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旅 > 正文

许映明 | 读石问之校订《红楼梦》印象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许映明 2025-06-15 21:24

8d1d77131447e335809e62361483af76.jpg

为使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内容減少矛盾冲突与混乱局面,理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之间故事情节接榫问题,石先生用了九年时间,重新校订一部前八十回以甲戌本丶己卯本丶庚辰本为底本; 参考蒙府本丶戚序本等八个版本作参校本; 而后四十回则用程甲本丶程乙本作参校本的《红楼梦》由浙江古籍岀版社岀版。石先生本书旨在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深度整合,还原一本接近曹雪芹原貌原意的《红楼梦》是他的本意与初心。而在校订整个过程,做到尽善尽美,使读者能读到一部相对比较理想,故事比较完整统一的《红楼梦》。然由于石先生校订的后四十回改动大,难度高,故笔者重心放在读后四十回上。因《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高鹗所续?无名氏所续?还是有曹雪芹的底稿?目今学界还没有一个切实的讲法。但自新红学诞生百年来,红学界及一般研读者,基本上对后四十回的续书不满意而贬多赞少,故这次石先生重新校订《红楼梦》其接槜成功与否?此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本书前言,石先生坦然说: “本次修订《红楼梦》的目标是: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前人已经取得的巨大校勘成绩的基础上,将《红楼梦》文本的校勘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努力让《红楼梦》文本校勘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与此同时,除了要将前八十回中因曹雪芹“五次增删”等个人因素以及传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文本内容不够和谐之类的问题修订得更加和谐、更具艺术性外,还要致力于消除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显性冲突,尽可能缩小两者在叙事艺术上的落差,即沿着混合本的正确方向,将混合本从目前的初阶混合水平提升到高阶混合水平,从简单的拼配状态提升到真正的融合状态。” 上述石先生所论,正是本书的指导思想。当然,重新校订一部《红楼梦》,必然引起红学界,文化界,新闻界,岀版界等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在石校本面世短短的一周时间,“中华英才网” 《南方日报》“南方plus”《羊城晚报》“羊城派” 《广州日报》“大洋网”《钱江晚报》“潮新闻”先后报导介绍以及作了短评。然石先生以学院派的学术规范,深厚红学知识的积累,他早在2022年与2024年,分别岀版了《玉石分明<红楼梦>文本辨》与《见微知著<红楼梦>文本辨》两部红学学术论著,为重新校订《红楼梦》作了前期的基础准备,用中国红学会原会长张庆善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所论述:

