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记忆 | 习仲勋: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邓丽君 王爽 2022-10-15 10:34

记忆中,关于习仲勋同志的大型纪念活动,还是2013年其百年诞辰之际,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家属出席了该纪念活动,与此同时,陕西、广东、甘肃的纪念活动也随之举行。

休养中的习仲勋

习仲勋是党内大名鼎鼎的青年才俊,平民出身,14岁参加学生运动,21岁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威名赫赫,连毛泽东同志见到他都十分惊讶:“这么年轻!”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国民党军队重压下,南方革命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唯有习仲勋参与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事实上,长征最终就是奔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这也让中央红军从此有了新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习仲勋在革命斗争中的从容和练达,在政治、军事和纷繁的群众工作中显露的领袖才干,都给毛泽东带来诸多惊喜,毛泽东曾夸赞他:“你比诸葛亮还厉害!”还亲笔为其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并评价他的工作能力“炉火纯青”,称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主要负责人,为西北地区巩固新生政权奠定了良好基础;1959年开始,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被誉为国务院的“大总管”;“文革”期间,习仲勋遭受残酷迫害,蒙冤16年之久,在1978年复出后,依然保持着无私无畏、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其主政南粤期间,饱受重重压力,在广东建立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对于习仲勋的一生,夫人齐心有一句深情的概括:“我常说,仲勋英雄一世,坎坷一生。他胸怀宽广坦荡,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这也印证了习仲勋那句流传甚广的自我评价:“我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左’的错误。”

2002年5月24日5时34分,习仲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的灵前供奉的是陕甘的小米和家乡的黄土,魂归故里是他最后的心愿。

2005年5月24日,在其逝世三周年之际,他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移回家乡陕西富平县,当日,很多关中父老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发肃立在道路两旁,迎接习仲勋的英灵返回故乡。当车队驶进富平时,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抱着父亲覆盖党旗的骨灰盒,默默注视着窗外的乡亲,特写镜头中,人们看见了习近平与亲属们眼中饱含的热泪。

2013年10月15日,习仲勋陵园内摆放的习仲勋夫人齐心率儿孙敬献的花篮,习仲勋墓地坐像背面镌刻的16个大字为齐心亲笔题写  中新社记者 张远摄

在习仲勋墓地坐像背面,镌刻着夫人齐心亲笔题写的16个大字——“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他一生最常说的话,也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真实写照。

群众的领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他是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是毛泽东对习仲勋的评价。

习仲勋的伟大和被铭记,很重要的一点,是其一心为民的群众观,无论身处西北大地,还是茫茫岭南,无论身为县委书记,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对群众始终赤诚相待。

当年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他便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访贫问苦。至今,习仲勋个人档案里还存有一份党组织在西北局高干会议召开时对其做出的鉴定:

“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平时在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也许有时他正忙着,然而他宁愿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蔼地和他们交谈,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官僚主义。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由于这一切,使得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这份鉴定便是对他深厚公仆情结的充分肯定。

在就任绥德地委书记后,习仲勋明确要求各级干部不能当“官”和“老爷”,而是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他提出“为52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并到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和儿童疾病治疗问题。

曾和他从绥德一路赶往延安的美国学者李敦白回忆说:“他走到哪里,好像每一个村庄都有认识的人,他碰到这个人说,你婆姨的病好了没有,碰到那个人说,你爸爸的腰疼好了没有。”

在习仲勋的革命生涯中,多次遇险、养伤、养病,都得到了贫苦农民的掩护与精心照料,根本原因是他每到一地,都能够同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

解放后,身兼数职的习仲勋更忙了,但他却从没有居功自傲,依然心念群众。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他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时,安排秘书直接参与信访办理工作,亲自布置起草信访情况报告。为扭转“大跃进”时的浮夸风,他深入河南长葛调查,动用国家战略储备粮,解决了群众口粮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挽救了很多挨饿群众的生命。即使在两次被下放洛阳的日子里,他仍坚持体察民情,俨然忘了自己的艰难处境。看到群众生活艰难,他常慷慨地解囊,而自己却舍不得花钱买一件衣服和一双鞋。

“文革”期间,习仲勋遭受迫害并蒙冤长达16年,即便身在狱中,他对党的信念丝毫未曾动摇,儿子习远平在回忆文章中曾深情写道:“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他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他开始背诵《矛盾论》、背诵《实践论》、背诵‘老三篇’,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

“国家”和“人民”在习仲勋心中重如泰山,也是支撑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坚守初心、以豁达的心胸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革”结束,习仲勋得以平反后,他义无反顾地担起主政广东的重任,每天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他希望将十多年不能为党工作失去的宝贵时间夺回来。此间,他遭受过无形的政治压力,经历过艰难的政治选择,但从未退缩过。为国家奋斗、为人民服务,就是他内心的无上快乐。

在广东工作期间,习仲勋考察海康县时与群众交谈

习仲勋初到广东时,正是广东偷渡外逃最严重的时期之一。根据当时规定,被抓的偷渡者要统统送到收容站。当看到这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他潸然泪下,“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他站在沙头角,看到香港的灯火辉煌,看到这边的一片荒芜,便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讲,一定要搞经济特区,一定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他终其一生的追求。贺龙之女贺捷生曾撰文回忆,习近平从政后,父亲习仲勋掏出肺腑之言:“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

