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茂:寸步不让为国护海探寻转型共同致富

2022-11-05 13:30 作者:邓丽君 姜丹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王书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护海是我毕生的使命

“潭门村休闲渔业的发展不能停,这样群众的荷包才不会瘪下去。我将用我的一生守护南海,让南海越来越美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王书茂


“这一次,我深感责任重大,一定履职尽责,不负所托。”作为“七一勋章”“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王书茂今年又获得一项至高荣誉——党的二十大代表,对此,他难掩激动自豪的心情,“我要把群众的希望带到北京去,把党的声音带回来。”

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让王书茂感触颇深:“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一直以来,他带领渔民“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探寻一条渔业转型新道路,让渔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存劳作,从最初的水上渔家渐渐形成渔村,又发展成能停靠上千艘大小渔船并有‘南海之门’美誉的潭门渔港。”南海,更让他们亲切地称为祖宗海。王书茂说,以前出海只有木船、小船,现在有了大吨位钢质渔船,在党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如今的潭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高楼多了,水泥路多了,最重要的是村民的收入多了。在他看来,“乡亲们干劲足了,对党的政策理解也多了。”

作为为国护海的模范,王书茂踊跃投身于南海维权斗争和南沙岛礁建设;作为渔民里的佼佼者,他一直致力带领渔民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一路走来,他始终坚信,潭门人守海、爱海及勇往直前的闯海精神不能断,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要用我的一生守护南海,让南海越来越美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王书茂的话掷地有声。

王书茂在船上远望大海

守护祖国南大门
维护蓝色海疆完整


皮肤黝黑,厚脊背,大手掌,作为海南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书记,王书茂和普通渔民并无二致。

尤其大大的脚板牢牢踩在甲板上,粗糙的双手坚定地指引着渔船前进和归来的方向,靠海吃饭的渔民形象鲜明异常。只不过常年遭受海风和阳光的洗礼,加之作为海上民兵连副连长遇到的危险与突发状况更多,所以他浑身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威严的军人气息。

出生于渔民世家的他,从小就跟随父辈闯荡南海。18岁跟着父亲出海打鱼,一年中最少有8个月的时间在海上度过,“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祖辈流传的理念,也是生存法则。自古以来,从琼海潭门港出发,驶向西沙群岛,这是一代代潭门渔民在南海的行船路线。

王书茂将这条线路熟悉到何种程度?“夜望星空就知道次日天气如何,下一条绳就知道水深几许,撒一把炉灰就知道暗流有无”。就这样,他练就了一身出海的“硬本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船长”。

1985年,潭门海上民兵连成立,他率先报名,光荣地成为一名南海民兵。虽然民兵连大多来自南海的渔民,但他们长期生活于此,熟悉各种岛礁地形,不仅擅长捕鱼,水性更好。1992年,王书茂当上海上民兵连的副连长,之后更是在维护南海一带的安全与渔民平安上恪尽职守。

他说,20世纪90年代,潭门渔民的外出捕鱼经常受到周围其他国家和周遭地区的不良骚扰以及恶意挑衅,“但我们的渔民从来没有屈服,桅杆上的一面面五星红旗,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撑。”

据他回忆,有一次,自己和同伴外出船只遭到了某国的扣押。当时,情况十分险峻,“船老大”对他们进行各种威逼利诱,让他们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画押签字,甚至还采用了恶劣的手段,可王书茂和伙伴们始终不屈服并表态:宁愿把牢底坐穿,也绝不做卖国贼。在他看来,他与所有潭门渔民一样,爱国爱海是根深蒂固的,而他也永远相信:我们的根在船上,祖国就是我们的靠山。

2014年5月,某国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船只,通过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非法强力干扰中方钻井平台作业。得知消息后,王书茂立即率领民兵连10艘渔船、200多名民兵骨干,日夜兼程赶到平台。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船队冲向对方,迫使外方非法船只远离作业平台,并阻止他们越过海岸线。也是自那天起,他与其他民兵连兄弟排班倒休,24小时守护钻井平台,这一守就是45个日夜……在维护南海主权不受侵犯上,他们就是如此坚毅。

