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校名师 > 正文

丛涛:传承发展中国武术,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姜丹 2023-02-01 12:55

在丛涛看来,武术既等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等于体育,是因为它与其它体育项目一样,可以强身健体;而高于体育,则是因为武术中,蕴含着诸多传统的文化符号。”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武者的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为保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更以发展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为目标和方向。 


 丛 涛

1985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一级散打裁判员,武术国家五段、国际散打五段。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八极拳冠军,2009年带队获得广东省武术比赛8金7银1铜,2014年国家散打邵武邀请赛获得90+公斤级冠军。


武术让丛涛懂得坚持不懈的深刻含义,每日习武早已成为习惯

比赛场上,四周静悄悄,全神贯注的丛涛似乎只能听见自己的拳风阵阵。

迅速甩头、连续冲拳、用力推掌……现场虽没有观众呐喊助威,但随着最后一式稳稳落下,从裁判无可挑剔的眼神中,丛涛感受到了“热血沸腾”。

2022年8月22日至28日,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韶关市乳源县隆重举行。丛涛凭借过硬的技术斩获男子武术竞技比赛金奖,而这也是他连续三届在该运动会上获得武术项目的冠军,此外,在唐刀器械项目上他也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丛涛带队参加武术比赛并获奖

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8岁开始习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这个在华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瑰宝他有着超乎寻常的自豪感,或许身为朝鲜族,丛涛从小就对这个中华文化之精粹有着更为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解、认识与解读。所以,在专注训练的同时他还会思考武术的地域色彩与风格。

谈起武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武术除了能锻炼身体,其他没什么用”。这在丛涛看来大错特错!“学武,不只是强身健体,从本质上来说,它更是一套完整的人格教育。”

自信、自立、自强,在磨炼意志品质的同时也培养了竞争与合作意识。武术不仅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文化载体,在一招一式中折射着中华智慧,也在一拳一路中体现着中华精神,更在一技一理中蕴含着中华文明。在这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丛涛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滋养着生长起来。

或许,武术的魅力就在于作为人类斗争智慧的结晶,其不仅要求技术中的“内外合一”,更要在德行上注重“内外兼修”。于是,在丛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武者的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为保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更以发展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为目标和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丛涛的女儿丛雨涵也斩获一枚奖牌,父女一同参赛不仅彰显“虎父无犬女”,更体现了武术精神代代传承的精神。

在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丛涛与女儿丛雨涵同时斩获奖牌

丛涛说培养女儿学习传统武术是一种情怀,也是对中华武术的传承

“培养女儿学习传统武术算是对武术的一种情怀,此次带女儿来参赛也是抱一种学习的态度,使小朋友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得到一个意志品质的锻炼。”在丛涛心里,传承与推广中华武术一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在珠海科技学院(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从事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工作。

“武术既是体育,又高于体育。在武术背后,有着坚韧、团结、持之以恒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师,他将继续保持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武术赋予强大意志品质

内敛敦厚,谦虚正直,皮肤有些黝黑,这让丛涛周身的正气更加十足。

或许,多年习武的缘故,让他平和中又带着力量。比赛中,丛涛的拳法行云流水、刚柔并济,亦如他温暖的话语铿锵有力。“武术要生根发芽,既需要会武术懂武德的‘武师’,也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对于武术最初的印象,丛涛的感受是力量与强者。而这也成为他开始练习武术的初衷——不怕挨打,不被欺负。

上世纪90年代,“校园霸凌”这个名词还未出现,但以大欺小的“案例”却是层出不穷。不知是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还是较为弱小,丛涛也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把你的午饭给我!”

8岁,刚上小学的他就遭遇了班上“小霸王”的欺凌。每天中午饿着肚子,让小丛涛心里憋了一股气。那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扒在学校围栏边,看学校武术队训练,于是也萌生了习武的念头。

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是一套完整的人格教育

就这样,怀揣这个简单愿望,丛涛加入了武术队。可进入武术队后,他逐渐认识到,习武远不是“好勇斗狠”这么简单。逞能斗胜只是莽夫的行为,真正的武术有着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穿越古今福泽华夏人民,更以博大精深育化广大民众。

正如金庸先生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是一颗仁者之心,也是一种能力,不损道,不害人,屈人之兵并非取人性命,而侠更是一种智慧,有着天地合一的超然之境。

从最初只是寻求“自保”最后到传承武术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丛涛渐渐地体会到武术这项运动赋予人强大的意志品质。“坚持训练的人都是自律的人,都有一股坚毅。”

对坚持不懈的深刻理解就源自1998年他在体校的集训。丛涛说他永远忘不了那6个月不分昼夜的训练。“有的动作要做上千次,上万次,枯燥艰辛是一定的。”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内心,散发着执著的“光芒”。

丛涛在指导学生练习武术

“自己读书不好,如果习武再不行,人生可能就再没出路”。他说每每想到这些,都会咬紧牙关,坚持训练。专注于一个动作上万次,通过无休止的重复一点点吃透技能,就这样,进步发生在日积月累的耐力训练中,自律的习惯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被养成。

这不仅对他的学武有帮助,也对生活乃至人生大有裨益。在他看来,长久的自律和坚持不懈是对自己弱点的征服,也是让自己更加淡定从容、积极向上的过程。最终,经过6个月集训,入选集训的70人仅有7人留下,淘汰90%。而丛涛最后也成为这7名“硬汉”之一。