习近平始终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并作为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7年的农村生活,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这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当日,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是习仲勋对儿子习近平的期许。习远平坦言,无论什么时候,孩子们只要与最底层人民贴近了,父亲就特别高兴。

2013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陕西富平县,来自各地的民众到习仲勋陵园瞻仰凭吊、敬献花篮  中新社记者 张远摄

“我们党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只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习仲勋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

在群众工作方法上,他提出要对群众“掏心窝”,要经常到群众中去,特别是要同工人、农民多交朋友。在向群众学习上,他提出要始终与群众平等相处,告诫党员干部“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他特别提出要用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来认识和纠正党内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的思想。

可以说,在其毕生经历中,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群众观,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也极大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宝库。

本色的作风
“省吃俭用的生活习惯、艰苦朴素的劳动作风永远不能抛弃”

在家人眼中,习仲勋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爸爸。

建国初期,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公务非常繁忙,当时齐心在中央党校工作,离家较远,和家人总是离多聚少,为不影响妻子工作,习仲勋宁愿在业余时间多照管孩子们一些,甚至要给孩子们洗澡、洗衣服。

1972年冬,齐心获准带着儿女看望监护中的习仲勋,此时的习仲勋,已经与家人分别长达7年之久,为记住这次难得的相见,齐心和子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在王府井中国照相馆拍摄了这张照片。前排右起:齐桥桥、齐心、习安安,后排右起:习近平、习远平

在革命事业之外,习仲勋最享受与家人在一起。他会按孩子们的喜好调拌面条,会带孩子们去书店购买小人书和故事书,姐弟四人最喜欢和父亲玩“骑马”游戏,他让孩子们骑在背上,驮着他们从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每逢洗澡,孩子们会故意跑开,和父亲玩“追击战”,习仲勋便拿着撑门帘的长竹竿满院子追,直到把孩子们一个个“摁”进澡盆。

正是因为打心眼儿里爱孩子,所以他特别重视从严要求和教育子女,从不让子女做一点违反政策的事。

齐桥桥初中毕业时,和北京 101 中学录取分数差 0.5 分。如果打个招呼,完全可以上,但习仲勋没有行使特权,桥桥最后上了河北北京中学。为避免学校对女儿的特殊照顾,他就让女儿改随母姓,家庭出身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

习仲勋的一生从不搞特殊化是出了名的,甚至许多在政策上允许做的事情,若有可能影响干群关系,有损党的形象,他也坚决不去做。

因经常率团出国访问,按规定,夫人齐心可陪同,但他严格要求妻子谨守工作岗位,不要出国。习仲勋在广东工作近三年,离休后又在此休养十多年,而齐心竟连隔海相望的香港和澳门都没去过。全国解放后,因工作需要,国家给高级领导干部都配备了专车。齐心上下班或孩子们上学,离家都较远,当遇到恶劣天气时,司机建议开车接送,但习仲勋坚决反对。

在他看来,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

习仲勋出生于陕西富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难的家庭环境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齐桥桥回忆,吃饭时,习仲勋常把他们掉在桌上的饭粒、馍渣捡起来吃,最后还要用馍把菜碟里的汤水蘸净。有一次,桥桥不小心碰翻了汤碗,习仲勋没说什么,俯身将洒在桌上的汤汁吸吮干净。洗过澡的水,他舍不得放掉,把换下的衣服泡进去洗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也是补丁摞补丁,即使晚年时期,他仍每天嘱咐工作人员关掉不必要的电灯。

他也以此要求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从来都是打着补丁一人一人“接力”着穿,在一次采访中,习近平坦言,“我上面有四个姐姐,只有一个哥哥,所以大部分穿姐姐的衣服……逢年过节了,我们也都去参加一些晚会,到人民大会堂,到天安门上面,工作人员说这是谁家的孩子穿这么破烂的衣服?懂的就说这是习家的。”

齐心在回忆习仲勋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上世纪50年代末,在参加一次晚会时,听见有人议论:“习副总理的夫人穿着怎么那么土啊!”齐心听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习仲勋闻之却哈哈一笑说:“土比洋好!”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习近平影响很大,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他多次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提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习仲勋对自己和家人的吃穿用行总是克勤克俭,但对外人却慷慨大方,不论亲戚、朋友、同事还是普通百姓,但凡有人向他求助,必定解囊相助,绝不含糊。习远平回忆,少儿时,父亲就教育他们,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还不止一次给他们写“雪中送炭惟吾愿。”如此的待人情怀,给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

让习远平特别感触的是,父亲虽遭受诸多不公对待,但却丝毫不记恨,事后对于审查他的人,连名字也不记,还报以宽容,“父亲从来没有在我们兄妹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这种宽宏大量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孩子们。

2001年10月15日,习仲勋88岁生日,全家人为他举行“米寿”寿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不能回家,习近平在给父亲拜寿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习仲勋一生为家国效力无悔无怨,不求功名,不倚权势,他的家风,凝聚着舍小家为大国的赤子情怀,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多次对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2020年第19-20期)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