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创客 > 正文

云南文山绣娘王陆芬:带领千余姐妹一针一线绣出锦绣未来

中国妇女报 作者:周玉林 2022-05-24 08:45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在42岁的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绣娘王陆芬手里,绣出了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

15岁那年,王陆芬以126元的价格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刺绣作品,从那时开始,她就开始了专业刺绣的生涯。2013年,她放弃年收入20多万元的水果生意,回村扛起刺绣重任,带领村里26个绣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2014年,王陆芬牵头成立了砚山县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她又注册成立了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品牌化、规模化的刺绣产业为传统彝族刺绣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王陆芬的带领下,合作社的绣娘从起初的160多名发展到了1000多名,众多妇女和家庭在一针一线间实现增收致富。2021年,合作社销售额达600余万元,实现了以产品利润持续反哺农村妇女,进而解决“传统文化保护”“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留守儿童”三大问题。“只要姐妹们需要,我就不会停下脚步,和大家一起绣出更美好的未来。”王陆芬信心十足地说。

带领千余名绣娘“乘风破浪”

来到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论是谁,一定会被墙上挂着的大大小小的刺绣所吸引,这些作品有的清新质朴,有的色彩斑斓,每件都绣工精湛。在合作社负责人王陆芬的带领下,千余名绣娘用勤劳双手绣出精美作品,也绣出了美好生活。

长岭街村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聚居村,居住着壮、彝、苗等少数民族,而其中的白沙坡村小组,全村184户797人全是彝族,王陆芬便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彝家女子。

成为刺绣带头人、成立了合作社与公司后,王陆芬没有止步,她继续致力于学习、培训刺绣技艺,并不断拓展商业渠道。人手不够,找!资金不足,卖车!技术不行,到先进的刺绣商业化苏杭地区学习,再举办培训班,将技艺传授下去!王陆芬把分散各处的绣娘当作公司工人,把全县、全州各村寨当作公司生产车间,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协会+合作社+公司+电商+绣娘”模式,在宣传发动、强化培训、搞好服务、市场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下功夫。2018年,王陆芬建成了白沙坡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刺绣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

王陆芬深知,技与图是刺绣的两大“根骨”,只有壮大它们,才能让刺绣更上一层楼。她大胆创新,将白沙坡彝家传统的平绣、打籽绣、数山绣等与壮族的盘金绣、苗族的十字绣等相融合,又将生活中的花朵、飞鸟、游鱼等事物抽象剥离,在刺绣布上赋予它们生命。王陆芬先后设计了26类126种刺绣样式,为白沙坡刺绣锦上添花,提档升级。白沙坡刺绣产量逐年提高,绣娘手中的“产品”已不愁变为“商品”,合同上的数字变成了绣娘包里沉甸甸的钞票。

产品远销大中城市并出口海外

合作社虽然站稳了脚跟,打响了名气,但在王陆芬看来:“一枝独秀不算强,共同富裕才是春!”她主动到建档立卡户家“推销”刺绣,为农村妇女搭建就业平台,带动力维摩乡、稼依镇、树皮乡、江那镇、干河乡、盘龙乡、平远镇等乡镇的1000余名妇女发展产业技术脱贫,其中包括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规范刺绣技艺,提升产品价值,扩大生产规模,帮助大家更好掌握刺绣技能,公司购买了大、中、小型绣架200余套,全部用于刺绣技能免费培训。为了不耽误大家务农,培训都在晚上进行,期间材料费、伙食费全免,经费充足时,还对参与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20元/天的补助金。

如今,华韵公司已经培训出手艺精湛的绣娘200多名,李孝敏就是其中之一。

前些年,李孝敏家里过得拮据,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王陆芬看中了李孝敏吃苦耐劳的优点,先让李孝敏上培训班,手把手教授绣技。渐渐地,李孝敏的绣技开始提升、成熟,成了合作社里的刺绣骨干。李孝敏一边外出打工,一边利用空暇时间刺绣,如今,一家从低矮破旧的危房中搬出,住进了三层小洋楼,甩掉了贫困这顶沉重的帽子。

据了解,为了延伸产业链、扩大经营范围,除了传统刺绣工艺品,华韵公司还生产鞋垫、肚兜、虎头鞋、虎头帽、刺绣挂件等其他刺绣作品,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大中小型刺绣2000余幅,彝族服装160套,挂件2000余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海外。

致力更美好的“锦绣计划”

在王陆芬的带领下,白沙坡村在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她的家庭被评为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但在她心里,绣娘姐妹们如何“更进一步”,如何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王陆芬尝试对绣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增强绣娘的设计理念和技艺水平,提高绣品的质量和美感,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探索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顾客与绣娘一对一“私人定制”的农村电商模式,让村民不离土不离乡就能脱贫致富。

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王陆芬还积极总结发展困难和瓶颈,不断进行突破,制定属于自己的“锦绣计划”。

“一是集资建设新厂房,二是积极搭建网络销售新平台,三是不断抢抓国家惠民政策机遇。”王陆芬说,她集资重新建盖了占地面积1.5亩,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新厂房,同时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潮流,采取“线上下单,线下生产”的方式,拓宽刺绣产品销售市场。“我会以更高的起点,更严的要求,积极申报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坚持以产业发展促增收,带动全村走上致富之路。”

【责编 王珍】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