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邵林:让古建筑 “魂归故里”是毕生所愿

2022-03-23 13:34 作者:邓丽君 王颖卿 图/王颖卿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编 者 按

1982年,习近平同志前往河北正定县主持工作。在这个全国屈指可数的、拥有九处国家级文物的古县城中,他首次强调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他在隆兴寺院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缺乏保护,当即找到主管领导提出严肃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此后,福州林觉民、谢冰心故居的保护修缮,福州林则徐故居及墓地的修复,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保护……习近平同志不论到哪里主持工作,都不忘关注、指示涉及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古建筑、保护文物的相关工作,并清晰表达对这一领域的态度。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21年3月,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阔别多年的福州三坊七巷考察调研,他再次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古建迷”袁邵林

“我们多次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讲话和指示后,对我们正在投入的事业更加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坚持、去拓展。”江苏元初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初公司)董事长袁邵林深深认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古建筑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他表示,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古代建筑遗存,就是这个民族、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事业发展的见证,也是研究一个民族和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事业的实物资料。“从收藏第一件古建筑构件开始,我就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不可再生,故此,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古建筑遭到毁坏,会很容易造成其历史文化实物的断代。从这个角度看,保护古建筑,就是传承历史。”

把人与时代对照着看,袁邵林可谓时代弄潮儿。1972年,他随“上山下乡”大潮,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从此对农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77年,他有幸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积累了日后经商所需的专业知识;大学毕业,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后不久,他又跻身机关工作人员下海的热潮,注册了以经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公司,专注旧城改造类项目,从此成为一名时刻奔走在抢救、保护、维修、复建古建筑道路上的先行者及领路人。“回想起来也觉得感慨,我从青少年时期至今,几乎亲身经历了每一次重大的时代转折,这些经历让我成长,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外部、认识自我,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方向。”

缘起秭归

袁邵林对古建筑、老物件的喜爱,源于家族的耳濡目染,可谓从幼年即萌芽。“我的母亲是曾国藩同族的后代,所以我是在老宅子里长大的,从小就亲眼领略到很多古建筑及构件的美与艺术感。”

1988年,三峡移民工程准备工作开始了。大坝蓄水前,匆匆从湖南赶到湖北的袁邵林,本来只想随意看一看。“走到秭归县时,就看见几十个老百姓坐在一个池塘边,其中有一个老汉正对着一栋老宅子流眼泪。”他上前一打听,原来这个老汉因为舍不得家中老宅数百年前精美的雕花门窗、房梁,可又没有能力把它们都拆下来带走,所以难过得不愿离去。

“这个老汉跟我说,他们家是三国时期刘备一族的后代,他不想祖传的房子毁在自己手里。”袁邵林听得心念一动,再看看眼前极尽精美、甚至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类木雕、石雕,当即表达了购买意向,并给老汉留下联系方式,告诉对方如果有一天想把这些再拿回去,就去找他,他会原价再卖回给老汉。“老汉听完很激动,问我能不能再多买点,最好把整栋房子都买下来。”这句话触动了袁邵林,但因为身上没带够钱,他当即与老汉约定,先回家取钱,三天后一定回来。

“三天后我回来一看,这个老汉的家人都已搬走了,而他信守承诺还在原地等着我。”袁邵林还带来了从事古建筑修复的画工等专业工匠,描画下了这栋古宅的图样,并对拆下来的每一件古建筑构件进行编号,以备日后能够把它们复原。“最终,我在秭归县收集到了十几二十栋房子,而请人描画、拆分、运输所花的钱,比买这些房子还贵。”他把东西都运回了湖南老家,并且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很多新设想。

辞职下海

从秭归县返回湖南的一路,袁邵林看到还有一些古村落、古城镇在进行拆除。他猛然意识到,拆迁新建可能将在全国兴起,未来必将有大量古建筑面临被拆除的风险,抢救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于是,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搜寻民间古宅。“当时的想法很纯粹,尽自己所能,能多保护一些是一些,这么精美的东西,不忍心看它们消亡。”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王常松前来参观考察

江苏省原副省长徐鸣前来考察调研

2020年10月29日,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来到遇园考察,袁邵林陪同并讲解介绍