石问之是近些年在《红楼梦》研究中崭露头角的卓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文章在红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引人关注。看他的文章写得很老到、很成熟,我以为年龄不会太小。去年在北京见了一面,没想到他竟那么年轻。如此年轻,就取得如此突出的学术成就,令人赞叹不已。......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石问之的修订呢?虽然他修订的尺度之大令我疑虑重重,但当我认真地看完了石问之修订的120回稿,以及他撰写的《前言》《凡例》和注释后,我的看法有了改变--石问之的修订是认真的、严肃的,是下了大功夫的,是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学术探索。他在《前言》中说:“本次修订《红楼梦》的目标是: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前人已经取得的巨大校勘成绩的基础上,将《红楼梦》文本的校勘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努力让《红楼梦》文本校勘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笔者细读张庆善先生为本书写的整篇序言,其中用“卓有成就”充分肯定石校本《红楼梦》,其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且岀于公心,敬畏红楼。而笔者要讲的是,石先生敢于去重新校订一部新的《红楼梦》,其胆力丶魄力丶学力丶心力必有过人之处。笔者对众多版本暂且不说,只说新中国建立之后于1953年由汪静之丶俞平伯丶启功校订的人文版《红楼梦》; 1957年由周汝昌丶周绍良丶李易校订的人文版《红楼梦》; 1975年以中宣部文化组副組长袁水拍任組长的《红楼梦》校注小组,副組长冯其庸,李希凡;成员有刘梦溪、吕启祥、孙逊、沈天佑、沈彭年、应必诚、周雷、林冠夫、胡文彬、曾扬华、顾平旦、陶建基、徐贻庭、朱彤、张锦池、蔡义江、祝肇年、丁维忠共20位红学专家参与校注《红楼梦》工作于1982完成(此本后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由此可见,上述笔者所提早期三个《红楼梦》版本,绝对是红学权威的校订版本。然时空转至2025年,石先生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他的石校本《红楼梦》,此不得不说,其惊人的胆力丶魄力丶非一般人所为。众所周知,修订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是一项极其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若没有足够的红学综合知识,是望而生畏的。然石先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进取,经他九年的不懈努力,一部别开生面的石校本《红楼梦》,终于与读者见面,用张庆善先生的话说: “我看了他的修订稿,则被他修订尺度之大震惊了,因为我从没有过这样的念头,以这样的方式去修订《红楼梦》” 张先生上述的感慨,直接对石校本表达了其开拓创新精神与取得成就。笔者通过多年对红学界的观察,在读众多同好的相关红书后曾感叹道: 一个与红楼结缘的研究者,只要绽放其心灵,刻苦钻研,乐于积极探索,激情与才华自然被唤醒,潜能自然得到发挥,敏锐与洞察力自然会产生新思维丶新创见丶新突破,新成果而攀登红学高峰,此红学界产生不少有作为丶有见地的红学专家,石问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以个人的名义,去重新修订一本经典名著《红楼梦》,在中国红学界还是极少数的。因修订与校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涉及修改文本,优化故事情节,润色语言,完善或改变人物形象,提升小说的思想性丶艺术性丶故事性; 而后者是一种学术手段。以《红楼梦》为例,通过十多个版本的异样,对不同版本,选择合适的,纠正文本其中的谬错,误笔,复原作者的原意或最接近原稿的版本,其性质是属于学述范畴而非艺术性。其次,《红楼梦》的著作权早已经进入公共领域而不会引起侵权问题所牵涉。所以,石先生‌重新去修订一本经典名著《红楼梦》无可厚非,且提供了重新修订经典名著《红楼梦》一个范例,为日后有志于此者,继续完善,使《红楼梦》更加完美立于世人面前。而今次,石先生修订岀一个新版本,其创作性效果更符合研读者的心理审美与期待,因不少研读者不喜欢后四十回,此便是石先生重新修订《红楼梦》的逻辑关系所在。对此,石先生在本书前言其观点论述如下:

或许有一种担忧,认为对《红楼梦》的修订会毁坏经典。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文学不同于雕塑、绘画、建筑等完全依赖物质载体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是不依赖物质载体的无形智慧,可以广泛复制而不影响其原物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务必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要作茧自缚,不要画地为牢。只有这样,文化方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书石先生对后四十回的修订文字总计近千处,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内容,笔者用极简略摘录如下:

其一,按照脂评本“石头”与“神瑛侍者”分离的原则,重构了后四十回叙事的底层逻辑。后四十回原本“石头”“神瑛侍者”二合一叙事逻辑下的“失玉--宝玉疯癫--调包计”这一叙事思路被新的叙事思路完全取代。这是本次修订最核心、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其二,为后四十回确定了与前八十回顺利对接,并贯穿到底的时序。时序混乱是全书都存在的现象,后四十回尤其严重。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终结这一混乱现象,为全书确立清晰有序的时序坐标。

其三,对包括贾母、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凤姐、巧姐、平儿、小红、香菱、李纨、李纹、李绮、鸳鸯、傅秋芳、尤氏、薛姨妈、赵姨娘、贾芸、贾蓉、贾环、贾雨村、倪二、鲍二等在内的多个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进行了适度改写,从而尽可能地将后四十回从思想主旨到具体内容都拉回前八十回的叙事轨道。

其四,不仅修订了后四十回文本中众多自相冲突的内容,而且按照前八十回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冲突的文字。

其五,修订了后四十回中大量的怪力乱神文字。续书作者过分热衷于迷信叙事法,占卦、测字、扶乩、抽签、算命、鬼魂附体等文字大量充斥其中,构思陈旧,写法粗糙,严重破坏了《红楼梦》的思想格局,大大拉低了《红楼梦》的艺术品格。

其六,后四十回作者的宏观构思能力很强,但在微观情节的

处理上纰漏过多,以致矛盾重重,甚至很多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情节等基本要素,纰漏不断,左支右绌。

