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市自治强基系列报道之七:创新邻里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圈

2022-12-05 15:09 作者:宋金甫 周玉登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为精准对接邻里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江西景德镇市在政法、妇联等部门专业调解基础上,从“解决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社会服务”三要素入手,盘活有效资源,带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群众自治和社会共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出了一条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新路子。该市因此持续保持“民转刑”案零发生,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7.9%以上;连续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一、党建引领,发挥“轴心”作用——盘活用好社会资源,夯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基础。市委强化党建主导,统筹组织、人力、场所、机制等多方面资源,构建发动群众的全架构邻里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平台。

选优配强村(社区)班子。“一肩挑”比例达97.9%,筑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战斗堡垒”。引导党员奔社区,全市先后有123个基层党组织、977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4个,设立党员先锋队19个、党员先锋岗85个、党员志愿服务队110个,组织志愿服务党员1040名,开展“5+1”活动,提升战斗力。

盘活整合聚资源。通过市级国有资产的让渡、政府闲置资产统筹和社区、部门用房的整合,在全市53个乡镇(街道)设立“群众说事中心”,655个村(社区)设立“群众说事室”(含“妇女之家”)。条件成熟的社区建成了功能齐全的“自治共治的立方体”——“市民之家”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爱心食堂”“快递小哥”“暖心加油站”和“红马甲”义警驿站等,变“闲散”资源为“聚用”,构建起邻里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5分钟群众自治圈”。

强化保障激活力。落实每个城市社区工作经费5万元、专项经费10万元,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清单,让邻里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规范有序。

二、孵化基地,发挥“枢纽”作用——引育壮大社会组织,激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活力。坚持引育并重,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2个,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629个,成员20.5万人,有效承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重点有:枢纽类,“帮帮团”志愿者协会慎终如始找准“红色印记”本色和“治理桥梁”定位,发展成员1812名,时时活跃在街道里弄、乡间地头调解邻里婚恋家庭等矛盾纠纷,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专业类,建成以政法部门为主力的43个市级专业调处中心。如自学获得律师资质的全国人大代表、珠山区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创建的“珠山余梅金牌调解室”,坚持“纠纷调解、法律宣传、助老帮困、便民代办”的工作原则,创新人民调解独特的“工作四法”,努力把邻里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至今共化解邻里婚恋家庭等各类大小矛盾纠纷12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9.5%以上,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梨树园社区先后获得“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二十多项殊荣。共建类,“小蜜蜂”志愿者协会与12家快递平台共建,组织起600余名外卖小哥,全国首创“快递小哥吹哨、综治中心响应、部门单位报到”治理模式。“新绿高家点点通”协会联络乡村烟草各零售网点,为平安建设的“前哨站”,让矛盾纠纷警情上下贯通。共治类,乐平市、浮梁县联合“五老”、乡贤组织化解邻里纠纷,开创“调解组织+群众”“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的“双+调解”和“民事道德法庭”新做法,共排查矛盾纠纷4450件,调处成功4315件,调处成功率达96.97%。

三、综治网格,发挥“底座”作用——丰富活跃志愿服务,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效能。聚焦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以综治网格为基本单元,推动志愿服务动起来、多起来、实起来。

网格服务兜好底。建立“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的五级网格运行体系。全市1702名网格员构建起“群众点单、综治中心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的矛盾纠纷化解网兜式优质服务。

文化服务聚能量。规范马灯戏、赛龙舟、桥板龙灯等民俗活动,发挥乡村民间职业剧团、串堂锣鼓班、铜管乐队、腰鼓队、广场舞队、“古戏台讲堂”红色宣传鲜活作用,激活红色基因,为邻里婚恋家庭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强基铸魂塑形。

法治服务固根本。组织开展“1314”政法干警进网入群行动,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功能,完善村规民约,助力纠治“高价彩礼”陋习,从根本上预防婚恋家庭矛盾纠纷的发生。

“群众说事”调处快。利用“群众说事室”,用好“调解组织+群众”、“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的“双+调解”模式,让大量矛盾纠纷在干群“面对面”“唠家常”中得到及时有效化解;进一步畅通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渠道,推动排查化解关口前移,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及时发现、有效化解、就地稳控。据统计,“百姓说事室”创建以来,全市参与说事人数达10多万人,化解矛盾纠纷4000多件,解决实际问题8000多个。

志愿服务树品牌。组建志愿服务组织391个,落实志愿项目4240个,志愿服务时长达338.5万小时;“红马甲”、“黄马甲”“蓝马甲”、“白大褂”活跃在街头巷尾,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千里眼”“前哨站”“轻骑兵”。“帮帮团”“快递小哥”“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志愿品牌被媒体广泛关注,广获肯定,品牌唱响全国。

四、“乡规民约”,发挥德治作用——筑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自治基石。全市乡村结合自身地理和文化实际,把规范完善“村规民约”作为深化村民自治、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依法治县(市)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通过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将法治、德治、自治嵌入到村规民约中去,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弘扬了文明乡风,维护了公序良俗,筑牢了广大乡村自治基石。“村规民约”促移风易俗,塑新乡风民俗。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将整治婚丧事大操大办和绿色殡葬等,纳入了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崇尚文明、节约办婚事丧事,得到群众支持和认同,为预防因高价婚礼而引发婚后矛盾纠纷等奠定基础。湘湖镇湘湖村过去平均每4天会有一次大规模红白喜事,如今村规民约一出,村民严格遵守,红白喜事从俭操办,且频率降至平均8天才有一次,取得良好的效果。“村规民约”促矛盾化解,展新农村风貌。全市473个村委会利用村规民约,发挥行为引导、矛盾调处等方面的作用,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德治—自治”的协同愿景,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特色,凝聚了全社会磅礴力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发挥农村致富能手、退转军人、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在“村规民约”实施中以说和、劝解等形式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使村民自治有活力,执行力也更加高效。诸如家庭纷争、邻里矛盾、耕地用水、建房占地等方面的小矛盾,由执行村规民约的组织采取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关系、人情、面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缓解了群众由于利益纷争引起的对立情绪,为稳定有序的平安浮梁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村规民约”聚乡贤力量,融德治劝向善。广大乡村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发挥“五老”乡贤作用,动员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用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凝聚人心、温暖故土。全市各地充分吸收千百年来传统乡风礼俗的精髓,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村规民约”,“劝民向善”,倡导讲究诚信、和睦家庭、孝敬父母、团结邻里、注重公平等价值观。村民言行举止受“村规民约”制约和群众监督,若其有益乡村公共事务,赢得村民赞扬和尊重;如举止有违,必将遭到众人唾弃,良心备受折磨,从而达到“扬善、戒恶”的教导作用。

“村规民约”如和谐春风荡漾在全市乡村,让新农村展现新风貌:群众间,少了争吵、多了帮助,少了矛盾、多了和谐;党群间,少了议论、多了沟通,少了抵触、多了参与,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好长辈、好儿媳、好邻居等道德模范在瓷都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责编 李媛】