时任德州市市长杨洪涛一行来到遇园参观

但是,做这件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并不适合一个需要每天坐班的公务员。“1988年,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辞去公务员工作,下海经商。”他创立了专注旧城改造领域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尽力承接此类项目工程,从此踏上了长期的、大量的、系统地抢救并收集古建筑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袁邵林表示,他学到了很多古建筑及历史文化知识,认识到我国各地各具千秋的民宅风格其实不过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北方的四合院、徽州的天井马头墙、苏州的人文园林、福建沿海民宅……随着收集的古建筑及构件越来越多,我在相关人才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开始进行发现和储备。”如今,三十多年过去,袁邵林已经拥有了一个全部由文史古建专家组成的权威顾问团队,以及一个包含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油漆等各项古建筑工艺资深匠人的执行团队。当他们抢救或保护一座古建筑时,从鉴定、描画、拆分、标号、存放,到修复、复建,每一个步骤都会有专家级人员执行及把关,其中甚至包括很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我们建立合作关系时,还没有非遗这个说法,他们还都是当地知名的老工匠,后来都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人。”尤其是团队中特聘的专家顾问,既有梁思成先生的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副院长单德启这样的建筑领域权威,也有文物保护及国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为袁邵林的古建筑抢救与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团队的专家们在各地发掘、发现民宅,积累素材,我们的资深工匠们就跟随着他们做接下来的收集和修复工作。这么多年合作下来,他们中年纪最轻的也已经50多了,岁数大的都已经80多了。”

儿子袁源认同父亲执著的选择,放弃海外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子承父业继续奉献

袁邵林不是无端讲述,而是在感慨中忧虑。因为怕这项漫长的事业后继乏力,他叫回在国外留学并工作多年、本已闯出一片天地的儿子袁源,又带其加入了中国实学学会等文化组织,只为能让他更好地继承古建筑保护与复建事业。“我的团队拥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类人才,但我们都渐渐老了,需要后来人。”所幸袁源非常理解父亲,并认同这项长期奉献的事业。“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保护并修复古建筑既能告慰我们的祖先、先人,又能为我们的后代提供历史文化的养料,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脉、民俗生生不息。”近十年来,袁源已承担起公司的策划、管理及运营的大量工作,且笔耕不辍,将自己所学所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撰写成文,为行业及所涉及地区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除了抢救、收集、修复元初公司的古建筑及构件,多年来,袁邵林还积极参加了多项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无偿提供了大量古建筑原料、构件,并倾尽所能地分享传授经验。2003年,他参与了山西省榆次市老城修复项目,完成对老城中的文庙、凤鸣书院、县丞院、思凤楼、西花园的修复及恢复建设工程;2009年,他参与了安徽黄山市徽州“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无偿出人出力出料;2013年,他参与了山西平遥古城的恢复项目,完成其中43户古民居的修复和建设工程;2015年至今,他主持建设了南京溧水区山凹村遇园项目,打造了首期总面积达 1.8万平方米的“遇园景区”;2020年至今,他承担了恢复山东菏泽市曹州古城建设项目,从曹州古城古建筑遗存收集、遴选,到古城规划、施工直至建成,全程筹划并指挥。


袁邵林带领团队创建的曹州古城项目,为山东省菏泽市的文旅市场注入全新动力

此外,近年来,袁邵林、袁源父子还联袂团队的专家顾问,共同撰写编辑了《中国民居建筑保护规范》等饱含真知灼见、由一手实践经验归纳总结而来的实用工具书,极具行业内推广普及价值,为国家古建筑保护及修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88年下海经商起,袁邵林的身份变为商人,但他的内心,却成为一个坚定的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用从商业性地产项目上赚到的利润,供养只出不进、毫无盈利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把自己多年来辛勤劳动经营的所得,无私反哺于利国利民的传统文化保护大业。有位参观过袁邵林复建的古建筑的作家这样评价道:“‘古建迷’袁邵林多年矢志不渝致力于中国古民居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以‘传承、应用、创新’为宗旨,以传承中华古建筑文化、让古建筑活起来为使命,以拆迁性保护、异地复原为突破口,用心做好中国古建筑的‘搬运工’,其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我对他们保护和抢救古镇古村落的义举肃然起敬。”