从上述笔者摘录的六点简略内容看,石先生的修订思路是清晰的,逻辑是严密的。因按照脂评本“石头”与“神瑛侍者”分离的原则,这样便纠正后四十四程高本留下来的的“奇难杂症”众所周知,在程高本系统中,石头变成神瑛侍者再变成通灵宝玉; 而在脂评本系统中,石头变成通灵宝玉,神瑛侍者变成贾宝玉,石头与神瑛侍者互相独立。若按照研究《红楼梦》神话主题论杨朴先生的观点而言,即“女娲补天”的石头--“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的角色转换一系列的论断,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而是“女娲补天”的石头--“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按先后顺序角色转化而已。对此,我们应该从辨证的眼光来判断《红楼梦》其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丶人物的爱情悲剧丶梦幻神话丶阶级矛盾丶因果之报,构成《红楼梦》五大主题,然梦幻神话只是其中主题之一。所以,石先生提岀按照脂评本“石头”与“神瑛侍者”分离的原则,重构了后四十回叙事的底层逻辑是对的。这样既疏通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文脉连接,又清理了程高本在后四十回原来一些不合理的“障碍”,使故事内容与前八十回接槜。

本书,还有几个可圈可点之处,是值得肯定与赞赏的。一是在回录前先将脂批内容辑录以提示读者,使读者更好了解作者曹雪芹的写作动机与表达其思想情怀; 二是回末写上按语,将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内容,结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作了解惑答疑,让读者读到相关文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举起到导读的作用; 三是凡是本书改动过的文字,石先生都在书中有明确作介绍,并注明底本原来文字的内容以及修改理由。这样对于读者来说,不仅知道了修订后的内容,也知道原来文本内容;四是不少章回,还附上副录。笔者抄录八十一回副录一段文字如下:

附录:

[一]“正说着,只见麝月慌慌张张的跑来说”之后的两段文字,皆是本书改笔。原本文字讲述的是赵姨娘与马道婆“魇魔法”事发的故事,啰唆无味,不仅无叙事价值,反而于全书的整体性有害。因过早地将人物矛盾推到高点,只能草草收场,显得非常不真实。 因内容改后超过一千字,故笔者不宜将其编辑上来,只作说明罢了。其次,笔者最担心关键的两回书,石先生回录改了:

通读本一百零七回:

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一百一十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綠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石校本一百零七回:

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涌悲泪宝玉感无常。

一百一十九回:

避家乱巧姐入庄户 中乡魁宝玉却尘綠。

石先生上述两回书回录的改动,真的太关键了,因事关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思想性的统一问题,亦是事关文本整体的故事脉络问题。笔者认为,不管后四十回书是高鹗或无名氏所续,在第一百零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与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天恩贾家延世泽”这两章回书,续书者大颂当朝皇恩,严重违背了曹雪芹原来的创作意图即“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结局,从而破坏了书中的主题思想,此也是后人不满后四十回其原因之一。笔者还有许多话要说,但限于篇幅故就此打住。本书面世后,同好兰良永撰一联:

三生石下空劳尔,一卷书来石问之。

学友吴铭恩咏一律--题石问之先生修订版红楼梦

九年批阅雕龙手,一梦抚平衔石心。

笔削春秋承雪鬓,墨濡今古续瑶琴。

补天自有通灵意,辨伪能窥脂砚音。

谁道红楼终幻境,重光全璧大观林。

结论: 石问之先生用九年时间,修订一部新的《红楼梦》,是在继承百年新红学成果基础上再出发的一项红学工程,是当今中国红学界又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并以新的“梦境”示人。石先生本书旨在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深度整合,还原一本接近曹雪芹原貌原意的《红楼梦》,此是他的本意与初心,而在校订整个过程,做到尽善尽美,使读者能读到一部相对比较理想,比较完整统一的《红楼梦》。

2025年4月1号


作者简介

许映明,笔名日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专著:诗词本《红楼探微》、散文本《红楼随笔》、与马雪芬合著章回小说《红楼补梦》、评点本《共宴红楼最深处》、传述本《石头之子--胡文彬与红学》,策划诗歌词赋《闲情雅集》。著作、红学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文章共两百多万字。作品散见《博览群书》、《华夏》、《问红》、《中老年报时报》、

《西部时报》;人民日报艺术网、北美红楼梦学刊、搜狐网、《古代小说研究》,百道网等网站。

【责编 李鹏】


新时代山乡巨变故事

新华社2022-05-2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