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之路 > 正文

青年志,电池梦:刘治明教授的储能科研与育人之路 ​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王艳 2025-08-01 14:56

从韩国汉阳大学的实验室到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杏坛,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储能技术领域青年学者刘治明教授,以十年深耕之功,在新型电池储能领域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跨越,更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育着储能领域的新生力量。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新型电池储能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重点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他的科研之路与育人实践,正是新时代青年学者“科研报国、育人为本”的生动写照。

 

基础研究:锚定前沿,破解储能核心难题

刘治明的科研生涯始终聚焦能源领域的关键瓶颈。2012年,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赴韩国汉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韩国前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Ungyu Paik教授,彼时便瞄准了钠离子电池这一新兴方向——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成本低廉,商业化后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互补方案。在这一当时尚未被广泛关注的领域,他开创性地开发出Sb@C同轴纳米管、FeS2@C蛋黄-蛋壳结构等高性能电极材料,相关成果发表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期刊,其中1篇入选热点文章,4篇成为高被引论文,被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权威期刊正面综述70余次,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凭借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国家留学生学术创新奖、韩国汉阳大学优秀论文奖(全校仅10位)等荣誉。

归国后,刘治明敏锐察觉到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逼近“天花板”的行业困境,而高能量密度电池是推动新能源汽车、5G电子器件等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将研究拓展至被称为二次电池“圣杯”的锂金属电池领域,尤其聚焦锂硫电池和锂氧电池——二者2600-3500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使其成为储能技术的重要突破口。针对这类电池反应动力学缓慢、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导致循环寿命短等难题,他带领团队提出金属基催化活性中心配位环境多层次构筑、多尺度催化位点协同等创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被“能源学人”“搜狐科技”等平台广泛报道。


   

刘治明教授在韩国京畿道国际会展中心参加NANO KOREA 2025国际会议

 

截至目前,刘治明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PCT专利40余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成为储能领域备受瞩目的青年学者。

 

产业化实践: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落地生根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产业需求”是刘治明一直坚守的科研理念。作为山东省储能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电池工作站特聘首席专家,他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无缝衔接。


  

刘治明教授在先进储能技术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在钠离子电池领域,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宽温域、高功率密度磷酸盐基正极材料,实现了-40℃至60℃的工作温度范围、超两万圈的循环寿命及15分钟快充至90%电量的性能突破,目前已与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上海扬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加速技术转化。作为技术带头人,他与山东大展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展开攻关合作,共同开发的高导电阵列碳纳米管浆料项目形成500吨/年产能,打破了国外技术与市场垄断,技术获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支持,彰显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示范效应。此外,有多项碳基功能电极材料专利实现技术转让转化。凭借这些成果,他作为首位完成人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奖一等奖,作为核心成员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培育储能领域生力军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先进储能技术团队负责人,刘治明不仅专注科研,更致力于搭建学科平台、培育创新梯队,将“科研育人”融入学科建设全过程。2018年归国后,他在学校支持下迅速组建先进储能技术实验室,2021年牵头的“新型电池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获200万元专项支持,目前团队已发展为包括1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及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创新梯队,成为山东省储能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分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他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和自驱能力的培养,推动形成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产教育人互融互促的良好生态。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助力学院获批“山东省高效绿碳转化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特色能源学院”。同时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委会委员、Eco Energy 期刊编委(Wiley 旗下)、Chin. Chem. Lett. 青年编委等职务,持续提升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

作为博士生导师,刘治明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准则,将科研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他指导学生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省金奖、中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等奖励20余次,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或学业奖学金60余人次,部分学生毕业后被西湖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继续深造。他作为首位完成人获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青岛科技大学“十大杰出青年”,以自身行动诠释着“科研与育人并重”的师者担当。


  

刘治明教授领衔的山东省新型电池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从异国求学到归国建队,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转化,刘治明教授用十年跋涉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学者的使命。在储能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他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为墨,在科研与育人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双碳”目标实现与能源革命贡献智慧力量。

【责编 卡咪娜】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