“回归”路漫漫

在收藏了逾千栋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古民居及逾万件古建筑材料后,袁邵林遇到了和抢救、修复同样艰难、甚至更甚的困境——古建筑的复建难题。“当珍贵的收藏越来越多,它们的日常养护就日益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袁邵林解释说,我国古民居建筑原料多以木料为主,所以需要定期杀虫(白蚁等)、除尘、养护,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如果不做,这些费尽心血抢救回来的文物,就会迅速朽坏,成为一堆废品。“所以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就是复建。”他认为,房子就是用来聚敛人气的,只有当这座房子依然屹立着,人进人出着,它才能真正“活着”。

可复建的先决条件就是土地资源。“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没有地方,修复得再好的古建筑也没有了展示的机会,没办法让今人们见识、领略、认知、品读那些附着在古建筑上的生动的历史故事、文化传承、民俗变迁,古建筑的现代价值就大打折扣。”袁邵林一声叹息后讲述说,著名影星成龙也曾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的收藏,也曾竭力想将自己的收藏复建展示,但没有任何地方政府给他土地支持,最终他无奈的将其复建于狮城新加坡。“当时就有人质疑他的做法让国宝外流,但他的回答特别令人心酸。他说当时只有新加坡愿意给他土地支持他复建,如果他拒绝,再等下去他的收藏就会变成一堆烂朽的废木头,他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即使著名人物如成龙尚且如此艰难,袁邵林的复建梦想的难度可以想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着几十年来对古民居的修复经验,我和我的团队都坚定地认为,古民居建筑应该‘回归故里’,才能真正彰显价值、‘获得新生’。”他表示,北方的四合院就应该回归到北方的城市,徽州的马头墙就应该立于水软山温的新安江畔,“如果这些古建筑能够回归本地复建,那就是一个个历史文化的活教案,对我们民族文脉的传承,事半功倍。”因此,低调的袁邵林开始逐渐走向传媒,诚挚表示自己愿意将精品收藏尽数贡献于各地方政府。“我愿意无偿捐献这些精品古民居建筑藏品,甚至帮助当地政府完成复建。我什么都不为,就为了这些宝贝能不被时间吞噬,不被风沙虫蛀毁损,能够完完整整、漂漂亮亮地留给后人,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轨迹,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断定,未来该往哪里去。”

以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新古宅——无想山居,是袁邵林袁源父子的创造,为古建筑的重振与发展拓展出一条新路

即使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袁邵林、袁源父子依旧乐观。“古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生动面孔,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如果古建筑全被损毁,势必让这些标志消失,让城市及古村落的特点消失,让乡愁消失。”袁邵林说,留住古城、古镇及古村落的古建筑,还可以很好地契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幅员辽阔、地理面貌丰富多样,千千万万个乡村因地制宜的不同建筑形式,恰好是当今旅游意识普及化的社会大众的需求。它们可以点石成金,使一个普通的乡村变得卓尔不同、变得沧桑厚重、变得回味悠长。”他断定,乡村振兴的根本是文化振兴、是内涵魅力释放对人的长期吸引力,“所以让古民居建筑在原地区复建,不仅可以让老建筑‘开新花’,还能够让乡村更具魅力与活力,实现真正的振兴。”

而袁邵林对古建筑复建的认知还不止于此。“我还有一个由深思熟虑而出的建议。”他说,作为首都,北京拥有故宫、三山五园、五坛八庙等多座皇家宫殿、园林、庙宇,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集大成之地。“但还没有古代民居的大规模资源。”他建议,如今已成为世界焦点、双奥之城的首都北京,应该建造一座像世博园一般的中国民居文化博览园。“在这个园子中,集中展示我国各个地区各自不同的民居样貌,从北至南、由东到西,四合院、窑洞、徽州马头墙、苏州人文园林、湘西吊脚楼、福建土楼……让各国各地的来访者,进一次这个园子,就能完全了解了中国民宅的历史沿革;理解诸如徽派古民居建元宝梁、江西古民居建驼背梁、浙江古民居建一字梁、苏州古民居建四方梁这类居住文化的差异及原因;对各地不同的历史、地理及自然气候、民俗良序等产生鲜活的印象及启发。再通过诸多互动内容的设计,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各地生活的不同滋味。我认为这必是一个寓教于乐、宣传普及历史文化与民俗特点的好去处,能为北京的人文魅力增色添彩。”

