之火交相辉映,一幅更具生命力的商业文明图景,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11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10-2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