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列阳在中国政法大学商事犯罪刑事辩护高级培训班授课
金融科技日新月异,创新与合规的边界日益模糊。一面是金融从业者因法律认知缺失误触刑律,一面是法律从业者因金融知识不足导致执法偏差。钱列阳律师的新著《边界》一书直指这一“认知裂缝”,呼吁金融与法律两界共同筑牢金融安全的“铜墙铁壁”。近日,我们走进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采访钱列阳,共同探寻金融与法律边界背后的深刻奥秘。
《边界》——金融创新、犯罪的认与知
钱列阳在《边界》新书发布会致欢迎辞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底板”:安全不容有失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底板,如果漏了个洞,国家经济要崩溃,‘水’是要流光的。”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钱列阳用形象的比喻,道出撰写《边界》一书的初衷——对金融安全的深切忧虑。钱列阳以这样形象的比喻,道出了金融科技快速迭代的当下,金融创新与合规甚至违法的边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钱列阳执业律师三十载
深耕刑事犯罪司法实践前沿三十载,侧重于金融犯罪案件刑事辩护十多年,钱列阳通过代理众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行业标杆意义的金融犯罪案件,亲历了金融犯罪手段的翻新与演变,目睹了诸多金融从业者因法律认知缺失而坠入深渊的悲剧。《边界》一书,正是他基于深刻观察与反思,为金融与法律从业者点亮的一盏探路灯,旨在厘清创新与合规、合法的边界,助力金融在法律框架内稳健前行。
“认知裂缝”:风险滋生的温床
高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中,触碰甚至跨越法律红线的现象时有发生。钱列阳指出一个严峻现实:许多金融从业者直至触及底线,仍不自知已构成犯罪,仅视其为“违规”或“打擦边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痛点造成的:
痛点一:金融人的“法律盲区”。“过度自信与知识结构缺陷是主因。”钱列阳不无忧虑。许多金融精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乎金融犯罪的38个罪名,特别是扰乱金融秩序的条款“不了解不熟悉”,导致在无知中触犯刑律。这种法律认知的缺失,在创新加速的当下尤为危险。
痛点二:法律人的“金融短板”。与此同时,司法实践中,由于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法律从业者(律师、法官、检察官)在办理金融犯罪案件时,常混淆违规与违法,甚至将正常金融往来误判为犯罪,引发争议。钱列阳以内幕交易案举例,展开说明司法实践中的程序缺失问题。“内幕交易案,证监会出具的证明在实践中常缺乏充分质证,近乎直接成为定罪依据。”钱列阳直言,“这导致部分法院直接将证监会出具的证明视为‘终局性意见’,可能就决定了被告的命运。”这种程序上的缺陷,深刻揭示了金融与法律在实务操作中的结构性张力。
正是基于对这些现状的观察,钱列阳撰写了《边界》一书,试图弥合这道“认知裂缝”,为金融和法律两界从业者提供清晰指引,虽然界定边界并非易事,但期望《边界》的出版,可以推动法律界、金融业对金融监管范式的深度思考,建立更具适应性的监管系统,进而推动金融创新在法律框架内健康发展。
金融犯罪治理的“三重困境”
当被问及金融创新和法律禁止性规定的红线、行业自律规范和刑事犯罪的灰色地带、国际金融规则与中国法治本土化衔接这三个边界中,哪个最容易被突破时,钱列阳毫不犹豫地指向“金融创新与法律红线”。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推进金融法治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和全国人大的立法在金融领域每年都要出台很多新法规。无论是行政规章还是刑法上的司法解释,包括刑法修正案都在不断更新。但目前金融犯罪的治理仍面临三重困境:
困境一:立法滞后于犯罪手段演变。“金融领域立法很难防患于未然。”钱列阳分析,科技迅猛发展使得金融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往往是‘他们不犯,你都不知道还能这么犯’。”他举例,AI换脸技术刚问世,香港就发生一起诈骗案,犯罪团伙伪造视频会议,让公司会计将1.5亿港元转入指定账户。事后发现,参会的高管中,除了会计本人是真实的,其他全是AI合成的虚拟形象。这个案例生动展现了新技术如何被迅速异化为犯罪工具。“立法永远在追赶犯罪手段演变的脚步,技术革新加剧了这一矛盾。”
困境二:定性困难,“花叶难辨”。金融犯罪还面临着定性困难的问题。钱列阳具体分析了实践中存在三大定性难题:
1. 误伤创新隐患:司法人员不理解新业务,有可能将应保护的真正的金融创新错判为犯罪;
2. 放纵犯罪风险:将实质的金融犯罪误认为创新,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实质危害性的犯罪行为逃脱制裁;
3. 面临法律真空:伤害行为出现,现有刑法法条无明确规制,需紧急增加立法“亡羊补牢”(需要全国人大迅速出台司法解释、刑法修正案)。钱列阳形象地比喻:“金融犯罪的合法与违法界定常如‘花叶交错’——看似一片树叶的绿色花朵,是树叶吗?其实是花”。因而与传统犯罪相比,金融犯罪往往更模糊,辨识极具挑战性。
