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体融通课程提升整体育人效能

2022-04-19 12:57 作者:周清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载体。北京实验学校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公立示范学校,在校学生的年龄跨度从3岁到18岁,涵盖幼、小、初、高四个学段。如何发挥“十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使之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魅力教育”为特色,整体构建起“十五年一贯制” 立体融通课程体系和“直通车”育人模式逐步建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课程衔接机制。

立体融通课程目标指向完整人的培养

纵观当前中小学的课程变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0层次是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这是“点状”的课程变革;2.0层次是围绕特定办学目标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这是“线性”的课程设计;3.0层次的课程发展呈鸟巢状,以多维联动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材、教学、科研、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从更深层次的意义说,3.0层次的课程变革,是对学校“立德树人”的呼唤。

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贯制”立体融通课程体系,就是以3.0层次的课程教学变革思想为指导而构建的。它呈现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立体融通的特点。横向融通强调课程要素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融通课程、专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五类课程。纵向贯通强调各学段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贯通,注重连续性和一贯性,优化整合课程资源优合化,科学设置幼小中各学段课程,研发了幼小、小初与初高融通教材,最大程度地实现一体化无缝衔接。

横向融通式课程:是以某一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而组合起来的一系列课程,包括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专修型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五类课程,由内而外逐层扩散课程的内容范围,不断增强知识呈现的灵活性,形成一套横向集群式课程结构框架。

横向融通课程以“创新素养”的养成为课程设计中心指向,强调完整人的培养,追求各种人格向度发展的平衡。基础型课程主要是国家规定必修的、最基本的学科课程,以传授基本学科知识为目的,对创新素养的形成起着最基础的作用。拓展型课程是在相应学科课程或不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里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补偿性的作用。应用型课程是更具灵活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是一种旨在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旨在通过学生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纵向贯通式课程:这类课程围绕创新素养逐步加深。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布鲁纳认为,处于一切学科中心的“观念”和“原理”是非常简单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学校“十五年一贯制”的纵向贯通式课程采取螺旋式结构设计,围绕创新素养的养成这一基本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步上升。在小幼初高四个阶段,学生擅长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象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校根据四种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由游戏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组成的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在小学、初中课程衔接中,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校适当引导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激发其人文关怀的热情;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激发他们根据已有的自然规律为社会服务,增强科学思维的人文视野;在初、高中课程衔接中,对于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引导其做一些简易的力学实验与逻辑计算,以领悟简单的力学原理与规律;对于高中低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将相关实验与日常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的现象相联系,以提高对抽象原理的理解能力。

如果将纵向螺旋式课程体系视为组织骨架,将横向融通课程体系视为组织纹理的话,那么立体式融通课程体系就是二者交叉融合的三维课程结构。学校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延续性规律,把四个学段的课程逐级衔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架构,发挥出课程整体育人的效应。

立体“融通”特色课程不断提升育人魅力

不管是横向融通式课程还是纵向贯通式课程,“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和服务于学生全面成长是贯穿始终的灵魂。学校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在强化国家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融合学校原有的“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魅力课程优势和特色,不断完善和优化,突出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综合实践课程的优势,满足各类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以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学校专门建设了“学生学习中心”。“学生学习中心”包含艺体中心,文史哲中心,阅读与朗诵训练室,数学与人工智能、理化科学、天文与地理、科普、劳动等专用教室,倡导大人文、大科学、大学科的学习方式,以大背景、大问题、大辩论方式设计跨学科学习课程。

要让德育内容丰富、生动,除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外,还需要完善十五年一贯制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北京实验学校通过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主任培训、魅力课堂德育教学理论培训、德育科研培训等,提升教师的德育课程研发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研发德育系列精品课程,建立精品德育课程资源库,主要开设了以下三类课程。

国学一体化课程——根据幼小初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年段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五经”《朱子语类》等,同时开设民族舞蹈、国画、书法、古筝、剪纸、武术等国学兴趣课程。

美德一体化课程——学校以“孝亲长、睦邻里、亲友朋”等传统美德贯穿一体化德育活动主题,开展班级践行传统美德的班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演美德践行校园剧,校园广播站“子午书简”栏目每天讲述一个美德小故事,传统佳节开展家庭、社区实践活动,等等。

实践一体化课程——学校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方法一体化。学校开设人生规划德育课程,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开设学生会、家长会、班会课程,构建学生成长加油站;设置导师德育课程,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进步;设置升旗课程,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实施校园值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实施励志课程,汲取成功者的力量;设置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目标;开设博识课程、阅读课程、京剧课程,进一步丰富德育课程体系,深化德育内涵。

德育要从课程教材的实际出发,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才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为此,北京实验学校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借鉴“课程思政”的理念,对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努力寻找学科知识与德育及生活实际的结合点,找到各学科内容与德育有机融合的路径,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讲述数学史及中外数学家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为民族振兴作贡献的责任感;英语教材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同样可以找到德育的切入点。如: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弄虚作假的科学态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在动植物部分,始终贯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主线;在人体部分,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健康。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地理教师使用新闻报道、文字介绍、数字图表、诗词歌谣等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介绍中国地理国情,渗透国情教育,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新成就相结合、与国家远景发展目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合德育元素,更容易找到抓手。学校通过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健全人格。

完善与“十五年一贯制”相应的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认真开展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评价工作,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连续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评价内容

课程目标与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幼小初高一体化校本特色课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可行;一体化融通课程规划方案是否符合国家课程要求;课程资源是否符合课程开发的需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否达到课程的要求;课程结构和门类是否合理;课程组织实施是否有效等。

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针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涉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科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恰当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灵活适当;师生互动是否充分;课程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等方面。

(二)评价主体

针对课程评价,学校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包括党委及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级学科督学、校外专家、家代会、学代会等,依托多元评价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评价,打造优质魅力课程。

(三)评价方式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

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5.我校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生成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将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考察学生好奇心的开发程度;在小学阶段,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在初中阶段,主要考察学生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程度;在高中阶段,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一体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为以“创新素养”为目标指向的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打破了分段式升学压力所造成的仅仅重视知识深度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加强调从知识的广度评价学生,为学科融合式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近几年,为进一步促进课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的深入落实,学校先后研制出《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教材评审表》《北京实验学校幼小初高魅力课堂教师评价量表》《北京实验学校融通课程教学工作学生调研表》《北京实验学校幼小初高学生成长手册》《魅力课堂开放课活动家长观课评价表》《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教学家长问卷调查表》《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教学社会问卷调查表》等,通过自主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多维度综合评价,促进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家长赞誉以及社会的充分肯定与普遍赞誉。2020年,《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体系》,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实验学校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实践导师)

 【责编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