这真真地印证了那句话:把一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品质不是天赋,也不是智商,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武德先于武术

磨炼意志、培养底蕴、塑造人格,对丛涛而言,武术的意义其实早已超出技术动作本身,将满载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的武术发扬光大才是其人生追求的目标。

作为以身体动作诠释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武术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习武者以师父言传身教来进行教学,师承关系来维系人际关系。进入现代后,这种模式演变成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尊师重教,进一步发挥着师承关系的积极作用。其实,任何一门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尤其这种将几近残酷的搏斗技术,演绎成千姿百态、揣摩不尽的技艺,看似以技击为本源,但实质上却是在追求人生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师傅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从业界转到学界,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也让他对武术有了新的解读

丛涛说,小时候他心中最神圣的职业就是教师。大学毕业,当他真正成为一名武术教师时既兴奋又激动,不仅儿时的梦想成真,也向心底的宏愿又迈近了一步。从业界转到学界,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也让他对武术有了新的解读。

“汉字的‘武’,本身就由‘止’‘戈’构成,‘武’这个概念从文字诞生开始,就把制止暴力作为目的和方向,而这也构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主题。”丛涛说,中华传统武术的“内外同修”,其实也并非内家外家的“内”和“外”。在他看来,武术中真正的“内”是指从人格和道德上去塑造人,让人明白规矩、懂得自我约束,心怀善意、扼制恶念恶习。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武术非常注重尊师重道、礼仪规范,因为传统武术认为,人只有心中有了恭、敬、畏,才可以学武,才不至于学成之后作恶多端、害人害己。

于是,他边介绍边展示武术中的“抱拳礼”:左手张开,代表包容四海;右手五指内扣,代表谦虚礼让。“武术讲究习武先习德、学艺先习礼。武德先于武术,尊老爱幼,正义长存,才是习武之道。”

所以,在做体育教师这十多年中,丛涛除了指导学生武术动作,更乐于普及中华武术文化,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不过,在辅导学生武术散打推广武术及文化的过程中,他也曾有过困惑:“不少父母宁愿让孩子学习跆拳道、截拳道,也不乐意让孩子练习武术。”丛涛说,相对于跆拳道等运动,武术明显缺少商业包装。

武术传承,从娃娃抓起。丛涛在指导小朋友练武术

他认为,武术是中国传统运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比如,武术套路可以培养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散打主张搏击,培养人的狼性;传统武术,蕴含着传统哲理,适合修身养性。”

“武术的推广并不好,这需要业界反思。”当然,问题也是存在的,丛涛指出,时下不少教武术的老师,仅仅是练过拳脚,但对于武术的精髓掌握得并不足。“武术,需要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战经验的人来教授,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学习。”在他看来,只有掌握了文化精髓,才能将武术更深层次的意义传播给世人,也才能让中华武术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孝道“碰撞”武术

习武多年,丛涛身上传统的因素很多,除了传承武术这个中华文化瑰宝,他身上其实还隐藏着另一个美好品德——孝。

低调如他虽不愿多提及,但却是因为他的孝顺,才会从祖国东北寒冷之地来到珠海这个温暖又宜居的“浪漫之城”,几乎纵跨整个地图南北。

而选择珠海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更适合母亲养病。”年幼时父母离异,丛涛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开了一家餐馆。因为要打理生意,她常常忙到深夜,平时就是外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用他的话说,虽说不算富裕,但却也其乐融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丛涛21岁那年,母亲因脑溢血住院,由于病情比较严重,丧失语言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母亲的病需要反复住院、手术,家庭积蓄也渐渐耗尽……

作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舞龙是人们在喜庆日子用来祈祷风调雨顺的重要活动。图为丛涛作为“龙头”在舞龙

那时丛涛还面临大学毕业,恰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来学校招聘,因为品学兼优,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出国工作的机会就摆在他眼前,可为了照顾母亲,丛涛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当听说南方四季如春更适合母亲养病,孝顺的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带着母亲南下,也正是这个机缘让他成为梦寐以求的武术教师。

一晃13年过去了,老人卧床也已13年之久,在丛涛和爱人的悉心照顾下,母亲的病情渐渐好转,但还是会反反复复,每个季度他还是要带母亲去医院检查、治疗。长久的病痛折磨也使母亲的精神变得狂躁不安,有时候她会咬丛涛,手指手臂常常会被留下印记,可他并不在意,还是会在母亲住院时,不顾一切放下手上事务守护在她的身边:洗脸擦身、喂汤喂药,端屎端尿,他和爱人尽最大的耐心与爱心陪伴老人。

“大家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我觉得我现在很幸福!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就算再难,只要她活着,我就会好好照顾她!”谈到对孝的理解,丛涛的眼神里有着坚定和温暖。

铁汉柔情不过如此。其实,二者有时看似反差巨大,殊不知,在传统文化中,武术本就继承了中国“孝悌”的美德。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一影响投射在武术领域便鲜明体现为尊师重道这一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是从武术领域“衍生”而来。将“孝道”凝聚在武术中,在丛涛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温良恭谨、和善宽厚的武学内涵传承。

“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有武术,健康中国建设中有武术,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中有武术,文旅融合中有武术。”丛涛说他对武术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武术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好中国武术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

河北黄骅:德育为先滋养青少年成长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31

韩肖清:电力领域的璀璨之星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6-18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