困境三:违规与违法界限模糊。随着金融法治化推进,监管趋严。钱列阳表示:“当前司法实践中,监管机关对违规行为的处理较过去已经有很大变化。过去,许多案件仅以行政处罚结案,但现在,只要达到行政处罚标准,绝大多数都会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仅处罚而不追究刑责的比例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涉案金额普遍较大,达到了刑事立案的数额门槛。”这样违规与违法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
破局之道:专业协同与认知升级
“金融领域是资金密集型,所以它必然是最先引入高科技的前沿成果的行业。”钱列阳的这句话揭示了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指出了风险防控的紧迫性。他解释道:“高科技知识迅速转化为金融手段,用好了就是金融创新。但,这也可能用作金融犯罪的手段。”这种双刃剑效应在区块链、量化交易等新兴领域表现的尤其令人震惊。在程序化交易中,算法更新速度之快常常让监管措施望尘莫及。而这,也凸显出技术层面合规审查节点的重要性。
面对挑战,钱列阳在司法应对层面提出破局思路:
1. 技术合规节点前置:金融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必然率先应用高科技。技术是双刃剑,合规审查节点至关重要,尤其在区块链、量化交易等算法快速迭代的领域。
2. 专业协同双重判断:“检察部门需对行为是创新还是犯罪定性,再由律师协助进行二次分析。”钱列阳强调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专业价值,以此减少误判。
3. 专业人才培养,打破壁垒:“零散的知识碎片拼不出完整图景。”钱列阳一直鼓励年轻法律人系统学习金融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坦言自己“若30岁,必会去读金融硕士”。
4. 刑法适用,如执“手术刀”:“刑法必须慎之又慎。”钱列阳主张金融刑法应作为“最后手段”,“我宁愿那些金融罪名永远用不上,就像医生愿天下无病。”法律需为创新留出试错空间。
“明确边界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让创新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钱列阳期望《边界》能促进金融人更懂法律底线,法律人更通金融逻辑,实现良性互动。
钱列阳参加清华大学法学院课程
钱列阳在中国政法大学商事犯罪刑事辩护高级培训班授课
公众参与:筑牢安全基石
钱列阳谦称《边界》仅是“小学课本”,未来金融各细分领域(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的罪与非罪边界研究空间巨大。他更强调“提升公众金融认知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普通投资者,钱列阳提醒核心原则:“不贪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是避免上当的铁律。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能挣多少钱是由你的认知半径决定的!只挣认知范围内的钱,想挣更多,必须持续学习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他警示投资者,“就像鱼儿看不见饵中的钩,认知局限就是那个‘鱼钩’。”
而当遇到复杂的金融操作,普通投资者一定要警惕“复杂化”陷阱,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如:“10人围坐,递个苹果为何要绕8人之手?简单问题复杂化,往往隐藏犯罪目的。”钱列阳用此生动比喻揭露金融犯罪(如洗钱)的核心特征——通过复杂流程掩盖非法本质。
无论金融产品如何创新,都有永恒法则:“投资收益永远伴风险,流程越复杂,风险越大,看不懂的产品最好别碰。”
钱列阳强调,金融法治的未来不仅依赖专业研究的深化,更需普通投资者认知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才是防范金融风险最坚实的基础。希望《边界》的读者能从这些基础认知出发,逐步建立起对金融投资的判断能力。
结语:全民守护“底板”安全
当普惠金融、养老理财等飞入寻常百姓家,金融安全从未如此紧密地关联每个人的生活。
钱列阳的《边界》,如一面明镜,既映照金融创新的疆域,也折射法律规制的局限。其价值不仅在于为专业人士提供清晰的思考框架,更在于为普通投资者敲响认知的警钟——在创新浪潮中,每个人都需筑起防线。
这揭示了当代金融治理的核心命题:金融安全绝非监管“独角戏”,需多方共治。金融从业者当常怀敬畏之心,把合规经营作为创新的底线;司法裁判者须保持专业审慎,把握每一个案件的法律适用分寸;每一位普通投资者,唯有不断提升认知,看清“饵中钩”,提升风险意识,保护自身权益,方能真正筑牢金融安全的铜墙铁壁。《边界》的价值,不只是在专业领域探讨,更在于唤起这份全民的觉醒与守护。
荣誉证书和聘书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8-16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6-19
新华社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