遇见遇园

“虽然复建艰难,但所幸还是有具远见卓识、重视传统文化的决策者。”2015年,袁邵林因缘际会与南京市溧水区政府结缘,获批区内山凹村土地资源。他和儿子、团队齐上阵,花费大量心血精力,历时七年半,终于建成了以曾家大院、古乐坊、探花牌坊、寄梅亭四组古建筑为主体,其中包括单幢、单间建筑百十个单元的古建筑群。

曾家大院

曾家大院内景

“相遇是缘。”袁邵林非常感恩溧水区及山凹村政府,遂以“遇”字命名此园区。“遇园位于溧水区无想山南麓,是一块山清水秀的宝地。”如果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此园整体建筑群利用无想山桃花潭作为上水口,山凹村神山湖为下水口,拥有活水贯穿、“一溪穿村,城郭绕水”式水乡聚落村庄布局,加之袁邵林团队精心打造的古代牌坊、乐坊、官厅、商铺、民居、亭廊、楼阁、戏台、祠堂、书院、假山等传统建筑,使园区整体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相融、山水与建筑契合的风貌,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身。

由于中外阅历丰富,袁源为园区统筹设计了移步换景式造景宗旨,还根据游客的不同游览计划和时间,设计出多款园区游览方案,使遇园短可几十分钟走马观花、长可两三天乃至一周、半个月深度游,甚至还可支持一个月的超长调研、研学型的旅游项目。

2019年7月26日,中国实学会实学书院溧水分院落户遇园

“2019年遇园开始局部接待游客,结果社会反响很好。”袁邵林说,不仅散客尽兴而归,诸如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国实学学会的实学书院等单位,也在这里获得了由环境而生的良好的学术活动效果。中国实学学会的实学书院还在这里特设了分院。“这些都极大地带动了遇园与山凹村的文旅产业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对以文化振兴乡村进行了很好的践行,也为我们增强了信心。”袁邵林表示,遇园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目前还在进行深度及后续建设,他及元初公司的全体人员,都已把遇园作为自己的“孩子”,会耐得住漫长时光,把此园精心打造、建设完善,让它发挥出更大的古建筑、古文物、传统文化的价值。

元初初心

2015年,袁邵林注册成立了全新的元初公司,经营业务涉及中国古代建筑收藏与研究、修缮、施工以及咨询、设计、地产开发、矿业、酒店、书院、文旅等跨界行业,志在将自己毕生所藏的宋、元、明、清各朝代,涉及皖、赣、闽、浙、苏、鲁、川、晋、陕、湘等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及海量建筑构件,全部善加利用与开发。

收藏古建筑30多年来,袁邵林一件藏品都没有卖过,反而捐给国家无数,甘愿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工作奉献毕生

“我们既有古代府衙类藏品,又有官宦豪宅,还有不同地区各种风格的代表性民间建筑,以及上万片古代楹联牌匾,内容涉及廉政建设、学子科举、敬老祝寿、励志雅集、褒奖贞节、书法艺术等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希望新公司能更专注于这些藏品的保护与开发。”袁邵林说,除了前篇所言,元初公司还致力于不断探索古建筑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为此,从藏品古建筑在下架前的原始面貌、生存环境,到它们安全、完整的下架,再到下架后的运输、修缮和保存,他们都保留有全过程的影像及文字材料,为如今承担各种大型文旅项目的开发,恢复建设古城、古镇以及古村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基础。这和元初公司多年组建的研究团队一并,组成元初文化独树一帜的优势。

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藏到的海量牌匾

袁邵林收藏的小部分楹联及古式家具

老金丝楠木家具的色泽与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袁邵林收藏的砖雕杰作

袁邵林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石料,通过编号入册的方式实现科学管理归纳

回顾元初公司的古建筑文化整理与研究学术团队的近年成果,袁邵林骄傲并欣慰。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厘清了多地的历史文脉,并通过这种对历史文化根源的深度探索,捕捉到地区历史文化灵魂,使自己的复原历史场景、展示当地古代文明的工作越发得心应手。“我们虽然是民间的队伍,但工作流程非常严谨科学,并与国家级专家学者多方讨教、多次交流,所以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对我们的选择也非常坚持。”

