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校名师 > 正文

王志民:最早从事 一带一路 研究的学者名师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本刊记者 王玉君 2022-10-07 20:1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市思政课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

站在贸大讲台上的王志民教授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他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北京市思政课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贸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民,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同时,他还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杰出学者,在贸大担任诸多重要的学术头衔和许多社会职务。如今的他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是国内最早研究“一带一路”的专家学者之一,而且他还是个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爱戴的贸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求学北大

1960年王志民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农村,父亲当年是县城的银行职员,母亲是村里的农民,但在他幼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还是很艰难,那时候的王志民经常吃不饱饭。1977年高中毕业时王志民因为没有机会上大学,只能回家乡种田。第二年虽然有机会可以考大学了(国家恢复高考),但他却没敢报考大学,只是报考了山西当地的一所中专学校。虽然只是考中专,但他也未能考上,因为中专招生时要考物理和化学,而他就读的中学当年就没开这两门课。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专考不上,但王志民并没有气馁,他决定好好准备,来年再考。

王志民教授给中芯国际上党课后与企业员工合影

1979年19岁的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没想到竟然考出了优异成绩,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读国际政治专业。讲到其中考出高分的缘由,他说,考大学时报的是文科专业,文科专业就不用考物理和化学,而他的语文、政治都学得特别好,数学也考了79分,在当年是很高的成绩,历史和地理考出了更高的分数。

“我是绛县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考上北大的,也是当年绛县唯一考上北大的学生。”王志民回忆道,“当年,北大录取通知书发到县教育局,我住在离县城比较远的村子里,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谁,找不到我。虽然北大通知书发得比较早,但我收到通知书却很晚,因为教育局的人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找到我。当我考上北大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大家都说尧都村(一个小村子)一个孩子考上北大啦。我家里人是非常高兴,我父亲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着觉。村子里人都说我这就是考上了状元,因为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之前连上中专的人都没有。”

到北大后,王志民学习非常勤奋,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便去图书馆看书,那时他读了很多书,有小说、历史、名人传记等。“我是农村去的,在家乡没见过世面,只有勤奋读书,立志报国。在北大我见到了许多名人,像周培源、朱光潜、雷洁琼、冯友兰等,我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当年,北大经常邀请国内外政要或名家做讲座,这让我很受益。”年轻时,王志民身材高大,非常爱好体育运动,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喜欢长跑、打羽毛球。 

大学毕业时,考虑到父母的愿望,王志民主动回原籍山西工作,被分配到了运城地委党校当了教师。当时的学校位于城市郊外,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也不能满足他对学术的追求。在党校工作了两年后,王志民又重新报考北大硕士研究生,并被北大再次录取,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88年王志民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尽管他有机会到北京某部委机关工作,但他却没有选择从政。“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和特长更适合当老师,所以,我还是主动选择了到高校任教。”

深受学生敬重和爱戴的教授、博导

在贸大,王志民不仅给本科生上课,也带硕、博士研究生。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获得校级奖学金,其中还有多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而他也在2021年和2022年两度被贸大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志民带的研究生专业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经济,有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不是学这类专业的,但成为王志民的学生后,这些硕、博研究生很快就都能在CSSCI来源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了。他带的硕士研究生陈远航的一篇论文在王志民导师指导下还荣获了“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文奖”,博士研究生陈宗华以学生身份获得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学生身份获得该奖项属于研究会首次),两人都曾获得国家奖学金。

谈起从教几十年的感悟,王志民感慨道:“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教师要有使命感,更要以身作则。我在三尺讲台上已经站了四十个年头了。教师必须要有人格魅力,教思政课是门学问,老师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而且是正确的观点。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必须给予正确引导。”为了把一些问题给学生讲深讲透,王志民总是在讲课前花大量时间认真备课。他认为要讲好社会科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指导。但对于如何学习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相关学科,王志民则主张要批判性地学习。王志民也曾经发现有的学生不愿意上思政课,有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于是,他就跟他们说:“我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讲‘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这些就是中国国情,作为学生,如果你不了解中国,就没法在中国生存,更谈不上将来自己事业有发展。我给学生们讲我们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有多大,叫他们不要单纯看某一点。我还用真实数据,比如把中国GDP的排名不断靠前的数据讲给学生,甚至引用西方机构调查的治安状况(在世界排名中中国居前三)的数据,学生们听了就很信服。”

王志民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王志民曾经教过一个维吾尔族的女生,有一次她告诉王志民说她没有觉得 “东突”不好,王志民问她:“你爱不爱好和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是不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得到肯定回答后,王志民接着给她做思想工作。他对这个学生说,世界上很多地方是多民族的国家,如果各个民族都要求独立,那么就会引发战争或冲突,就会使人民受伤害。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民族区域自治非常合适中国国情。再说如果全世界各民族都去闹独立了,世界上是不是要出现几千个国家?这个世界还能有和平、安全吗?我想人们都希望有和谐的生存环境,都反对暴力和战争。一席话说得那个女生无话可说。后来那个女生又找到王志民说,她要求加入共产党。“我问她为什么要入党。她说是因为听了我的课,对党和国家有了深刻了解。”

