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学校,二十华诞正值青春,拥有一批优秀教师和充满活力的莘莘学子;这是一所锐意进取的学校,他们以“崇实图新、志攀青云”为校训,以其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历经20年薪火相传、业精图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醴陵市乃至湖南省的一所中学名校。这所学校就是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学校(简称“青云学校”)。学校是2002年由三湘名校——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所创办,2006年完成改制,成为一所独立的民办中学,同时学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该校学生总数将近3000人,教职工有200余人。
青云学校自创立至今,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但却逐渐发展为醴陵市办学规模最大、教学质量过硬、社会美誉度最高的中学。这一切成就背后固然离不开青云自己打造的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高效的教师管理团队,更离不开一位运筹帷幄的掌舵人——唐闻伯先生。
唐闻伯董事长在去年开学典礼上讲话
一直以来,唐闻伯有这样的理念,投资于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开办学校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希望工程。这是他多年的夙愿,是他缘定一生的教育情结。2006年,正当他的房地产业一片火红之时,他却毅然抉择投资教育,获得青云学校100%的股权,成为举办者,从而开启了他的追梦之旅。他以其远见卓识的眼光、敢为人先的胆色,扛起了醴陵民办教育的先锋大旗;他大力投资学校基础设施,广开言路,选贤任能;他富而思源,不忘父老乡亲,积极参与教育扶贫,为贫困学子减免学费688万元;在青云优质管理团队的打造上费心尽力,助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二十年砥砺前行,孜孜不倦,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用辛勤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培养下不断成长,成为栋梁之才。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醴陵市青云学校将于今年11月迎来建校20周年华诞。抚今追昔,总结经验,我们发现,醴陵市青云学校之所以在建校20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取得佳绩,主要是因为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追求卓越办学的方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
醴陵市青云学校自诞生起就在思索一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建校20年来,学校由筚路蓝缕到弦歌悠扬,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个根本问题上,作出了清晰而响亮的回答,人们对民办学校办学动机初衷的疑虑消散了。
青云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党的领导是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坚实后盾。近年,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级党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引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法规、文件。学校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指导思想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人民满意,把学校党支部建设成维护党的领导的战斗堡垒。如:2006年学校“四独立”改制、2018年“两新”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2020年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2021年落实“双减”政策、实施民办学校招生“网上报名、免试入学、超员摇号”、2022年推进清廉学校建设等工作,青云都在株洲市率先垂范。
醴陵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学校副董事长黄丽潼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并设立党建指导员,党支部全面指导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队伍的“主心骨”。2019年党员教师向洪水灾区奉献爱心,2020年鲜红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2021年党支部获评“株洲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教育扶贫先进单位”“湖南省民办教育防疫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醴陵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两新”党建经验《党建“两新”扶摇“青云”》被《湖南教育•民教创新》刊载。2022年教师节前夕,醴陵市教育局党委领导对学校这样定位:青云,是一所有责任的学校、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一所有未来的学校。
学校荣誉
树立青云之志,致力卓越办学
上世纪末,醴陵义务教育学生数激增,醴陵市青云学校就是在老百姓对县级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中应运而生。学校选址于醴陵市城中央青云山,宋代大儒朱熹曾在山下朱子祠讲学,山上梯云阁建于1219年,是为聚拢文气而建。创建于文星朗照之地的青云学校,建校伊始就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上:办一所高起点的学校,引领醴陵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来校指导