袁邵林以高水平的审美标准,收藏了一大批成套木雕精品

袁源说,元初公司还讲求经世致用,在尽力保护古代建筑旧有面目的基础上,旁征借鉴、活学活用。“当我们的收藏不够充足,不能完完整整复建起一栋老房子的时候;当现代生活需求与古代建筑功能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还尝试、采取过镶嵌、双拼、基因、共生等手段,使古建筑局部或构件以多种形式与现代生活发生联系。比如赋予古建筑以现代建筑元素,或在现代建筑中接入或嵌入古建筑构件,都能巧妙地连接起历史与现时,改变古建筑保护一直依赖‘输血’的生存窘境,赋予它新的‘造血’功能,以期实现有机传承,使被保护的古建筑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和未来的。”

袁邵林的遇园和元初公司所获荣誉

目前,元初公司在继续投入完善南京溧水区山凹村遇园项目的同时,还在进行对山东菏泽市曹州古城大型古代传统建筑项目的建筑收尾工作。“这些精雕细琢、根源于当地的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打开了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新局面,而且为当地文化旅游、旅游开发注入了新活力,为行业提振、地区振兴做出了成功尝试。”袁邵林欣喜地介绍说,遇园和曹州古城均受到了行业专家与学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当地各级政府领导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两处古建筑群落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能代表当地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的付出有所值得,我们的初心始终不变,我们的脚步永不停歇。”


遇园故事多 考据尤可得

文/袁 源  程丰吉  许克锡  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颖卿

遇园的落成,凝聚着元初公司所有人的心血,也是袁邵林投身古建筑保护事业三十多年来的代表性作品。回顾遇园从对当地文脉的探寻,到对相关古建筑的搜求与遴选,再到一梁一柱的架垒雕琢,无不展示出现代最高水平、最具情怀的古建筑复建成果。

曾家祠堂

细节精美、雕梁画栋的曾家祠堂尽显古建筑超越时间的魅力

获得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后,袁邵林根据党中央关于振兴乡村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成立了专项历史文化整理小组并邀请专家,查阅古代地方志四十余部、名人文集上千卷,爬梳出与溧水区及山凹村有关的所有文献资料,再在其中筛选出能突出当地主要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着重体现爱祖国、爱人民、重德行、崇读书、尚勤俭、倡和谐的素材,形成丰富的地方文史资料汇编。最终,在结合了元初公司自有的收藏后,确定了与山凹村及其周边相关地区关系密切的四大文化主题为项目古建筑核心,即:曾家大院、古乐坊、探花牌坊和寄梅亭。

曾家祠堂

【 曾家大院 】

众所周知,晚清有著名的“四大名臣”,即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而遇园所选择的这四组主题古代建筑,其中曾家大院和古乐坊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居住游乐的;探花牌坊是张之洞和聂缉椝(聂缉椝是曾国藩的女婿)曾居住的;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与彭玉麟共同指挥中法战争,取得了晚清以来抗击西方列强入侵的唯一一次局部胜利,而寄梅亭即源于彭玉麟。此外,曾国藩、曾国荃、彭玉麟不仅在溧水一带战斗过,还都曾出任过两江总督,彭玉麟曾长时间担任湘军水师统帅,而两江总督、湘军的水师大营,都曾建在这里,至今,曾氏兄弟与彭玉麟在溧水、南京一带活动的历史遗迹或遗存仍可觅。最后,这“四大名臣”的相关活动,又折射出晚清风云变幻的政坛形势以及复杂的幕僚文化,因此,遇园的主题选择不仅再现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当年场景,还婉转展示了晚清政坛的风云既往。

开始建设后,整个元初公司团队花费最多心血的,就是曾家大院。

曾家大院建筑群产生于晚清,历经乱世至改革开放后,因原址拆迁改造面临拆毁。袁邵林得知信息后,立即前往将其中大部分古建筑及构件收藏回来。“建设遇园之初选定了这幢建筑后,我们为了完整地恢复曾家大院的原始风貌,特聘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木雕、石雕、砖雕、漆艺等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20余名,对相关古建筑构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理和修复,抢救回大量残损构件,最终在施工人员的精湛技艺下,这栋古宅不仅达到了‘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建最高境界,而且通过修复残损使建筑原本所含的‘忠孝礼义’传统思想得到全面展示,真正实现了‘既保护好古建筑,又保护好古建筑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袁邵林说,即使为了实现这个“双保护”目标,使曾家大院的恢复建设成本大幅增加,他也在所不惜。