其实,每次危险过后,王书茂都心有余悸:“我们也是血肉之躯,面对危险哪有不怕的?但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不能退却,不能认输。”

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他将“为国护海”深深烙印心间,“南海是祖国的南大门,你不守,我不守,全国人民睡觉能踏实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护海是我毕生的使命。”

建设南海岛礁
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潭门海上民兵连的一名带头人,王书茂早已成为民兵们心中的主心骨。“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民兵连时刻都在。”不仅在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建设岛礁上,他们同样不遗余力。

为国护海,王书茂(左二)组织民兵开展训练任务

作为建设南沙岛礁第一人,王书茂不仅自己主动请缨,还带领父亲和儿子一同加入施工队伍,留下了“三代同堂建设南沙”的佳话。不过,建设岛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和坚持。”他回忆,最困难的一次是在某个岛礁,风浪大、礁盘小,“在别处一趟能转驳一吨水泥的小艇,在这只能拉一包50公斤的水泥。”为了加快工期,他和渔民们小艇不停,换班吃饭,不畏风雨一趟一趟地往返于潭门和南沙之间,连续工作100多个日夜,才将所需的建筑材料和急用物品运送齐。

至今,他仍记得在运送建设岛礁物资的中途,渔船突遇9级狂风,4米高海浪击打木船。危急之下,王书茂沉着指挥民兵连在船头抛锚,船头迎着浪头,在海上漂了4天4夜。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他却从不后悔:“就是把命丢了,也要把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就这样,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带领民兵连兄弟全身心扑在岛礁建设上,总共累计出动渔船800多批次,运送各类建材400多万吨,协助完成了多个岛礁的建设任务。

“自古行船半条命”,王书茂说,南海带给渔民的不只是丰富的海产和阅历。改革开放以前,出海的渔船不仅吨位很小而且环境很差,更缺乏现代化的通讯导航系统,判断天气和航线主要靠经验和祖辈手抄的《更路簿》。“在潭门偏僻的海边,衣冠冢一座连着一座,那是葬身鱼腹的渔民留给家人们最后的念想。”所以,在潭门海上民兵连成立后,救援遇险渔民也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的行船历程中,王书茂共组织渔民抗击台风、开展生产自救120多次,救援渔民600多人次,尽最大努力保护了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如此,当看到他国渔民遇险,潭门海上民兵连同样会伸出援手。渔民王振福就记得2001年的一天,海上突然风雨大作,渔船都赶到中业岛附近避风,“我们当时已经自顾不暇,可茂哥看到不远处有他国渔船翻沉,还是带头冲向前去实施救援,最终成功救起十几个渔民。”其实,在王书茂看来,“救人是人道主义,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都要救!”

“那些年,每次前往南海作业,特别是实施救援,都要做好‘以命换命’的准备。”王书茂说,一次返航时,他的船只遭遇暴风雨,剧烈的颠簸和撞击中,骨头折断的声音从身上不同部位传来……“那次出海,我们遍体鳞伤,还‘丢’了两个人。”他平静地叙述,内心却五味杂陈。

从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到头发苍白的花甲老人,称呼也由“茂哥”变成了“茂公”,37年来,王书茂始终带领潭门渔民和民兵兄弟冲锋在前,踊跃投身南沙岛礁建设,积极营救遇险渔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坚守。

“守好祖国的南大门,我责无旁贷。我还要再坚持几年,把海上航行知识、航海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只有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