在学生眼里,王志民不仅是他们学业上要求严格的导师,更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像慈父般关爱他们成长的人生导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王志民甚至还关心学生们就业、婚恋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安心学习。他对研究生要求是:“首先要坐得住,做学问要执著,要以一颗工匠之心去对待学术。”王志民认为,做学术是一项修炼,从最开始的选题开始,到查阅相关文献,再到动笔写作,最后到反复的修改,字斟句酌。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很锻炼人的耐性。“我经常在办公室或者图书馆里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做学问要坐冷板凳。”王志民给学生讲课注重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他指出,“知识是系统化的,是有逻辑性的,需要系统地学习。”因此,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他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逻辑性,常常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由表及里,让同学们能够对知识快速梳理和把握。

王志民对研究生还有个要求,就是“研究生重在‘研究’”,他认为“研究生”一词的重点就是落在“研究”二字上,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课堂上,始终是以引导启发为导向、以学生深入思考为根基、以学术创新为目的进行教学。他讲课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使他们经常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王志民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讲到王志民,学生们都对他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2020级博士研究生岑英武说,王志民老师是我的博导,王老师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的学者,在我心目中更是一位有温度、有爱心的长辈。记得我博士入学不久,王老师的小腿受伤了,当时未引起足够重视,后来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为腿不能弯曲走路非常痛苦,医生要求在家静养,同学们纷纷建议王老师采取线上授课即可,可王老师硬是强忍着剧痛像“没事”一样坚持到课堂给我们上课。更加让我触动的是,正因为王老师“不听医嘱”导致后期腿伤愈发严重,医生强烈建议再走动小腿可能有截肢的风险,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两周王老师依然坚持来校上课,并雷打不动地参加所带硕、博学生的学术沙龙,和大家一起交流近期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写作发表……

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贞吉说,王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细心引导我们,给我们的论文写作提出非常多的指导性意见,还常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王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关心国家大事,要有理想、有信念,做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2020级硕士研究生任山表示,王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好最负责任的老师,他在我心目中树立起一名优秀大学教授的光辉形象。在聆听王老师讲课时,学生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被他生动的语言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吸引住。

最早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知名学者

王志民不仅是名出色的思政课教师、博导、教授,还是一位国内最早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知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王志民“潜心治学,聚焦前沿”,尤其是他致力于“一带一路”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曾到访数十个“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和地区考察调研,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他还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丝路新秩序”的独到观点,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10部,其中有《“一带一路”的地缘背景与总体思路》《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一带一路”西南地区的地缘经济政治环境研究》等专著,以及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50多篇关于“一带一路”方面的研究论文,另外,他还主持过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王志民教授给外国来华官员讲课后与他们合影

王志民以国际秩序演变为背景,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丝路新秩序”的大胆设想,并引起广泛关注,论文被广泛引用和转载,他还是最早发表“冰上丝绸之路”学术论文的学者。他认为,推进“一带一路”,既需要新的理念来引领,也需要新的秩序去规范。王志民将这种理念和秩序定义为“丝路新秩序”。他认为“丝路新秩序”虽然还在形成过程中,但其大致思路和总体框架可以总结出其基本内涵,这无疑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尝试。王志民强调,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和改革者,提出“丝路新秩序”,并不是寻求打破现有国际秩序,而是在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同时成为全球治理的引领者。“丝路新秩序”所体现的行为规范,超越近代以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思维,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将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的规范。“丝路新秩序”实际上是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将为全球治理树立新范本,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他的这些认识是建设性的,是“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不仅丰富了“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也为相关部门决策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志民认为,大学教师有四项使命:教学、科研、传承和社会服务。他说,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强国征程中。为此,他在从事教学、科研之余,还不断受邀到各地宣讲“一带一路”和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也因此担任多种社会职务: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领衔专家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编制专家、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咨询专家、封面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编委会委员等。迄今,他为中外学者、央企、国家机关,各类学校等举办“一带一路”专题讲座百余场。王志民还多次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并担任多家新闻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为此,他多次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宣传之星”。

问及成功的经验,王志民坦言:“做学问一定要专注某个研究方向,要持之以恒,就像是挖井,不要担心挖不到水,坚持往下挖,总能挖出水来。”此外,他希望同学们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要有家国情怀。如果每个人都在为国家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2022年第18期)

【责编 李鹏】

河北黄骅:德育为先滋养青少年成长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31

韩肖清:电力领域的璀璨之星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6-18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