遇园九曲桥风景

2020年6月,遇园曾家大院成功建成。走入院内,其吸取了山西大院、皖南民宅、北京四合院和江南园林的建造设计特色,让后人由此窥见曾氏兄弟的思想理念、审美追求。大院朝南的门楼设有七层台阶,这展示了晚清亲王世家级别的修建建筑资格。台阶按主次选用7、5、3、1阳(奇)数,面湖而设、背山面水、背阴抱阳,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理念。在房屋布置上,大院按照内外、男女、长幼的尊卑之序严格排列,既有内宅日常生活所需的私密氛围,又具备了家庭成员对外交往、宗教礼仪、文化学习、运动娱乐等活动空间。

古代建筑杰作古乐坊

古乐坊

【 古乐坊 】

园区第二重要的古乐坊建筑,位于曾家大院左前方。其戏台台基高筑、对外敞厅,内有深深的“后台”。当年,这个“后台”是供观看戏剧表演者休息的高档场所,其间木雕、彩绘汇聚,细节精美非常。戏台后方即造型对称的古乐坊。古乐坊正门端庄威严,为三凤重檐翘脚悬山式传统门楼。其四梁八柱包括檐金立柱石木各四,庄重大方,坚实耐用。门楼正中硕大的冬瓜梁是稀有树种500年的望天树,门厅左右厢为门房。门厅正面冬瓜梁,体量硕大,长达八米,上雕“百官宴”。门厅与过厅分别为歇山卷棚顶,富有变化,再加上曾国藩手书的楹联,把中国古建筑中的门楼文化和工艺,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古乐坊不仅是古代建筑的杰作,还因与曾国藩相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咸丰二年(1852),迫于太平天国军队的席卷之势,曾国藩按照清廷指示,从京都回老家湖南自组湘军,以对抗太平军。由于曾国藩的杰出组织与指挥,湘军屡战屡胜,七年多时间收复了不少失地。咸丰帝虽给了不少奖励,但始终没有给曾国藩封疆之任,担心汉人军队实力太强威胁满人政权。咸丰九年(1859),清军进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的最重要屏障芜湖,但攻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有成功。太平军为解芜湖之危,调集全部军队来包围进攻芜湖的清军。危难之际,曾国藩上书朝廷密谋一计,要求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军事绝地——祁门,以吸引太平天国军队围攻,减少驻守芜湖的清军的压力,并趁机集中全力攻占芜湖。

计谋确定后,可去祁门“送死”的两江总督之任却成了问题——无人敢接任。无奈之下,清政府于次年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终于,给了曾国藩封疆之职。

曾国藩接任后,按计划于当年6月率军到达祁门,设立总督府。果然,祁门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太平军注意。为了总督府的安全,曾国藩把守护祁门屏障——徽州的重任交给了儿女亲家李元度。不想李元度不堪大用,三个月不到,就丢了徽州,致使几十万太平军分三路开始向祁门进发。

曾国藩的家人、朋友和下属都劝他赶快离开祁门,但曾国藩并没有惊慌,因为这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出于不能连累士兵和百姓的初衷,他还是预先写好遗书,安排了后事,然后给总督府的文职人员发放三个月薪水,并告诉他们随时可以逃命离开。同时,他要求守城士兵与太平军作战时,不要管自己,能杀就杀,但不要拼命,危急时想办法保命逃走;城里百姓在太平军攻城时,可以击鼓、奏乐欢迎太平军进城,免遭杀戮。

这些看似沮丧的命令,却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激励效果。负责攻打祁门的太平军将领叫李世贤。他心想,徽州那么重要的屏障,已经毫不费劲就拿下了;攻占小小的祁门,肯定轻而易举。当他的先头部队接近祁门时,发现城内鼓乐喧天,大批百姓出城迎接太平军,因此他放松了警惕。当那些换了便装、混迹在百姓中准备逃生的士兵从人群中一窝蜂杀来时,太平军将士猝不及防,被杀的丢盔弃甲,连逃数里。不明虚实的李世贤以为祁门城内埋伏了清军精锐之师,并似乎恍然大悟:既然是总督府所在地,当然会有重兵把守。因此决定绕过祁门,去救芜湖之危。而此时的芜湖战场,清军已因太平军在祁门的拖延取得了良好的战机。