发展休闲渔业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王书茂坦言,在祖国这片蓝色海疆上,老一辈渔民勤劳勇毅的民风民俗、朴素真诚的爱国热情、舍身守护国家利益的感人事迹他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跟着父辈们,他学到很多远洋航海技术,熟知南海的海况,就像熟知潭门镇上的每条街巷和每户人家一样。哪边的礁盘好避风,多大的礁盘能开进多大的渔船,他心里清清楚楚。而谈起王书茂,村里的老人们总是竖起大拇指说:“阿茂脑子好使,能吃苦又有主见,将来能成大事。”

1985年,29岁的王书茂拥有了一艘属于自己的30余吨木船,成为潭门第一批船主。当时南沙渔业生产刚恢复,作为最早一批到那里出海的渔民之一,他逐渐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船主,而他也从未忘记他的渔民兄弟。于是,带着他们一起闯远海,耕海牧渔,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起来。

2013年4月8日,王书茂说这是他和所有村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潭门镇视察。现在他仍记得习总书记当时鼓励的话语,“要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于是,他又成为第一个响应号召的渔民,带头贷款订造大船——一艘350余吨的钢质渔船,成为潭门首批拥有全新大吨位钢质渔船的船东之一,然后他又带头开着这样的“大船”闯深海。

当时很多渔民担心投入资金太大,有风险,观望不定,王书茂就及时与他们分享承包心得,慢慢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如今,全镇已有上百艘这样具备远海作业能力的大型渔船。

不过,“靠海吃饭”终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比如,曾经的潭门水域烟波浩渺,水美鱼肥,捕鱼人云集于此,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海洋渔业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于是,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南海海域伏季休渔制度,不过,即便如此近海渔业资源还是日渐紧张。

王书茂说,以前出海一个月能有100多万元的收入,后来随着渔业资源的匮乏,出海一次只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除去人工和油料成本,基本没啥钱赚。国家对南海渔业资源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休渔期也从2个月延长到现在的3个半月。

于是,带领渔民转型发展,成为老船长王书茂的新使命。

为探寻转型,王书茂(右)在潭门村的一处养殖基地调研

其实,他一直知道,许多渔民学历有限,想在休渔期内转产转业,何其艰难。尤其那些在风里浪里打鱼一辈子的兄弟们,他们想不明白,临老了怎么就要转产转业了?而王书茂的一句话又让他们打开了格局,“豁然开朗”起来,“国家制定休渔的政策,是要保护好海洋生态,是让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如果现在我们都把资源占完了,那子孙后代吃什么?”所以,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靠海吃海,但我们要换个吃法。”于是,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路在王书茂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首先利用外出开会和学习的机会,四处考察先进地区的产业发展富民路径,想方设法帮渔民转产增收,同时,还组织党员和渔民骨干去先进村镇参观。

2017年11月,海南省首个休闲渔业试点项目落地潭门镇,王书茂果断带头将自己两艘渔船出租的同时,还鼓励潭门镇渔民以渔船入股方式加入公司,发展特色渔家民宿,参与推动休闲渔业经济发展。“一些擅长烹饪的渔民还在民宿开设餐馆,吸引游客吃饭消费。”一年多来,海洋民宿已从一家增加到了十几家,王书茂说,海上垂钓、民宿、潜水等第三产业使潭门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村,深受到游客们的欢迎,而转型成功的渔民不仅少了赶海的辛苦,腰包更是越来越鼓。

俯瞰潭门渔港

休闲渔业落地潭门,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赶海”

如今,王书茂仍奋斗在第一线,从不因自己年纪大,把苦活累活都交给年轻人干。他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民兵连,活跃在训练场,活跃在渔船和码头上。他积极推进上岸渔民补贴与就业安置工作,解决渔民后顾之忧。他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大胆引进项目资金,努力打造具有“渔业风情”的美丽新渔村……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执着追求。”王书茂说,开完此次盛会回到海南,他将向广大基层群众和党员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带领乡亲们保护好“祖宗海”,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守护南海,耕耘南海,这就是王书茂作为一名党员不忘的初心。

(2022年第21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