青云学校自成立以来,严格遵守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学,科学办学,走高质量发展之路。2017年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亲临学校调研指导科技创新教育工作。20年来,翰墨书韵,历久弥香;初心使命,励校远行。学校以“崇实图新、志攀青云”为校训,以“育创新人才,办三湘名校”为愿景,在这片古老深厚的醴陵大地上,谱写了一曲不断发展,追求卓越的育人之歌:共培养了18届初中生、214个初中班级、12080位优秀初中毕业生,有17人经高中学校培养考入清华北大,有5950名学生经高中学校培养考入“985”“211”名校;共培养了12位中小学校长、2位教育局股室长、3位科级干部;2009年青云学子唐翯祎因获得数学和信息技术奥赛全国一等奖被保送清华,黄睿之因获得化学奥赛全国一等奖被保送北大。极大地提振了人们对醴陵市办学教育的信心。醴陵市青云学校创办后,醴陵小学毕业生外流持续减少,初中毕业生90%以上留在本地高中就读,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年来,该校与醴陵市内26所乡镇初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每年通过送教、送学、送研等活动,将先进教育理念、优秀教育成果辐射全市,促进了兄弟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办一校,惠泽全域;兴一校,造福万家。醴陵市青云学校已成为千年古邑教育振兴的“引擎”,青云学校已在百万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教育的“丰碑”。
卓越来自学生。青云学校秉承“崇实图新,志攀青云”校训,落实德育首位,坚持“先成人、再成才”“教三年、促三年、看终身”的育人理念,明晰“养成教育和创新教育”两条路径,把握“课程、课堂和活动”三个抓手,培养了万余名体育达标、心理健康、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的优秀毕业生。2022年,821名学生考入省示范性高中,在醴陵三所省示范性高中新生占比30.4%,其中419名学生考入醴陵一中,醴陵一中新生占比42.3%。
卓越来自教师。青云以成熟高效的管理机制培养激励教师:一手抓师德建设,一手抓业务提升。学校建立了“星级教师”评选机制,为每位教师设定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成长路径,设立“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中心”,成立首席教师工作室,实施“青蓝工程”“校本研修工程”,通过“首席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竞赛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开展“功勋教师”“最美教师”“最美员工”评选活动,树立师德楷模,带动全体教师乐业敬业,争做“四有”好老师。学校有专任教师193人,其中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5人,株洲市、醴陵市学科带头人12人,校级骨干教师68名,醴陵市5个名师工作室落户青云。
领导关怀
不断创新发展,“五育”并举办学
20年来,青云学校不断发展,优质办学的成功还在于学校注重创新。首先,学校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基础上,以课程促进“五育”并举,为学生设置了艺体、信息技术、形体、礼仪、心理、湖湘文化、趣味数学、机器人等10多门特色课程,组建了30多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数学文化节、英语合唱比赛、科技创新节、“金谷地”人文素养节、阳光体育艺术节、“海量阅读”等活动,夯实基本素养,拓展学科素养,培养创新素养,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尤其是2016年以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丰硕,荣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等称号。
其次,学校注重创新学校管理。2020年,青云学校确立“内涵发展,精致管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开展“变革学校管理、建设幸福教师团队、构建卓越课程体系、建设理想课堂、打造幸福德育”五大行动,全面推行模式管理,优化教育教学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考核公布制度,实现“教师幸福、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校再次驶入“快车道”。
结 语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二十大将为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方向。对于二十大的胜利召开,青云中学师生备受鼓舞,近期学校师生观看并学习习总书记在二十大上作的报告。师生们深信,借着二十大的东风,中国的明天更美好,醴陵市青云学校也一定会在未来大展宏图,更上一层楼,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教育新篇章。
20年风雨历程,壮志激昂;20年风华正茂,踔厉笃行。未来的青云学校,将是薪火相传,不负初心,不负教育,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风采
国旗班风采
学子风采
创新班学子合照
三好杯运动健儿风采
连续7年荣获株洲市创新与实践技能大赛一等奖
醴陵市第五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亚军
学习雷锋活动
多姿多彩入场式
经典诵读
军训
快乐远足
橡筋动力飞机留空
赴云岩村玻璃椒种植基地实地调查体验
鸡蛋撞地球
数学文化节之解五连环
金煌瓷艺陶瓷专家指导学生拉胚体验
劳技社团
醴陵陈杨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彩绘实践
机器人竞赛获奖选手代表(何佳祺、张振宇、许智豪)
劳动技能比拼大赛
消防技能训练
现场救护培训活动
讲题大赛
书写大赛
书法
剪纸艺术
学生舞蹈《毕业歌》荣获醴陵市2018年校园科技文化艺体节一等奖
五彩扬琴社团亮相长沙音乐厅
“咱们教育有力量”荣获株洲市舞蹈一等奖
古筝合奏《盛世国乐》
合唱《萱草花》
舞蹈《醉春风》
西洋乐合奏
相声表演
扬琴合奏
情景剧《觉醒年代》
(2022年第21期)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2-09-1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