祁门解围之后,曾国藩不仅对参战士兵论功行赏,还对城里的乐师、鼓手进行了奖励,并下令重修当地的乐坊,以作表彰和纪念。而当年曾国藩下令建造的乐坊,就是现在遇园的古乐坊。虽然年代久远,但它却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向世人叙述着这段传奇故事,见证着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历经数百年光阴淘洗的探花牌坊

【 探花牌坊 】

遇园内的第三主体古建筑探花牌坊,其“探花”指的是张之洞。张之洞27岁曾中进士第三名,即探花。而此探花牌坊最早是由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主持建设的,后因事遭拆毁,被元初公司收藏。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特殊人物,与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关系密切。四人当中,张之洞是南洋大臣,作为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属于洋务派,虽没有与曾、李、左三人一起战斗过,但与曾国藩女婿、晚清著名洋务派官员聂缉椝是至交。正因为有这层紧密关系,聂缉椝才为张之洞建造了这座“探花牌坊”。

遇园园区内随处可见精美非凡的雕刻工艺建筑皆是袁邵林多年心血之藏

【 寄梅亭 】

作为遇园中最具情感内涵的古建筑寄梅亭,其由来堪称凄婉动人。它是曾国藩的心腹之将彭玉麟的寄情之所。

彭玉麟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人称“雪帅”。他于道光末年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后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屡立战功,不负朝廷之驱,成为曾国藩的心腹大将。

彭玉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幼年时居住在外祖母家。当时外祖母收养了一个原本出身大户人家,却因家道衰落流落为饥民的女孩。女孩长相清秀,而且琴棋书画样样出色,外祖母非常喜欢,给她取名“竹宾”。竹宾比彭玉麟小两岁,但辈分却比彭玉麟大,彭玉麟需称她“竹宾姨”。

两个小孩从小便朝夕相处。竹宾出生于书香门第,与这位“哥哥外甥”有很多共同语言。虽说两人辈分上是姨娘和外甥的关系,实际却情同兄妹。两个人最喜欢在一起学习,特别是彭玉麟学习绘画的时候,竹宾就在一边帮他牵纸磨墨。情窦初开的彭玉麟,经常在画梅花的画作落款处留一首小诗,隐约表露出对竹宾姨的爱意。天资颖异的竹宾亦心领神会。

道光十一年(1831),彭玉麟跟随父亲回湖南,不得不与竹宾姨依依惜别。这一年彭玉麟16岁,竹宾姨14岁。这一别就是十三年,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彭玉麟的舅舅病故,已经在衡州府清军骑兵营任文书的彭玉麟在母亲的建议下,派弟弟前往怀宁,将外祖母和竹宾姨接到衡阳。

阔别十三年后,彭玉麟再次见到竹宾姨。此时彭玉麟已经28岁,竹宾姨26岁。两人本应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可碍于辈分问题,彭玉麟的母亲对此“防范”甚严,唯恐儿子与竹宾姨闹出有伤风化的事,此后更是赶紧将竹宾姨嫁了出去。然后也为彭玉麟完了婚。

三年后,竹宾姨死于难产。夫家以为此事晦气,便将竹宾姨草草下葬。彭玉麟听说后悲痛欲绝,亲自前往主持竹宾姨的丧事,将竹宾姨葬在青山绿水的南岳山下。办完丧事,彭玉麟默默静立竹宾姨墓前,久久不愿离去。他在内心发下誓愿:此生画一万幅梅花,以表达自己对竹宾姨的深情和思念。

此后不论身在疆场还是官衙,不论春秋冬夏,彭玉麟每天都会拨冗挥毫,认真绘画梅花,而且几乎每幅画上都有一首题诗。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彭玉麟与张之洞联手取得这一战争的胜利之后,清政府居然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面对“不败而败”的局面,彭玉麟寒透了一片报国之心,决意不再出山,便寄情于梅花画。他在当年作战的石臼湖上修建了一座寄梅亭。闲时无他,一意绘画。终其一生,彭玉麟一共作画一万多幅,每幅画上都有一首题给竹宾姨的情诗。

一百多年过去,往事渐行渐远,寄梅亭饱经沧桑,飘摇湖面。经认真勘测、设计、移建,如今,寄梅亭矗立在遇园高平、九曲桥之间,向游人默默倾诉着彭玉麟有别于叱咤疆场的另一面。

(2022.03.16 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