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江苏淮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将环境质量变好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硬要求,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牢固树立“管理出效益、花小钱办大事”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丁成兰 摄
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
2022年,淮安PM2.5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双达标、双改善”的设区市。
这是淮安着力答好保卫绿水蓝天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淮安坚持精准防治,科学防治,靶向发力,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据介绍,淮安深入开展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扬尘管控“三源”整治行动等,统筹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2018年以来全市PM2.5浓度实现“五连降”,改善降幅达28.57%。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成立洪泽湖、白马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指挥部,持续开展排涝泵站和涵闸拦蓄污水整治、涉氟企业专项整治等工作,推进重点断面“一断面一策”治理。“十四五”期间,淮安国省考断面总数从30个增加到57个。
淮安还完成32个高风险地块调查以及淮阴区城中花园、淮安区隆欣化工地块修复治理,获批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70.04亿元实施环境基础设施项目339个,污水集中收集率达55.2%,为苏北五市最高,生态垃圾分类在全国大城市排名上升到第37位。开发应用“淮安市装修垃圾清运通”微信小程序,全省率先实行建筑垃圾网上预约清运模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徐昌政 摄
构建生态保护“大格局”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近年来,淮安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加大保护、加大监管、加大修复,构建生态保护的“大格局”,努力让环境污染的“问题清单”变成群众的“满意清单”。
据介绍,淮安印发《淮安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对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进行管控;制定《淮安市“绿盾”系列专项行动整改销号管理暂行办法》,成立“绿盾”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常态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联合执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努力让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
为加强系统保护修复,淮安在全省率先发布《淮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盱眙县洪泽湖生态修复示范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纳入“国家山水工程项目”,白马湖生态修复项目成为首批省生态文明建设典型,2022年生态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除此之外,淮安积极打造宜居生态空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326.89万亩、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08个,创成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健全完善湿地保护体系,现有国家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保护小区56个,白马湖湿地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林子荫 摄
深耕精细管理“责任田”
淮安的“绿”是建出来的。年复一年坚持植树造林,全市林木覆盖率24.34%,“推窗见绿”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标配。
淮安的“绿”更是管出来的。淮安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坚持抓在平时、管在日常,压实责任“守”住生态底线,精雕细琢“绣”出城市颜值,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
近年来,淮安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原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与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合并,将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指标融入高质量跨越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季度点评及大气质量周通报、水环境质量旬报等制度,构建全市上下一体推进、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为夯实基础支撑,淮安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3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计划》,持续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此外,淮安强化联保共治,积极探索跨界区域联防联控,先后参加南京都市圈跨区域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南京都市圈燃煤电厂联防联控,盱眙县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机制,金湖县与扬州高邮市、宝应县就高邮湖、宝应湖强化水污染防治,涟水县与连云港灌南县推动水环境协同共治。
孙德芳 摄
奏响绿色发展“大合唱”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结束,标志着淮钢全面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国第57家、全省第7家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淮安而言,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近年来,淮安不断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步伐,围绕产业绿色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培育形成以新型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新一绿”四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累计完成水泥产能(粉磨)120万吨、印染产能120万米、钢管加工产能10万吨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关闭化工企业145家。
同时,淮安健全省市绿色标杆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储备、培树和推广绿色制造示范典型,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27家;推动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定《淮安市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淮安市加强能耗强度管控提升能耗指标空间工作方案》等文件,统筹能源安全保供、低碳转型和高效利用,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大力推进整县光伏开发试点,全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448.95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规模的54.47%。
(供稿单位:淮安市生态环境局)
【责编 李媛】
人民网2024-11-04
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6-22
新华社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